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中国社会学新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导论

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人很少经历职业流动,这是研究中国城市的学者所熟知的一个事实。改革开放的早期,由于劳动力市场的缺位,大多数的工作变动经由行政指令予以实现(Davis,1992;Zhou,Tuma and Moen,1997;Knight and Yueh,2004;Hebel and Schucher,2006;Cao and Hu,2007)。这种情况虽然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有所改观,但僵化和缺乏流动性依然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很多城市工人仍然很少经历工作上的变动。这种背景下,农民工的职业流动为我们研究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和视角。

研究农民工的换工行为及其后果有着重要的学术和现实价值。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工作流动是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维度(Bian,2002)。在中国的户籍制度仍然限制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机遇的背景之下(Liang and Ma,2004),工作流动是农民工获取更高社会地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李培林,2003;陆学艺,2004)。农民工承担着城市人不愿做而且上升空间极小的工作(Yang and Guo,1996;Feng,Zuo and Ruan,2002),因此,研究他们的换工行为及换工的实际效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他们在中国城市的生存现状。

其次,由于户籍制度及其为农民工带来的身份问题,他们的工资收入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城市提供给他们的福利和权益保障更是有限(Yang and Guo,1996;Feng,Zuo and Ruan,2002)。在这种境况下,换工作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农民工可以自由抒发某种不满现状情绪的途径,并由此获得了一种职业晋升目的之外的意义。通过考察哪些农民工更可能“用脚投票”,以及“用脚投票”是否可以真正改善换工者的生活机遇,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现有制度下的生存空间。此外,作为最“市场化”的一部分劳动力,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经历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因而,我们可以由小处着手,洞察宏观社会经济的变迁。

在接下来的行文中,作为研究背景,我们将首先回顾近年来有关中国劳动力市场研究的重要文献。随后,本章将对中国背景下的职业流动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最后,我们会总结本章的研究发现并讨论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