第四节 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期货市场从治理整顿中走向规范,在规范中逐步发展。近几年,期货市场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变化,成交量快速增长。期货市场的功能逐步显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得到逐步提升。
一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期货市场经过两次治理整顿,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中国经济较快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2001年期货市场走出低谷,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一)期货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2001年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形势下,国内期货市场进入持续较快发展时期。2010年与2002年相比,期货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67.27%,交易量年均增长43.63%(见表1-6)。2003年,交易额首次突破10万亿元,超过1995年期货市场的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在3家交易所和期货业的共同努力下,3个期货市场全面活跃,期货成交合约和成交金额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期货市场再上一层楼,期货交易额比2003年增长35.60%,达到14.69万亿元,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期货交易额达13.40万亿元,受铜价影响,较上年下降了8.50%。2006年期货交易额达21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6%。2007年期货交易额达40.97万亿元,首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以来期货市场发展情况见图1-3。
表1-6 2001~2010年中国期货市场规模增长情况
图1-3 2001年以来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情况
(二)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
中国期货市场自1993年到2003年,治理整顿阶段不断取消和暂停上市品种,1998年,第二次治理整顿后保留了12个商品期货品种,而实际上市交易的品种仅有6、7个,期货品种少、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期货市场的瓶颈。
2004年年初,在中国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下,国内期货市场相继推出燃料油、棉花、黄大豆2号和玉米4个新品种,使上市交易的品种增加到11个。
2006年,推出白糖、豆油和精对苯二甲酸(PTA)3个期货品种,基本形成了金属、能源、化工和农产品四大产品体系,使中国期货市场交易品种达到14个,但仍然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7年,期货交易品种有了进一步的增加,相继推出了锌、菜籽油、聚乙烯(LLDPE)、棕榈油等新品种。
2008年1月9日,黄金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
2009年3月27日,螺纹钢期货与线材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2009年4月20日,早籼稻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同年5月25日,聚氯乙烯PVC,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
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使国内期货市场品种结构中增加了金融期货类品种。
2011年,增加铅、焦炭和甲醇3个期货品种,分别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至此,中国期货品种增至27个,详见表1-7。
表1-7 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商品期货分品种分布情况
新品种的推出,拓宽了期货交易品种的范围,吸引了更多的交易者和资金进入期货市场,活跃了期货市场,扩大了期货市场交易规模,更好地发挥了期货市场的功能。
(三)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中国期货市场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近10年的治理整顿和发展,中国已基本上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期货市场法律法规框架和监管体系,有力地提高了期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期货投资者的认识,为期货市场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期货市场的法律法规框架基本形成
目前,已经有《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风险监管指标管理试行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修订)》、《期货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期货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等法规和部门规章,对期货市场的运行和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中,明确了期货市场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期货纠纷案件的裁定给予更明确的解释。期货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基本形成,日趋完善的法制体系改善了期货市场发展的法制环境,为期货市场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也促进了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2.三层次监管体系已经建立
中国期货市场基本形成了以国家证券期货监督管理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和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为主体的三级监管模式,使期货市场具有较为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
中国证监会作为期货市场的监督管理机构,行使市场的宏观监督管理职能,协助中国国务院和金融工委制订、落实期货市场发展的宏观政策,对市场主体运作的合规性依法进行监督,提示市场风险,对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为期货市场有序运行创造条件。中国期货业协会行使行业自律管理的权利,通过制定行业行为规范,对行业市场主体行为进行自律管理;从发展的战略角度,对行业发展进行指导和协调,从而保证期货市场的稳定发展,并承担行业与监督管理机构沟通的桥梁作用,对国家宏观管理起到协助和补充的作用。作为市场主体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承担着对市场交易的直接监控和风险管理职能。中国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经过多年磨炼,吸取发达国家经验,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3.期货交易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及对经验教训的总结,期货交易所的风险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各交易所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管理人才,研发能力在增强,管理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期货交易规则和制度进一步合理,风险控制体系不断完善。近年虽然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剧烈,市场交易活跃,各交易所都经受住了市场增长期的检验,比较成功地控制了市场运行节奏,顺利化解了市场风险,使市场得以较为平稳的运行。
同时,各交易所在开发新品种、新的交易方式,使用新技术和制度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远程网络交易已经实行,传统交易模式已经逐步向着新的网络交易模式转变,为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期货机构的经营行为基本规范
经过多年的治理整顿和规范发展,截至2010年,中国现有期货经营机构165家,规范运作意识和规范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内部管理薄弱环节明显克服,为客户服务意思增强;资本充足率提高,期货代理交易额上升,期货经营机构总体盈利状况良好,整体抗风险能力逐步提高;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有了进一步完善,客户保证金封闭运行情况整体良好,公司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提高,整体发展较为平稳,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期货从业人员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一支懂期货业务、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期货从业人员队伍。
5.期货投资者基本成熟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扩大了对期货市场的需求,国内期货市场的规范运行,增强了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的信心。为了分散和回避相关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农产品、有色金属、石油、纺织等行业的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一些投资公司进入期货市场寻找机会,根据商品季节性或周期性特征进行交易的战略投资者已经出现。同时,不仅投资者规模、数量及类型不断增加,而且投资者更加理性和成熟,利用期货市场的理念和水平及使用效益也在提高。
二 中国期货市场功能和作用发挥情况
随着中国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逐步发挥出来,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主要期货品种发挥了期货市场的基本经济功能
从近20年来期货市场运行实践看,在正常交易情况下,几个主要商品期货品种、价格发现功能表现得比较明显。
1.基本反映了市场供求
这些品种与国内现货价格、国际期货价格有较高的相关性,期货合同到期日价格向现货价格回归(见表1-8),较好地反映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基本与国际价格走势一致。
表1-8 中国国内商品期货主要品种价格发现功能情况
2.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
近年一些专家学者运用协整检验、套利方法对多种商品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期货价格和到期日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期货价格对于现货价格的解释能力在80%以上,其预测能力比较好。随着合约到期日时间的缩短,期货价格对于到期日现货价格的预测能力逐步增强。
3.期货价格已成为相应的现货商品定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的硬冬小麦期货,其期货价格被路透社列入全球硬冬小麦报价系统,成为全球硬冬小麦交易的参考价格。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锌期货价格早已成为中国铜、铝、锌现货交易重要的参考价。
中国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功能在一些大品种上也发挥较好。近年一些专家学者对中国期货商品进行基差分析、套期保值有效性检验以及实际调查,结果显示,80%的期货合约在临近交割日时基差明显降低,说明临近交割时大多数期货合约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呈现不同程度的趋同性,可以利用该市场转移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基差和现货价格变动的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基差变动比现货价格变动相对平稳,因此期货市场基本发挥了转移现货市场风险的功能。例如,2002、2003年,国际经济的回暖和政局动荡,国内经济走强,需求较旺。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的影响,许多商品价格出现激烈波动,较大幅度上涨。为了分散和回避相关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更多的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据统计,2002年,有色金属行业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套期保值量达到71.20万吨,其中铜的套保量相当于国内铜年产量的50%;大连商品交易所43%的会员客户是粮食、油脂、饲料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和个人,其主要目的是利用期货市场指导生产经营和回避市场风险。
(二)促进了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期货市场建立初期,正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商品流通的计划体系支离破碎,市场体系没有形成,市场秩序混乱,市场价格风险很大。期货市场的建立与运行,促进了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为交易者提供了一个有组织的市场模式和公开竞价的交易方式,增加了市场透明度,规范了交易者行为,提高了合同的履约率,推动了现货市场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2)期货市场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和计算机交易方式,能快速集中全国的供求信息,接受、成交来自全国的期货交易,加快了流通速度,冲破了地区、部门界限,促进了全国的大流通,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建立。
(3)为粮、棉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2002年以来,粮食、棉花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快。期货市场为之提供了大量、及时的粮食、棉花供求信息和一系列期货价格,为中国粮食、棉花产需衔接、价格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生产、经营者回避市场风险提供了工具和场所。
(三)促进相关行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许多行业担心市场开放后外资的冲击,但与铜、铝、大豆等期货品种相关的生产、加工行业表现得非常平静,因为作为期货上市品种,经过多年期货市场的锤炼,这些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基本与国际接轨,企业适应竞争的能力增强。主要表现在:
(1)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市场秩序比较规范,价格基本反映国内外市场供求,为企业提供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
(2)通过期货市场,企业可及时了解供求信息,合理安排生产和消费。
(3)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电解铜的价格几年间经历了从3.50万元/吨到1.50万元/吨巨大的价格波动,大部分生产和加工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回避了市场风险,保持了平稳发展。
三 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证明,现货市场制度上存在缺陷,需要期货机制弥补。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相辅相成,才能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因此,期货市场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期货市场的需求决定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期货市场的地位不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期货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要求国内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强,期货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1)在期货市场建立初期,为了顺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限度地引入期货机制,期货市场作为市场经济调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到规范市场秩序,稳定经济运行,推进改革的作用。
(2)1993~2002年,是期货市场治理整顿的10年,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逐步规范的期货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在上市期货品种领域,发挥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的功能,促进了相关行业的深化改革和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了国内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中国转轨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期货市场功能和作用的逐步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确定了期货市场的重要地位。2004年年初,中国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全面总结十几年来资本市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确立了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要求期货市场坚持服务国民经济全局,实现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要“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明确了期货市场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3)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在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中,需要期货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期货市场地位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高。
[1] 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2002。
[2] Hoffman,G.Wright,Future Trading Upon Organized Commodity Markets in the United States(Philade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32).
[3] Working,Holbrook,“Theory of the Inverse Carrying Charge in Futures Markets,”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30(Feb.1948);Wiese,Virgil,“Use of Commodity Exchanges by Local Grain Marketing Organization,” in A.Peck(ed.),Views from the Trade(Chicago:Board of Trade of the City of Chicago,1978);Lake,Fred,“The Miller’s Use of the Commodity Exchange,” in A.Peck(ed.),Views from the Trade(Chicago:Board of Trade of the City of Chicago,1978).
[4] P.A.Samuelson:经济学(第四版),纽约,1958。
[5] “Futures Trading and Hedg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XLIII(June 1953):325.
[6] “Hedging Reconsidered,”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XXXV(Novermber 1953):547-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