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一、你真的了解注意力吗
(一)注意力对生活、学习的影响
不少家长找到我说:“我的孩子听课很容易走神、溜号,无法顺利完成作业怎么办?”“我的孩子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但是看电视、玩游戏还挺专注的,你说这是怎么回事?”“我的孩子缺乏条理性,需要经常被提醒怎么办?”“我的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有时间观念,真是令人苦恼。”“我的孩子上课根本就停不下来,一会儿和同学说说话,一会玩玩手中的东西,一会儿看看窗外,多次被老师投诉,我已经没有办法了。”
其实这些问题都与孩子的注意力不足有关,注意力不足导致他不能很好地分配和集中注意力。当然,注意力不足并不是孩子不走心或不认真,而是受注意力的发展局限所影响,或者他的注意力没有被训练出来。
为了让孩子成功,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科辅导班,不仅有语数英之类的学科辅导,也关注艺术等素养类的学习。学了这么多,孩子的学习一定会好吗?答案是“不一定”。如果把学习比喻成一场马拉松长跑的话,那么注意力就是孩子的腿。孩子在各个学科上的表现就是孩子在马拉松长跑中各种地形上的表现。如果孩子的腿不好,花再大的力气进行学科补习,他都是跑不快的。
爸爸妈妈一定深有感触,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做事的效率会很高,反之,就会很低。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反应速度会变慢,也容易犯错。大人如此,小孩也一样。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学习效率高,学习成绩好;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学习效率低,成绩也会比较差。
关于注意力对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多。英国几位科学家曾做了一个研究,他们长期追踪一万多名孩子,结果发现,孩子七岁时的注意力状况,能够预测他们在高中时的学习表现。还有一些研究也表明,通过一个人注意力可以预测他的发展水平、智力状况、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语言技能,所以注意力的影响是极广的。爸爸妈妈一定要记住这两句话:①天才首先就是有注意力;②注意力=成绩。
在不同年龄段,注意力问题会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学前期:会导致行为紊乱,如在教室里面大吵大闹,动作怪异、情绪不稳定等。
(2)学龄期:会导致行为紊乱、学业问题、社交问题等。为什么会有社交问题呢?试想,如果一个人每次跟你说话的时候不看你,甚至根本不认真听你讲话,你会跟这样的人做朋友吗?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会跟这样的人打交道,除非这个人跟我们有很重要的利害关系。小孩子也是一样,只要小孩子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心不在焉,就很容易被排挤。
(3)青少年期:会导致学业问题、社会适应问题、自尊问题、行为不良。
(4)成年期:会导致职业失败、社会关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物质滥用,甚至有犯罪倾向。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全球60%注意力问题有儿童在13~15岁出现发育型改善,不再需要任何干预,但仍有40%的儿童把问题带到成年。其中25%导致职业失败,10%导致社会关系问题或健康问题,5%会有犯罪倾向甚至实际犯罪。
既然注意力不足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那么搞清楚注意力是什么,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就尤其重要了。
(二)什么是注意力
1.注意力的定义
北京师范大学彭聃龄教授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相对应地,注意力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是我们用来关注某个事物而忽略其他事物的能力。注意力好的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长时间专心听老师讲课,而不是东张西望看窗外的景色。
2.注意力的品质
当我们关注孩子的注意力的时候,需要同时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品质(见图3-1):
图3-1 注意力的品质
(1)注意力的广度。注意力的广度是指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客体的数量。比如,有的人阅读快,能够一目半行或一目一行,就是视觉注意力的广度较大。
(2)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一定对象上所能持续的时间。一个孩子能够持续听老师讲课或长时间写作业,就是注意力的稳定性好的表现。
我们平常说的专注力就是指注意力的稳定性。说一个人很专注,一般就是指这个人注意力的稳定性好。那是不是特别专注就一定非常好呢?其实不是,给大家举两个特别专注,但是不好的例子。例如,孩子到了青春期,容易出现一些因情感困扰或人际关系困扰而影响学习的情况。比如,这个时候好朋友跟他闹矛盾了,或者他有喜欢的异性同学了,他的专注力太好就会一直在情感困扰里面绕,无法顺利转移到学业上。还有一个例子,患自闭症的孩子,往往过度专注于一些事物,而忽略了环境中其他更重要的事物,对社交也有很大影响。
(3)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把注意指向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例如,教师一边讲课,一边写板书,一边观察学生听课,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这都是注意力分配的表现。
(4)注意力的转移。注意力的转移是指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它是对重要的事情做出迅速且确定的反应的能力。
注意力转移能力对于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有的孩子在听课的时候,如果注意力转移能力不好的话,老师早就讲到下一个主题了,他的脑子还停留在上一个主题,这样就会导致遗漏很多知识点。
在生活中,飞行员、司机等许多工作都需要有良好的注意力转移能力。研究表明,一个飞行员在起飞和降落的5~6分钟时间内,注意力转移达200多次,如无良好的注意力转移能力,就很难胜任工作。
说一个人注意力好,是要在这四个品质上都好。
3.注意力在认知和行为上的表现
注意力发生在各种层面,它与我们的感知、记忆、语言表达和思维等认知活动,以及行为控制都有关系(见图3-2)。北京师范大学彭聃龄教授认为,注意力保证了人对事物更清晰地认识、更准确地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这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重要的心理条件。
图3-2 注意力在认知和行为上的表现
那么,注意力在认知或行为的不同层面会对我们有哪些影响呢?1)注意力和人的感知活动紧密相关。只有注意到了,我们的视、听、触、味和嗅觉等感觉器官才能被激活,才能产生相关的感知。比如,你现在读这本书,就是注意力参与到你的视觉活动的例子。
(2)注意力和我们的记忆相关,尤其和我们的工作记忆有关。什么是工作记忆呢?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巴德利的观点,工作记忆是我们的大脑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注意力好的人,工作记忆保持的时间会长。如果没有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就不能把事物编码为长期记忆,也就是说,没有注意力就没有记忆力。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考试有没有过这种现象,例如,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先读完文章,再读题目,这时你模糊地感觉题目的答案在文章里,但不确认选哪个,于是你需要再回过头去找文章里面是怎么说的。这时,如果注意力不足,可能已经记不清楚文章里面什么地方说过这个要点了,你就不得不把文章重新从头到尾看一遍,从而严重地影响做题的效率。这就是注意力不足影响工作记忆表现的例子。这种现象较普遍地发生在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孩子身上。
(3)注意力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回忆一下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些朋友,他们说话挺绕的,从来不正面回答别人的问题,你感觉跟他们沟通起来特别费劲。当然有些人这样做可能是他们的表达习惯使然,也有一些人是因为他们的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但还有更多的人,并不是表达能力欠缺,而是注意力有问题。注意力不好的人,在听的时候,抓不到要点。做领导的家长会有这样的体会,给有的员工布置工作,只讲一遍,他就会干得很漂亮;但是有的员工跟他说很多遍,他总是抓不住要点。这个很可能不是工作态度问题,而是听觉注意力无法集中。
(4)注意力体现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它影响着我们怎么跟外界发生关系,我们如何思维、看待和体验这个世界。
(5)注意力影响行为控制。有些孩子经常冲动、打架,上课时说话,做小动作等,很大一部分是注意力不足的原因。当然注意力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例如,当人的视线落到某个物体上时,他的注意可能指向完全不同的物体。在课堂上,学生可能眼睛盯着老师,装出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而实际上,他的注意全然不在老师讲课的内容上,而是指向与教学无关的其他事物。所以,只用外部行为表现来说明一个人的注意状态,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注意力的分类
1.按照注意力的功能来分
德国心理学家布丽塔·温特按照注意力的功能将注意力分为以下四类(见图3-3):
图3-3 注意力按功能分类
(1)警觉性注意力。警觉性注意力是一种随时侦测信息的能力,包括面对警示迅速提高注意力的能力。简言之,它决定大脑的清醒程度。到了小学高年级,尤其是到了初中之后,会发现有的孩子一直迷迷糊糊的,没有精神,或者很拖拉,其实就是因为他的警觉性注意力不足。但是因为这样的孩子太老实了,很安静,一般很少被教师告状,所以他的行为不被家长注意。这种孩子的注意力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2)分配性注意力。分配性注意力是指同时做几件事情或几个任务的能力。比如,孩子一边听讲一边写笔记,就需要分配性注意力参与。
(3)集中性注意力。集中性注意力是指对重要事务有迅速且确定的反应,而不受其他干扰因素或其他非重要因素影响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某一项任务或某一件事情上而不转移。比如,孩子看书的时候、听讲的时候、考试的时候,都需要集中性注意力参与。
(4)持续性注意力。持续性注意力是指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一件刺激不强的事情上。为什么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写着写着就跑了,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说话,一会儿要上厕所?这就是持续性注意力不足导致的。
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同,例如:
· 3~4岁儿童为3~4分钟。
· 4~5岁儿童为10分钟。
· 5~7岁儿童为15分钟。
· 7~10岁儿童为20分钟。
· 10~12岁儿童为20~25分钟。
· 12~14岁儿童为30分钟左右。
年龄小的孩子,包括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所以一节课40分钟,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其实挺长的。孩子听十几分钟走神了很正常,有经验的老师会根据孩子的注意力发展特点设计课程安排,例如,在孩子快要分心的时候换一个轻松一点的环节让孩子大脑休息和放松一下。如果老师或家长不知道这个规律,可能给孩子贴上注意力不集中的负面标签,从而让孩子觉得自卑或真的认为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而这种心理上的自卑或焦虑心理对孩子的注意力又会产生负面影响。
这四种注意力都好,协调发展,才能说明一个人的注意力真的好。比如,一个警觉性注意力比较好但是集中性注意力不好的人,可能在学习的时候,外面有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他,他都想去听一听,看一看。这样的人很容易受干扰,很难投入地学习。
2.按照注意力是否主动来分(见图3-4)
图3-4 按注意力是否主动分类
(1)有意注意力。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它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是积极主动的注意。比如,上课时集中精力、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认真听老师讲课,就是一种有意注意。这种有意注意的能力就是有意注意力。
(2)无意注意力。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它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比如,上课时门突然打开了,就不自觉地扭过头去看;无意中听到同学咳嗽。很多时候,玩手机游戏时的专注也是一种无意注意,它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这种无意注意的能力就是无意注意力。
(3)随意后注意力。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一般是通过刻意的训练习得的。比如,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打毛衣,熟练的舞者跳舞,杰出的钢琴家演奏钢琴等,都是随意后注意。这种刻意训练后可得的,自觉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的能力就是随意后注意力。
这三种注意力虽有区别,但密切联系。在生活实践和学习中,三者都存在并协同发生作用。孩子在学习中,有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后注意协同参与,共同配合,他的注意力才会真的好,才能使学习持续、持久地进行下去。仅凭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杂乱无章,难以持久;仅凭有意注意,易疲劳;脱离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法达到随意后注意的状态。很多被称为学霸的孩子的学习状态常常是一种随意后注意,他们的学习自觉、有目的性,但是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意志努力,学习起来很轻松,能持久。
(四)影响注意力的因素
了解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因素对老师和家长来说特别重要,可以根据这些因素来优化课程或优化布置给孩子的学习任务,也可以根据这些因素来调整跟孩子的沟通及交流方式,引导孩子的行为。下面介绍影响注意力的重要因素,爸爸妈妈可以在实际生活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加以体会和运用。
1.影响注意力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注意力稳定性的因素有三个,它们分别是:
(1)注意对象本身的因素。如果注意对象是内容丰富、特征比较复杂、活动变化的事物,注意力就容易稳定、持久;如果注意对象是静止的、单调的,注意力就难以稳定。比如,上有的课孩子坐不住,可能是课程设计不符合孩子的兴趣;有些书孩子不爱看,可能是书籍本身就很乏味。这时,我们需要改变这些外在事物,重新吸引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指责孩子不爱学习、不爱读书等。
(2)活动任务因素。活动任务目的越明确,注意力越稳定;活动步骤越具体,越有利于注意力稳定。这也是给孩子的指示要具体明确的原因。例如,当孩子玩手机时,为了让孩子停下来,有两种表达方式:①“孩子,你的游戏时间还有5分钟,5分钟之后我来帮你收手机。”②“孩子,你看你,玩游戏眼睛都不眨一下,学习就怎么没有玩游戏上心?别在那里浪费时间了,你这样一直玩下去,妈妈担心你都没啥出息。”①的表达方式就要比②好很多。前者会让孩子的注意力很稳定,他能够清晰地接收到我“5分钟之后就不能玩游戏了”这一信息,这样他也可以做好收手机的准备。后者让孩子不知道妈妈到底要表达什么,而且孩子接收到的全是指责性信息,会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有抵触情绪的时候,说再多大道理,孩子都是听不进去的,因为他此时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这里。
(3)个人的主观因素。个人的积极心态和对所注意的事物的兴趣,有利于注意力的稳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注意力也容易稳定。所以孩子的情绪、身体状态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2.影响注意力广度的因素
影响注意力广度的因素也有三个,它们分别是:
(1)刺激物的特点。一般来说,注意的对象排列越集中,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能够注意到这一刺激物的广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比如,我们看到图3-5左边4×4的方格和右边的两行文字,如果分别从中找出一句诗句,右边的这种排列方式就更容易找到,甚至我们一眼就能把右边的文字全部都看到,而左边的就要定睛看一会儿。
图3-5 注意对象排列举例
(2)任务要求明确性。有明确任务要求的活动比没有明确任务要求的活动,注意对象要广。如果上课前告诉孩子们,下课后要测试一下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孩子们就会仔细地去听老师的讲课,注意更多内容。
(3)人的学习经验。注意的范围会随着人的学习经验的丰富而扩大。还以图3-5左侧方格图为例,要求用30秒把方格中的文字按自己想的规律记下来(不要求记文字顺序和位置)。如果是一个对诗词不熟悉的人,他完成这个任务会很难,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如果对诗词很熟悉的人,记忆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因为他会自然地将这些文字组织成图3-5右侧的诗句。
3.影响注意力分配的因素
注意力分配是一种能力,主要是后天的学习和训练的结果。能否把注意力分配到不同活动上,依赖以下两个因素:
(1)活动的熟练程度。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都很熟练,或者只有一种不熟练,注意力的分配会更自然。因为熟练的活动,无需太多的注意力,可以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较生疏的活动上,分配注意力才有可能。例如,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打毛衣就是一件非常熟练的事情,不需要太多注意力参与。再如,我们也可以一边走路一边和人闲聊,但是如果说到一件特别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情,我们就可能停下来,这是因为谈论的事情占了我们太多的注意力,无法将其分配到走路上。
(2)活动的内在联系。系统的、有内在联系的活动便于注意力的分配,如开车时一边观察前方路况,一边做加速、减速、转向等操作。如果是内在没有联系的活动,就很难实现,如边看书边看电视。
4.影响注意力转移的因素
影响注意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力的程度。注意力转移前所从事的活动对个体的吸引力太大,注意力的紧张度高,注意力转移就困难,反之就容易和迅速。
(2)新的任务或活动的性质和意义。新事物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转移就比较容易。如果个体对新事物的意义理解深刻,即使事物本身无趣,也会引起个体的注意力转移,如考试。
(3)预先信号。事先有转移的信号,使人有心理准备,容易转移。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看电视或玩游戏,走过去,猛地关电视或抢手机,然后命令孩子去学习或写作业,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还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家长不知道注意力转移需要提前让孩子有心理准备。有智慧的家长就会提前10分钟跟孩子说:“还有10分钟就不能玩了啊。”等到了10分钟之后,孩子有一个预期和心理准备,就愿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了。
(4)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习惯有关。神经过程灵活的人,注意力转移迅速、容易;不灵活的人注意力转移则相对缓慢。已经养成注意力转移习惯的人更容易转移。神经过程和习惯都可以训练。
(五)玩游戏时的专注是真的专注吗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看电视或玩游戏时非常专注,好几个小时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孩子的专注力没有问题。那么,孩子玩游戏时的专注是不是真正的专注呢?那是假象。
现在孩子玩吃鸡、王者荣耀停不下来,如果你把手机给孩子,他甚至可以玩一天,为什么呢?这就是游戏设计的秘密所在。这些游戏有非常强烈、频繁的声、光、电的刺激给到孩子的大脑,孩子每按一下按键,就给孩子一下刺激,这些刺激有吸引人的声音、炫目的颜色和奖赏,让孩子停不下来。游戏设计充分考虑到了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另外,这些声光电刺激着孩子大脑中的伏隔核,最终导致孩子成瘾。
很多大型游戏设计团队里有许多神经科学的博士,他们专门研究如何让人更沉浸在游戏中。游戏跟成人赌博一样,不停地用声、光、电去强烈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这些刺激远远超出了孩子大脑的运作能力,让孩子停不下来。那些有过上瘾行为的成人,如赌博、酒精上瘾的人,更能体会到孩子沉浸在游戏中是怎么回事。其实这是一种不受意志控制的沉浸,是一种上瘾行为,不是我们所要的专注。
长期玩手机游戏会对孩子产生下列不良影响:
· 由于参与促进语言、运动、情绪及认知领域发展的活动过少,孩子的成长可能出现迟缓现象。
· 缺乏运动,影响孩子的体态和健康。
· 体重超标。
· 影响视力,头痛。
· 影响中枢神经的兴奋,影响分配性注意力和集中性注意力。
· 影响情绪稳定性,过于兴奋或低落。
· 表现出退缩、孤独、不安全感。
· 缺乏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
· 可能出现暴力倾向。
· 年龄稍大的孩子会因为玩游戏感觉时间不够用,由此产生压力和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