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力:问题、规律与应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智力和学习的本质

(一)为什么有些人更聪明:智力知识观

说起学习,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是:那些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人的智力是不是一定就高人一等,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天生的天才?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智力。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反应速度、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和想象力的综合。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时,人们通常会考虑孩子的反应速度、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和想象力等能力如何。但是这样做会导致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截至目前,我们对大脑能力的认识还极其有限,并且这些有限的认识仍在更新中,用有限的认知来评判甚至给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下定论是不负责任的;第二个问题是,当家长或老师以能力不足来评价孩子的时候,一方面会导致对孩子有天性上的偏见(一般人会认为天性上的东西很难改),另一方面会导致孩子认为自己天生不如别人,造成孩子极大的困扰和自卑,进而驻足不前,越来越差。这也是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孩子最终会成为自己想象的样子。所以我们在什么样的认知框架下去看人看己非常重要。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有些人看起来更聪明,反应更快,观察力更强呢?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天生的才华,而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对这一观点,我也非常认同。一提到知识,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从小到大书本上呈现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公式、定理、例题等理科知识,字词、诗词、文章、历史事件等文科知识。事实上,这只是广大知识中的一类,如果仅用这类知识来解释智力,确实缺乏说服力。

其实,除了这类知识,我们所说的知识还包括其他类型的知识,例如,如何运用知识的知识(如何做的知识)、如何高效学习的知识、如何提升记忆效果的知识、如何应对考试焦虑的知识、如何应付难题的策略,以及解题步骤的知识等。这些在孩子平时学习中未被纳入知识范畴的知识也属于知识,并且孩子要想在学习中取得较高的成就,这些知识是必需的。访谈那些学霸型的孩子会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运用这些知识。

另外,知识的外延也要从书本知识扩展到生活、工作各个方面。家务怎么做,如何待人接物,职场上如何跟同事沟通,如何更全面地思考等,这些其实都是知识。当我们了解到平时这些很少用“知识”这个概念来界定的事物其实也属于知识范畴时,便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能用知识来解释智力了。

下面举一个用知识提升记忆力的例子。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用一个科学的工具来测量人的能力,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观察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效果来推测人的能力的。体现在记忆力方面也是如此,是从记忆效果来推测记忆能力的。教科书上对人类工作记忆容量的说法是“神奇的7±2”。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以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随便说出一串杂乱的数字,比如845765934875302875812067845983465,你认为你能记住多少?按照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是你能记住的数量是7±2个(也就是5~9个)。但是如果你对快速记忆稍有了解的话,你会发现现在已经有很多人能够记住100~200个数字,甚至有人能够记住300多个数字。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记忆数字或其他内容方面做到世界最佳,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快速记忆的方法(这些方法也是一种知识),并且对这些方法勤加练习。翻看任何一本最新出版的经典认知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你会发现书里会简单介绍这些方法,并且认知心理的科学家们还会告诉你——成为世界记忆冠军,你也行!美国心理学会的一次年度报告中曾指出:“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他们的区别只是用脑程度与方式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

总之,你的孩子不是不聪明,只是知识不够。

(二)大脑潜力无限:影响大脑潜力的最直接因素是人的知识结构水平

人的身体潜力无限,大脑潜力亦无限。

说到人的身体潜力无限,最让我感动的是“现代催眠之父”米尔顿·艾瑞克森的事迹。

艾瑞克森17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这场病来势凶猛,令他全身瘫痪,除眼睛外,身体其他部位都不能动了。妈妈请了三位医生,医生都说,你的孩子活不到明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艾瑞克森听到了医生们的话,他想这太残忍了,你们不能对一位妈妈说这样的话,我一定不会让你们的“催眠”得逞。

于是,艾瑞克森通过眼球的动作让妈妈知道,第一他还有意识,第二他希望妈妈把他的床放到窗户边,这样太阳升起时就会先照在他身上。

第二天,三位医生来了,他们都被震惊了,但依然对这位妈妈说,就算你儿子活下来了,他也永远站不起来了,他会终身瘫痪。

艾瑞克森又下定决心不让医生们的“催眠”实现,他又成功了。三年后,他不仅站了起来,还在一个夏天,靠一艘独木舟、简单的粮食、露营的装备及一点点钱,独自一人畅游了密西西比河。最终,艾瑞克森成了享誉世界的催眠大师。

另一个关于身体潜能的例子是做俯卧撑。如果你是一位20~30多岁的健康男性,你也许能够连续做40~50个俯卧撑,但如果你能连续做100个的话,你的朋友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根据这个信息,你认为俯卧撑的世界纪录会是多少?500个,还是1000个?事实会让你很吃惊。有一位日本人于1980年创下了连续做10507个俯卧撑的纪录。1993年,一位美国人在21小时21分之内做完了46 001个俯卧撑,这一纪录至今仍然没有被打破。

我们的大脑也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和潜力。近十几年以来,随着脑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发现大脑在得到一定刺激之后可以“重新布线”。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连接,同时现有的连接要么得到增强,要么被弱化。在大脑的某些区域,甚至能够形成新的神经元。例如,盲人失去了视力,但他可以通过手指来触摸盲文,从而实现阅读。研究表明,这种手指触摸盲文的阅读方式改造了盲人的大脑回路,这些大脑回路的改变,又让他的手指变得比普通人更敏感。另外,科学家对音乐家的大脑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音乐训练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改变了音乐家的大脑结构与运行方式,使音乐家的音乐演奏能力进一步增强。

再比如,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许多在科学研究中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常人不具备的观察力,能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事实和规律。事实上,他们具备这种特殊能力的关键原因并不在于那些别人望尘莫及的眼力,而在于他们大脑中有别人没有的理论深度和思维方法。

如果和那些杰出的人物谈一谈,你会发现他们全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这一点。他们不会认为自己在行业或领域中达到巅峰是因为他们遗传了优秀的基因。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在某一个领域表现卓越,是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更全面的知识和不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并改进。并且,脑科学研究还表明,这些知识和实践改善了他们的大脑结构。

从这些真实的事例和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影响一个人智力表现的最直接因素是一个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水平。所以,我们以自己期望的方式发展和塑造大脑、发展大脑的潜能是可能的。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不同的情境下,每个人都可以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潜能。

(三)哪些知识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知识的分类

我们已经从感性的角度重新认识了什么是知识,并且也了解到知识是智力表现最直接的要素。接下来我们将从科学理论的角度了解知识的分类和知识的学习过程,这将帮助我们更科学、全面地了解孩子学习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提升孩子的智力表现。

根据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可以把个体经过学习后,在个体头脑内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如回答“水的分子结构是什么”“人的大脑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中国的哪些城市曾经做过首都”等问题,都需要陈述性知识。这类知识与我们传统理解的知识概念相当。

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回答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解决问题等。例如,如何写出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如何解决一道数学应用题,如何骑车,如何做饭等。在实际活动中,我们有没有程序性知识,不是通过我们的回忆,而是通过我们的活动来判断。程序性知识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在一定的问题情境面前,它会被激活,而后被执行,这一过程几乎是自动进行的,不需要太多的意识。例如,熟练掌握英语的人,可以脱口说出规范的、符合时态规则的英语句子,而不必有意识地去考虑有关规则。

在程序性知识中,有一类特殊的知识叫策略性知识(又称学习策略)。策略性知识是关于我们如何学习效果更好、如何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知识,例如,如何更好地记忆,如何高效地学习,如何监控和计划自己的学习过程等。对这类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极大。美国哈佛大学的珀金斯教授经研究认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积累需要很长时间,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先培养学生应用策略性知识的能力。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孩子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例如,儿童先背乘法口诀(陈述性知识),然后学习乘法计算,并且在计算时还要边读口诀边计算。这样的安排提高了学习效率。反过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也促进了陈述性知识的深化和应用。例如,学习掌握了分数这个概念之后,利用分数解题的过程就是运用了程序性知识,通过对不同题型的练习,孩子又加深了对分数这个概念的理解。另外,对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记忆、如何阅读等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对学习陈述性知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孩子的学习常常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而后利用策略性知识记忆和巩固陈述性知识,把陈述性知识与具体的任务目标联系起来,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而将陈述性知识变成可以灵活、熟练应用的程序性知识,最终建立起自己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任何一部分知识都可能造成孩子某一领域的学习问题或学习障碍。

例如,经常遇到家长们向我询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很多书,我也刻意带孩子体验生活,但是孩子还是不会写作文?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缺少如何写作文的程序性知识。孩子的确读了很多书,也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但是他从来没有从自己如何写好一篇作文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自己曾经读过的书或文章。这类读书比较多、生活经验较丰富的孩子作文提升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在孩子自己有写作动机的基础上,只要教给他们如何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并训练一段时间,就可以明显提升写作能力了。

(四)孩子是如何学习的:知识的双向建构

从建构观点看,知识学习遵循双向建构过程。

孩子获得知识的过程不单单是知识从外到内的传送转移过程,更不是学习者原封不动地接受、占有知识,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活动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双向、反复的作用完成的。

首先,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孩子需要学习新知识。但是,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依赖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孩子必须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牢固获得新知识的意义。例如,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学习“元、角、分”的概念时,如果他平时有看到和使用“钱”的经验,学习起来就会快很多。孩子结合平时看到过或经历过买东西时付钱的经验和接收找零钱的经验,再加上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的概念和新学习的“一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等概念,就完整地掌握了“元、角、分”的概念和解决实际生活中买东西付钱和找零的问题。心理学家们把这种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吸收新知识的过程称为同化。知识的同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建立联系、做出推论的过程,孩子正是通过这种联系和推论活动将外在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其次,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当新观念与原有的知识之间可以融洽相处时,新观念的进入可以丰富、充实原有的知识。例如,当孩子学习了植物、动物的概念之后,又学了生物这样一个概念,就知道了植物和动物都属于生物,这样就建立了生物这一概念更完备的体系,同时把植物和动物这两个概念纳入一个更体系化的知识中。当然,新知识和旧知识并不总是那么融洽的,有时候也会有冲突。还是以生物为例,有的孩子在没有学习生物的完整划分前,可能把细菌纳入动物的范畴,但后来经过科学地学习“动物”和“细菌”的定义,发现细菌是和动物完全不同的类别,从而对“细菌”“动物”和“生物”这一体系的知识进行修正。这就是新知识的进入让原有知识发生调整的例子。

总之,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识在我们的头脑或身体(某些技能需要头脑和身体的协调运作,如开车、演奏乐器、做手术等)上不断发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同化意味着孩子利用和联系原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它体现了学习的连续性和累积性。顺应则意味着新旧知识的磨合,它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对旧知识的修正和改造。

只有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同化新知识,同时转变原有错误观念,才能让我们的整个知识体系更完善,从而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如果没有知识,分析、综合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些高级技能就是无源之水。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和他的两位同事所指出的:“对要用到的东西一无所知,是不配谈实用的。”

当然,正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刘善循教授所说:“知识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它是有条件的,不能简单地看成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如果是低水平的知识,且无条理、杂乱地堆积在头脑中,纵然知识量多也难以解决问题。关键要看知识的质量、数量和组织结构水平。”当我们利用科学的学习策略,通过不断学习,反复不断地让知识在大脑里面发生同化和顺应,我们的脑力就变强了。

那么通过学习,到底使大脑里面的什么得到了提升呢?接下来的部分将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