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式企业文化
·也说中国人的特质
无论国际化到何种程度,企业始终是深深烙着国家印记的。企业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微观组织,企业文化也必然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企业以人为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所以要了解企业文化,首先就要看看国人的文化特质。
关于中国人的特质,有不少经典的分析和评论。如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用幽默的语言解读《中国人的素质》;林语堂先生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中国人》,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使我们的子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凡此种种,对于中国人特质的评论,既有勤劳、节俭、忍耐、仁慈,也有好面子、说谎、猜疑、缺乏公共精神、守旧、消极避世,其中又掺杂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各种有利和不利影响的点评。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我们注意到最为值得一提的中国人特质包括勤劳、忍耐、超脱老滑、守旧、人治。
一是勤劳。勤劳无疑是世界上最值得推崇和尊敬的美德之一,而中国人的勤劳是自古以来就蔚然成风的,从悬梁刺股的儒生,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从手里离不开针线和纺线机的妇女,到衣食无忧的富翁,乃至高高在上的官员和最高统治者皇上,都是如此。正如《中国人的素质》中所描绘的:“广州的铜匠,福州的锡匠,宁波的木雕师傅,上海的磨坊伙计,以及北方各省那些梳棉、筛面的工人们,全都是夙兴夜寐”。人们一年四季都在辛勤工作,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会让自己闲着。作者明恩溥不禁发问:“总有一天,白种人和黄种人将展开一场空前激烈的竞争。当那一天不可避免地到来时,失败的将是哪一方呢?”这个问题或许现在还无法回答,但30年来中国的GDP排名不断攀升,最为重要的动力就是中国人比西方人多出的勤劳。
二是忍耐和坚韧。明恩溥说“中国人的耐力素质是举世无双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忍耐是适应环境的必然结果,因为这块土地上有过于稠密的人口和巨大的经济压力,导致每个人只有狭小的生活空间,劳动获取的报酬也相对微薄。“忍”被很多书法家写出来挂在墙上,民间也有“小不忍则乱大谋”等说法。忍耐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不过,正如林语堂所说:“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所以忍耐在企业中既有可能成就坚韧不拔的幕后英雄,但有时候也会成为违规行为的温床。
三是超脱老滑。超脱老滑更像是中国人传统的处世哲学,或许也是与西方社会差距最大的特质。这种特质的来源既有受到佛家思想影响的缘故,也有道家“无为”的色彩。一方面,超脱可以使人显得老成、温和、稳重,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更加从容不迫;另一方面却具有消极避世和麻木不仁的倾向,嘲笑一切积极的努力,容易使人失去改革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中国人的素质》说:“在这个原则下,中国的人与人之间的所有裂痕都得以弥补,所有的计划都得以调整,所有的改革方案都被打了折扣,直至有了和平,每人碗中都有了饭吃。”对于企业来说,它既是和谐氛围的黏合剂,也是改革创新的最大障碍。
四是守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创新与冒险精神得到的往往是批判和嘲弄,“崇古”才是主要的基调。古云:“天不变,道亦不变”,《庄子·外物》说:“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其中,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和主流思想,更是崇古薄今。“只能我注六经,不能六经注我。”这种崇古薄今的思想表现为对传统的盲目尊崇和对创新的轻视。这主要是因为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中,特别是在封建集权统治下,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想模式必须持久、稳定、不变,才可以保持稳定的发展;反之,可能导致动荡或饥荒,于是逐渐养成了过于谨慎、畏缩和保守的心态和行为方式。这种态度容易妨碍人们开拓创新,也不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和对外开放。
五是人治。尽管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法家思想的惊鸿一瞥,而且在秦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很快随着商鞅之死而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与“法治”相比,人们更习惯“人治”,期待有一个贤人带领。孔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虽然各朝各代都曾制定了严峻的法律制度,不少思想家也提出了有闪光点的法律观点和主张,但是有法律并不意味着“法治”。事实上,重人治而轻法治始终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这是因为中国在20世纪之前处于封建社会,缺乏资本主义社会所具有的契约精神,封建君主的权力高于法律,各层官吏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或绕过法律,导致人们没有依赖法律、敬畏法律的精神。相应地,在企业管理和执业行为中往往也缺乏对制度的敬畏和遵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种种只是作者从群体性作出的一点思考,并不针对作为个体的人或者单位。
·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如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亚文化,因此必然受到民族文化体系的约束。正如日本企业文化背后是“菊与刀”的哲学,美国企业文化背后是“自由和市场”的哲学,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背后也有着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子。
例如,“人情”在大部分中国企业中都比其他国家的企业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西方社会以“法理”为关系纽带,企业文化重视契约关系,而中国人是以“情感”为关系纽带,强调以和为贵。因此,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以情动人”与“以理服人”是开展管理的前提与基础,在此基础上才会试图“以法治人”。试图采用严苛制度治理企业的领导者,会被大家视为“不近人情”、“不懂事儿”、“冷血动物”。所以,中国企业在“情”与“法”的平衡中,比西方企业更具掌控能力。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有章不依、执行不严,使得制度失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似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传入中国企业之后会“变味”的原因。
在传统文化中,对“精确”也较为排斥,对语焉不详的“道可道非常道”倍加推崇。这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精准”、“客观”背道而驰。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家长制和等级制,使得大部分企业对于家族式、权威式管理更加青睐,期望有一个英雄人物而不是一套科学机制带领整个企业前进。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如果家长制和等级制的影响较深,容易助长独断专行的风格,在对待上级时盲目服从,在选拔人才时论资排辈。而现代企业更加需要的是契约、分权、人尽其才和制度化安排。
最后,中国的企业文化容易变成“千人一面”。本来企业文化应该是有个性的,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也会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但是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刚刚起步,还在“从无到有”的阶段,对于自身特色挖掘不充分,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一拥而上”,在企业使命、愿景、企业精神等方面大同小异,找不到各自的特点,也就无法与市场需求和品牌建设密切结合。这使得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空有其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