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存在的敉平
形而上学的去中心化与秩序
在导论中,我们曾将司各脱的形而上学特点概括为去中心化。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具体论述这一去中心化如何渗透入上帝与受造物、实体与偶性的关系,以及一与多、真理和善好等形而上学学说之中,并进一步展现司各脱如何保证这样的敉平结构仍然具有内在秩序。
当司各脱论证存在概念是单义的,他曾重点指出,这一单义性是针对上帝与受造物以及实体与偶性的关系。[1]然而,司各脱仍然在形而上学中保证着上帝与实体的优先性。去中心化和敉平化并不意味着诸存在者被彻底平等化与共同化,如果敉平彻底泯灭了各个存在者的相异性与秩序,那么神学与形而上学也会随之遭到如下毁灭:
第一,这会使形而上学无法蕴含任何导向上帝的意图,上帝与受造物变得没有秩序性。由于司各脱认为形而上学是自然神学不可或缺的基础,由此人类对于上帝的自然认识就会陷入困境。
第二,这会使实体丧失掉相对于偶性的优先性,并进一步使作为一门科学的形而上学陷入困境。
因此,在去中心化的形而上学结构之中,司各脱仍试图维持上帝对于受造物、实体对于偶性的优先性,并在这一优先性的基础上建立起上帝/受造物、实体/偶性的秩序。
那么什么是“优先性”呢?司各脱认为,优先性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本质的优先性和偶性的优先性。[2]而上帝对于受造物、实体对于偶性的优先性属于本质的优先性,因为这种优先性并不是基于相关双方的偶性关系:
在本质性地具有秩序的事物中,优先者无条件地与第一者相关,而优先者就正是这一(秩序)的原因,以及所有在后者的原因。[3]
跟随着这一定义,司各脱证明了上帝本质性地优先于受造物,而实体也本质性地优先于偶性,因为在无条件的意义上,上帝正是受造物的原因,实体正是偶性的原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在先的”与“在后的”同样是一对超越者,它们分享着单义的存在基础,因此上帝与实体的优先性并不违反单义性学说。
在第一到第二章,我们能够看到敉平的存在结构仍然内含了上帝与受造物、实体与偶性的秩序。为了避免毁灭哲学与神学,司各脱在形而上学的去中心化和上帝/实体的优先性之间做出了平衡。这一平衡就体现在第一、第二章之中。而第三至第五章则表明,司各脱是如何在去中心化的一、真、善好之中,仍然适度建立起内在的秩序结构。
总体来说,这五章的内容由于存在的敉平结构,从而不能非常有力地支撑上帝超越性,尽管它可以允许建立一些内在的优先性和秩序。上帝与受造物的等级秩序以及对敉平结构的超越,需要在第一章的基础上,通过第六到第十章的进路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而第四、第五章中形而上学真理/善好秩序与神学实践真理/善好秩序的相互独立性,则预示了第十章中实践对于思辨的优先性。
[1] Ord., Ⅰ, d. 3, q. 3.
[2] QM, b. 5, q. 8, n. 7, Bonaventure Ⅲ, p. 524.
[3] QM, b. 5, q. 8, n. 7, Bonaventure Ⅲ, p. 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