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表征及其对学习的启示
(一)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原因:心理表征水平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为什么有的孩子一听就懂,一学就会?难道真的是这些孩子更聪明吗?答案是:并不是,只是这些孩子对知识的心理表征不同。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的心理表征是知识在人脑中的呈现和记载方式,包括知识如何在思维、想象过程中呈现、表现、表达、排列、组织等。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陈琦、刘儒德把知识的心理表征定义为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心理学家想知道国际象棋大师到底比象棋新手强在哪里?是他们更有天赋或有更强的脑力吗?
实验人员分别将象棋大师、中等水平棋手和新手各分为一组,要求他们记住棋盘上棋子的位置。研究发现,当棋盘上的棋子是别人曾经真正下过的棋局时,经过5分钟的研究,象棋大师能够记住2/3的棋子位置,但新手只能记住18%,水平中等棋手的成绩则介于两者之间。当棋盘上的棋子随意摆放时,大师、中等水平棋手和业余棋手的回忆正确率没有差别。科学家最近对一大批国际象棋棋手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这个研究说明,象棋大师的记忆力和脑力并不比普通的新手强。但是为什么在记真实的残局时,大师的表现却那么优秀呢?原来,任何一位真心想提高国际象棋水平的人,通常会花无数个小时来研究大师们下过的棋局。他每研究一个棋局,都会深入分析棋子的位置,预测下一步的招法,如果猜错了,他还会回过头再想想自己猜错的原因。事实表明,棋手在研究棋局上所花的时间,是预测棋手水平高低的唯一最重要指标。如果一个棋手想成为国际象棋大师,他至少要做十年这样的棋局分析训练。经过这么多年的训练,棋子的摆放位置、棋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师们早已了然于胸,只须扫一眼就能辨别出棋盘上棋子的规律。当询问象棋大师他是怎么记住棋盘上的棋子时,大师通常会说出一些“攻击线路”及“运子”之类的术语。他不会说看到的棋盘上的实际棋子,不会只是用“照相式记忆”的方式理解和记住棋盘的局势。大师们心理操作的关键在于将棋子在棋盘上的位置与棋手头脑里面的关于棋局的知识结合起来,并且进行有意义的编码,这种编码方式比只是简单地记住棋子到底位于哪个方格之中有效得多。而新手大脑里没有有意义的关于棋局的心理表征,只能一个个地死记硬背,所以让新手记住有意义的棋局与记住胡乱摆放的棋子,记忆表现差别不大。
在头脑中对不同的棋局及棋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规律进行表现、呈现和记载的方式便是人们对棋局上棋子的心理表征。当大师看一眼棋局时,棋局上棋子的相关位置信息与他长时记忆里面已有心理表征进行了联系和结合,所以就很容易记住了;当要求他回忆时,他脑子里关于棋局的心理表征处于活跃状态,所以很容易提取出来。但是,新手没有这种关于棋局的复杂的心理表征,他在完成任务时就只能一个个地去机械记住每个棋子的位置,这种机械的心理表征方式会让记忆变得困难。
与之相似,孩子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孩子在所学的内容方面有更复杂和更牢固的心理表征,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在头脑里面呈现和存储知识的方式不同,而不是这些孩子天生聪明。回到本章前面提到的问题,学习到底使我们大脑里面的什么得到了提升?答案就是:学习和练习让我们对知识的心理表征水平得到了提升和加强。
专栏 良好心理表征的特点
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概念和原理理解准确、层次清晰、结构稳定性强,不是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学习新的内容时,新旧知识可辨别性强。
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概念及原理概括性、包容性和可利用性强。所谓概括性是指掌握了一些重大的核心概念原理,也就是日常所说的基础理论,它能包容许多具体概念。例如,新陈代谢就是生理学中的核心概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科学中的大概念,这些大概念不仅是该学科的核心理论,而且包容了许多从属性概念。掌握了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概念层次和体系,就能较好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时,也就容易将相关新知识吸收到已有知识体系中,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形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知识体系,这种知识系统从纵向上看,由核心概念到从属性概念,即由大概念到小概念不断分化,层次分明;从横向上看,各概念原理之间的异同点明确,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形成知识点准确、按层次排列、有内部联系的整体知识系统。这样的认知结构既便于长期记忆储存,又便于应用,创新能力和储存能力也强。
相关背景知识丰富,联想和创新能力强。
有适合自己特点的策略方法系统,能主动有效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能不断激发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能不断自我调控,保证高水平完成学习目标。
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和运用过程,能促进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塑造。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刘善循
(二)为什么有的孩子学得快:心理表征让学习更高效
心理表征不仅是学习某些知识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帮助我们学习,让学习更高效。
早在七百多年前,在欧洲人还没有阿拉伯数字符号表征基数时,除法运算还是一门极其深奥复杂的学问,只有少数大学毕业并留学过意大利的数学家才会做除法运算。当时意大利学者们用罗马数字进行运算,因而只有极少数聪明绝顶的人用毕生精力才能完成百万数的除法。如今,这一切一个小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进步,是因为人们对除法运算的知识表征策略有了改进:用阿拉伯数字来表征数的意义,使代表基数的符号大大简化,提高了统摄思维的能力;在数的知识表征中有了以前没有的符号——0;用十进位来表征数的关系,优于十六进位制等。
孩子对知识的心理表征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的学习效率和解题能力建立在他对该知识点的表征基础上。例如,要计算“有25个猴子过河,每条船最多能坐4个猴子,一共需要几条船?”,如果孩子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和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这两个知识很熟悉的话,他就可以马上得出25除以4等于6余1,需要7条船这个答案;如果孩子没有除法概念或有除法概念但是乘法口诀不熟练的话,他在解题上可能就会遇到困难或需要更多步骤(例如,在纸上画出25个圆代表猴子,把4个圆为一组分组,再去数分组的数量)才能得出答案。后者会比前者花费更多时间。
(三)什么是真学习:通过刻意练习提升心理表征水平
有的爸爸妈妈会说,我家的孩子也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但是,我家孩子的学习为什么一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呢?其实,这要看孩子是真学习还是假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仅仅学了某个知识点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让知识之间建立正确联系,把这一知识表征到能够一触及问题情境或有关条件便能自动提取和运用的程度。只有真学习才能让孩子做到这一点,而假学习却不能。
真学习和假学习的核心区别在于:
· 真学习是全心投入的,假学习是三心二意的。
· 真学习是学而得法的学习,假学习是吃力不讨好的累人的学习。
· 真学习需要持续的内动力和勤奋,假学习的重要特征是无法长久坚持。
如果转换成可操作的定义的话,真学习是包含刻意练习的学习。
那么什么是刻意练习呢?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几十年以来,一直对世界最顶尖的棋手、音乐家、运动员等杰出人物进行研究。他发现,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缓慢的积累,专业人士的心理表征模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安德斯将这些最杰出的大师们所进行的练习称为“刻意练习”。
专栏 刻意练习的黄金准则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他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
刻意练习包含定义良好的特定目标,它详细地描绘了实现目标之后的表现是怎样的,而不是一些模糊的改进方面。一旦设定了总体目标,导师或教练将制订一个计划,以便实现一系列微小的改变,最后将这些改变累积起来,构成之前期望的更大的变化。
刻意练习需要人完全地关注和有意识地行动。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行为。在练习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做出相应调整。这种自我监测,需要高效的对元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的一种)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使人能够监测在练习中和实际工作中做得怎样。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将造就卓越的表现。由于新技能的学习建立在现在技能的基础上,因此导师会为初学者提供正确的基本技能,使其后来能够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学习那些基本的技能。
简单来说,刻意练习包括:①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③对目标有清晰的界定;④孩子在每次训练时要尝试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练习;⑤练习时全然专注;⑥练习时要得到正确的反馈,这种反馈既要来自教练,也要来自孩子自己,也就是说,孩子要有一套监控自身行为和表现的元认知策略。
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学科学习和一些技能的学习(如弹钢琴、踢足球等)都适用于以上刻意练习的原则。通过刻意练习,孩子在相关领域的心理表征的牢固程度、熟练程度、清晰程度都会得到提升,这样当他面对这一领域的问题时,他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在大脑中会相对兴奋起来。这种兴奋,有利于孩子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取相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强调的就是练习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只学不练的话,学到的只是一个陈述性的知识或一个普遍的原理。我们可能还没搞清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也无法把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更别说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刻意练习不仅是一种训练自己脑力和技能的科学方法,也改变着我们的思维。
刻意练习让我们看到,没有天生的天才,任何成功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同时,刻意练习也让我们看到,任何人都有潜力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杰出人物,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并且坚持刻意练习。如果家长和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刻意练习,将会大大减缓育儿或学习焦虑。孩子只要找准目标,用正确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去刻意训练自己,终将在某一个领域成为专家级甚至大师级的人物。当然成为专家级的人物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这种身份,而是在达到这样一个结果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投入地做一件事情的最大乐趣,这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部分之一。
如果你想进一步学习刻意练习,强烈建议阅读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面有非常详细的事例描述和指导建议,以及关于刻意练习的大量心理学实证研究的具体情况。
专栏 学习误区:聪明的孩子不用花太多时间也能学得好
我小的时候,一些孩子甚至他们的家长认为花很少时间就能学得好的聪明小孩比那些努力用功才能学得好的小孩更厉害,所以有一些小孩并不愿意让人认为他是用功才学得好的。现在看来,当时认为聪明比努力更重要的小孩,如果后来观念一直没有改变的话,到现在为止个人成就还是要比那些一直努力的孩子小很多。
多年过去了,我发现现在的情况跟我小的时候也类似。仍然有一些小孩有这样的想法,觉得自己很聪明,平时不用花太多时间也能学习好;或者担心自己在学习上花的时间过多,被评价为不聪明。所以这些孩子平时不怎么特别努力,只是考前突击一下。当然小学、初中这样蒙混过关的人也大有人在,因为小学、初中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到了高中,学习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这种方法必然导致失败。而此时,由于持有错误态度过久,错误的方法已成习惯,即使意识到“临时抱佛脚”是错误的,也不能很快纠正,必要时需要借助心理干预或心理训练。
所以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苗头,要及时帮助孩子纠正。往往这样的孩子纠正之后,会有极大的爆发力和冲劲。
(四)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表征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受儿童认知发展的局限,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表征形式各有不同。
学龄前的孩子思维是直觉性的,而非逻辑的,其心理表征形式以形象编码(某一事物的形象、图像等)为主,借助表象、实物等帮助自己理解学习的内容。在这个阶段,给孩子的形象编码越丰富越好。孩子学习完形象编码之后,接下来只须将知识概念告诉孩子就行了,不用过多解释,这也是给孩子提供原有固定点知识的方法(原有固定点知识的概念我们在本章后面会介绍)。例如,在教学龄前孩子个位数的加法时,可以以实物的方式呈现。在教孩子1+2等于几时,可以先给孩子1个苹果,再给孩子2个苹果,然后让他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苹果,孩子数完之后回答3个苹果;之后,在其他的情境下,可以给孩子1个梨,再给孩子2个梨,让孩子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梨,孩子回答3个梨。这就是多种形式的形象编码,借助这个形式让孩子理解1+2=3。最后告诉孩子记住1+2=3就可以了。
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明显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具体运算阶段,孩子的心理表征形式从形象编码逐渐向抽象编码过渡,但这种抽象编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形象编码。在这个阶段,老师和家长要多给孩子词和概念,同时帮助孩子把词和概念与准确的现象、表象等形象对应上,这样做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需要新学的知识点。例如,分数是小学三年级开始涉及的,我们可以在孩子学习这个概念之前,甚至在孩子二年级时,就开始在生活中向孩子传授分数的概念。例如,吃早餐时,做一个三明治平分成四份,可以这样跟孩子说:三明治分成了四块,我和你各一块,爸爸两块,那么,我和你就各吃了1/4个三明治,爸爸吃了2/4个三明治。在切蛋糕、西瓜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分数的概念。这样当孩子三年级学习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到了初中,孩子的思维发展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设定和检验假设,能够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抽象性迅速发展。孩子抽象编码的表征形式迅速发展,占优势地位,但对于新知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在学习或者练习过程中,要把多种形式的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相结合进行学习和练习,否则孩子掌握的知识还是容易出现问题。以杠杆原理为例,杠杆的定义是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如果孩子没有接收到足够的杠杆的形象编码,可能把杠杆表征为一根可以撬起物体的直棍。但是如果孩子认识到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是杠杆,包括滑轮、老虎钳子、手推车、镊子、筷子、天平等,他就能够更好地认识杠杆的本质。
高中生的形式思维进一步发展,抽象编码发展相对成熟,但此时的学习仍然不能脱离形象编码。高中老师、学生都会足够重视抽象编码,但往往容易忽略形象编码,认为形象的东西太过简单,不需要看,结果往往跳过书上的一些例子、图片、生活现象,直接进入定义、公式等的学习和记忆。但高中的知识相对抽象、难度较大,脱离形象编码的抽象编码较难理解,学生很难做到真正吃透知识,往往停留在模仿例题、套用公式的阶段,做题时有许多困难。这也是很多孩子感觉高中学习吃力的原因之一。
总之,家长只有了解了不同阶段的编码特点,才能用孩子的编码特点与之交流、讲授知识、产生共鸣,孩子才能清晰、准确地表征家长所要给予的知识。
但是,现在社会上也有一些不遵循孩子的心理表征特点进行教学的情况。例如,现在社会上的某些奥数班,由于授课时间短、知识量大,很多时候老师并不能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相应的知识表征的体验和讲解,将还在上小学的学生直接拉到逻辑表征阶段,只讲解知识的推理过程,之后就让孩子做大量的套公式练习。这样的学习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是痛苦的煎熬,因为听不懂、理解不了,只能死记硬背,毫无学习的乐趣,孩子对数学的兴趣也就从此丧失了。
另外,心理表征的特点也给亲子沟通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双方在交流的时候,要以对方能够理解和表征的语言进行交流,就是“同步表征”。只有做到同步表征了,交流起来才会更顺畅,我们说的才能被对方听到、理解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