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十个方法
让孩子爱上学习有以下十个方法(见图2-6)。
图2-6 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十个方法
方法1:联系现实法
很多孩子觉得学习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是因为没有将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们要让孩子的学习和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帮助孩子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老师的教育和教学也基于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更好地生活。如果学习的内容过于脱离孩子的生活,“读书无用论”的想法会在孩子的心里慢慢生根发芽。所以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能大大提升孩子对学习价值的理解,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孩子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和成绩。当做一件事情有成果了,孩子就会更喜欢。
幼儿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对于新事物总喜欢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愿意跟随家长和老师的指导学习。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内容形象直观,多直接源于生活,家长不要硬逼孩子学习一些过于抽象、超出他发展水平的内容,要在游戏和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习。
例如,大班的孩子学数字,可以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看货物价签。这个活动可以让孩子在接触到不同数字的同时,学习到数字可以表示不同数量的钱,而不同数量的钱又可以买到不同的东西。如果家长想玩得更深入一些,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超市售货员的游戏,让孩子来卖,你来买。这样孩子不仅能学到数字,还能学到简单的加减法,学到钱货交换的生活小常识。顺便还可以告诉孩子,平常我们家里买的东西,都是爸爸妈妈通过辛勤的工作挣的钱买来的,勤劳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买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等。所以生活中处处有学习、处处可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在于话说得多,而在于多说一些画龙点睛的话。
小学是孩子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与中学学习不同,小学阶段的学习是生活化的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直接、紧密。例如,小学数学的目的是让孩子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刚开始学数学加减法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描述班上有几个男孩、几个女孩,加起来是多少等。学到几何形状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看看身边的物体、建筑物等都是什么形状组成的,哪些是圆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球体,如果将这些物品换另一个形状会是什么效果等。再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学拼音,如果他不知道学拼音实际有什么用,可能会觉得无趣。但是如果告诉他,只要拼音学好了,就能用拼音打出不会写的字,可以自己上网查询自己想了解的东西,再也不用等到妈妈回家才办得到,孩子明白了学习拼音的用途,自然也就愿意克服困难,好好学习拼音了。
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注重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建立联系,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帮孩子确定学习的价值,还有利于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孩子学了拼音之后,可以早上请孩子帮忙上网查询天气;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请孩子帮忙,让孩子在网络上查询,如让孩子帮忙在网络上查询“如何做饼干”,再和孩子一起烘焙,一举多得。这样做,一是告诉了孩子不懂的问题,如何去寻找答案;二是让孩子知道了学拼音的用途;三是让孩子很有成就感,帮爸爸妈妈解决了一个问题;四是和孩子一起烘焙饼干,既锻炼了孩子做家务的能力,还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方法2:积极因素法
积极因素法是指用正向的眼光,找到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方面,并且用鼓励的语言告诉孩子,以激励他不断往这个方面努力。
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总结是这样的:
在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
在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谴责;
在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
在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卑。
想让孩子爱上学习要记住一个原则,那就是用正向的思维去看待孩子,要在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孩子是热爱学习的,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学习的。哪怕孩子对学校学科知识的学习不那么热爱,我们也要坚信,只要学习的材料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热情,他一定会爱上学习。学习可以让人成长,让自我变得更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拒绝成长,会拒绝让自己变得更好。
一个总是失败的孩子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他就不会去努力了。作为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多用积极正面的话鼓励他进步。我相信孩子每掌握一点东西,都会有成就感。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励,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如果赞美和鼓励能放大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就不愁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了。
孩子考了90分,高兴地把试卷拿给家长看,有的家长会说:“考90分你就得意了,怎么不跟人家考100分的比?”这样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智慧的家长会这么说:“不错啊,这次考了90分。我看你这两周每次回家都是先写作业再玩,一定是你的自律和勤奋让你取得了好成绩。妈妈真为你自豪。”这个妈妈不但强化了孩子的成功体验,还强化了孩子自律和勤奋的品质。
我有一个同学小时候特别爱唱歌,于是她跟妈妈说,长大了想当音乐家。可是一次音乐考试中唱歌走了调,成绩不理想,回家后她妈妈说:“就你这样还想当音乐家呢,你纯粹是个音乐绝缘体。”从此以后这个同学就再也不唱歌了,她想当音乐家的这条路被家长的一句话给堵死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儿子的继母时说:“他是全社区最坏的男孩。”继母立即接口说:“你错了,他不是全社区最坏的男孩,而是全社区头脑最灵活、只是还没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的男孩。”这个孩子就是日后创造28项成功法则,帮助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的卡耐基。
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不能把孩子看得一无是处,要一分为二地看,要用正面的眼光,主要看孩子积极的方面。
发明大王爱迪生和得过诺贝尔奖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幼年时都被认为是低能儿、白痴,后来是由母亲或家人带回家教育,善加引导发挥其才能,才有所成就的。
我们一定要多看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试想一个人总是看到自己消极的一面,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生活还有什么意义?活着还有什么价值?总能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优势,才能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最后,在使用积极因素法的时候,不仅爸爸妈妈要用,我们还要教会孩子用,要鼓励孩子自我表扬。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进行自我表扬会促进学业上的成功。
方法3:正确奖励法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是推动学习的真正动力。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激励孩子学习,有些家长常会许诺孩子,如果达到一定的分数就给孩子买想要的东西,或者许诺带孩子去哪里玩。诚然,给孩子一定的物质奖励可以短时间内起到作用,有的孩子为了得到奖品——一个玩具或一次外出游玩的机会,愿意克服困难或长时间坚持学习,从而取得好成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的方式并不会永远有效。如果长期使用物质奖励,孩子可能觉得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奖品。随着物质奖励对孩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孩子对奖励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甚至到达无法满足的地步。
另外,由于外部奖励长期“当道”,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会由于外部的奖励而减退,孩子会越来越难从学习本身获得成就感或满足感。一旦外部奖励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或外部奖励被撤销,孩子就更不愿意学习了。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将儿童分成四组,让儿童完成拼图任务。第一组给可预期的奖品且告知有摄像头监督,第二组给可预期的奖品但告知不被监督,第三组给意外的奖品但被监督,第四组给意外的奖品且没有被监督。实验结果显示,给意外奖品组的儿童拼图成绩明显好于给预期奖品组儿童的拼图成绩,有监控组儿童的成绩明显低于没有监控组儿童的成绩。
所以,物质奖励不是完全不能给,而是需要给得有技巧,并且有些场合是不适合给物质奖励的。
物质奖励可提高内在动机的场合包括:
· 奖励取决于任务完成质量,而不是参与活动就能得到奖励。
· 奖励被看作对能力的一种认可。
· 给予精神性奖励,而不是物质性奖励,如颁发奖章。
· 任务趣味性不高。
· 当孩子完成一件有难度且很难发自内心喜欢的任务时,可以适当地给予奖励,以调动孩子开始行动的积极性。
不适合使用物质奖励的场合包括:
· 任务本身趣味性较高。
· 奖励是物质的且预先告知。
· 不管任务是否完成、完成的质量好不好都有奖励。
· 孩子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也会进行某项活动。
长期使用同一个奖励物,激励作用会减弱甚至消失,所以要经常变化奖品。要给孩子意外的奖励,物质性奖励要适度,精神性奖励很重要。精神性奖励包括口头表扬、微笑、点头等。
只有科学地使用奖励的方法,才能让孩子体验到做事情本身所产生的愉悦感,保护和提升孩子的内在动力。
方法4:成功体验法
成功体验法是指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如果孩子长期处于失败、灰心失望的状态,就很难有进步。比如,如果孩子的语文好而数学差,在做功课时,就先让他做语文作业,然后再做数学作业;如果程序相反,不仅数学作业做不好,而且连语文也不会有进步。在做数学作业时,也要让孩子先做些简易的题目,以增强信心,然后再让他做些较难的题目。再比如,考试时要告诫孩子先易后难,这不仅可以增强信心,还可以克服考试恐惧症。
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个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狗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如果孩子屡屡遭受学业失败会形成在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感,这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他可能还没真正学习就觉得自己学不会。
相应地,孩子的每次成功体验都会增强孩子的成就感,如果你能够及时赞美和鼓励孩子,便能放大他的成就感。作为家长要积极创造和提供条件,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
我有一个快速阅读班的学生,妈妈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也不专注,写作业非常拖拉,经常写到晚上12点多才睡觉。孩子在接受了快速阅读的训练后,妈妈给我反馈了孩子惊人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这个孩子写作业专注了。她妈妈说,参加快速阅读训练之后,孩子写作业时间明显缩短,现在写作业时间差不多是原来用来准备写作业的时间,之前作业要写三四个小时,现在不到一个小时就写完了。第二个变化是孩子写作业时知道自己做计划了;第三个变化是孩子期末考试在班上进步了20多名。妈妈说她自己还没想到是什么原因,结果孩子提醒妈妈说:“妈妈,你看我现在成绩进步了20多名,是不是学了快速阅读的原因啊。”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当然,和学快速阅读有一定的关系,但最本质的原因是孩子通过在快速阅读上的成功体验让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她可能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读书能够读得这么快。不仅阅读速度提升了,还能正确理解和复述,这是比班上的学霸们还厉害的能力啊!所以,这样一次成功体验就让孩子的自信心大增。当一个人对自己有了自信心,做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有些人可能就因为某一次成功(如某一次比赛获一等奖,某个小发明成功了,某一写作作品发表了等)而强化了兴趣爱好,使其不断发展、巩固,以致坚定方向和信念,后来在此方面成为专家。
做任何事情只有方法正确了才更容易成功。在学习中更容易体验成功的方法是孩子要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包括学习习惯、记忆的方法、时间管理的方法、管理学习情绪的方法、高效阅读的方法等,因为这些方法会让他的学习更高效、进步更明显。这些方法会在本书其他章节介绍。
方法5:制定目标法
要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制定合适的目标很重要。目标太低了,孩子轻易能够达到;目标太高了,孩子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在现实中,爸爸妈妈很容易给孩子制定高目标,殊不知这样做效果适得其反。
我们要引导孩子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通过一定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从而让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不断强化孩子的这种体验,让孩子由内而外地爱上学习。
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他在自传中是这么说的: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且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多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可是拆分成更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就不同了。看着小目标一个个被实现,更能激发人的斗志。”
给孩子制定目标也是如此,要有近距离的、具体的、分阶段的目标。目标还要具体,不能定得太高或太低,也不能只是模糊的想法,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怎样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例如,一个英语水平中下等的学生,制定的一个目标就是通过一学期的努力要达到中等水平。为此,他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从听课、复习、做习题、系统复习、阅读和练听力等方面努力。结果不仅把英语教科书学得很扎实,还补充了很多课外阅读材料。学期结束时,他的英语成绩接近中上等。没有定目标前,他只是漫无目的地学习,名次不曾向前迈进一步。
明确目标是最关键的。关于目标的制定,建议遵循SMART原则:
· S,specific,指目标要具体,这样才好操作,而不是定一个大方向。
· M,measurable,指目标可量化,这样方便检查目标是否达到。
· A,attainable,指目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 R,relevant,指与目的相关联,如给孩子学习上定的目标要与学习成绩提升相关联。
· T,time-bound,指完成目标有时限要求。
“好好写作业,不要浪费时间”这个目标就不具体,不可量化,不符合我们说的SMART原则。有的孩子可能一整晚都坐在书桌前,但是只是眼睛对着书,一个字都没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明确“好好写作业”的要求。例如,放学后5:30-6:30是写作业时间,书写要工整,妈妈检查时,错误不超过3处。“学习要取得进步”,也不是具体的、可量化的目标,可以说“下次考试,考到××分”。如果在一次考试中,要求孩子考进“班级排名前5”,这个目标也不合理,因为在班级排第几名并不完全由自己控制,还要看其他同学的成绩及努力情况,所以定这样的目标可能就不符合可实现(attainable)原则。可以确定一个更现实的目标,例如,“下次考试,争取因为粗心而错误的题最多只有2道”。给孩子制定的目标越合理,孩子就越容易达到。当孩子目标达到了。他在学习上尝到的甜头和成功体验就越多,他的情绪也就越好,越容易爱上学习。
学习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就可以。孩子每天看到进步,就会越来越有兴趣和信心。例如,孩子英语不好,我们想提升孩子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能一上来就让孩子听很复杂的音频或看很复杂的英文原著,因为他可能根本听不懂或看不懂,直接吓得孩子打了退堂鼓。要根据孩子当前水平,选择简单一点的音频或英文读物,每天规定学习时间,并且通过自测来检测学习情况。这样一点点积累,几个月下来,孩子的听力和阅读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升。成绩和能力提升了,孩子会明显感受得到,就会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有兴趣。由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因此也会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赏,从而又增强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重感,他个人的成就动机水平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关于增加目标的有效性,还有两个小技巧。第一个,让孩子自己设立目标,因为孩子对自己的现实情况比较了解,自己设立的目标更加具体可行;第二个,每次目标达成了,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家庭聚餐等仪式,让孩子体验到目标达成的成就感。生活中的仪式感非常重要。
另外,要最终实现目标,执行过程也非常重要。如何保障孩子在执行过程中,不退缩、不气馁呢?对孩子的行为提供明确、具体、及时的反馈很重要。我们要告诉孩子他哪里做得好,什么地方取得了进步。心理学研究表明,频繁地给予小反馈比偶尔给予大奖励更能促进孩子学习。我们要在孩子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经常性地给予积极的、正面的反馈,让孩子看到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正在逐渐地接近目标。
有一次,我上一年级的儿子得了流感,一个星期没去上学,导致积压了很多学习任务。其中有一项是语文课堂作业写生字,他一看有四五页生字要写,觉得非常多,就有点烦躁。我跟他说:“你生病了,可以不用一次写完,我们后面每天补一点,这样,你两三天下来就补完了。”他不同意,说明天要上学,作业没补完坚决不行,做又觉得太多,他就开始坐在书桌前烦躁,甚至开始自己对自己发脾气。这时,我想到可以用拆解目标的方式来帮助他。于是我就找到一个计时器,对儿子说:“儿子,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我现在来帮你计时,挑战一下,你2分钟能不能写完一行。我想这一定很好玩,有点像你平时打游戏闯关。”没想到这一招成了,他开心地说“好”。当然这个2分钟是我根据他平时写字的速度估计的,我评估他认真写起来,只需要1分钟就能写完一行。果然,他45秒就写完一行字和一行拼音,于是情绪好起来了,有了兴致,跟我说:“妈妈,我再挑战两行,你计4分钟,我看看我能不能挑战成功。”于是,我们就用这个方法,不到20分钟把生字全部写完了。
生字很快写完了,在他正在欣赏自己成果的时候,我又总结道:“儿子,妈妈觉得你今天写得又快又好。你看咱们就是利用把大任务变成小任务这个办法来打败大怪兽的,你以后遇到困难也可以这么做。”这个时候,孩子没有回应,但是我知道,我已经在他的头脑里面埋下了一个如何制定目标的种子。
这是一个制定和拆解目标的方法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计时器也是一个很好的反馈工具。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从明确目标开始。
方法6:正确归因法
正确归因法是指帮助孩子形成学习上的内归因。
归因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来的,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有关人们对于他人或自己的工作、学习或其他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论的理论。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关于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影响他们随后的情感、期望和行为。
人们一般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进行内归因或外归因。内归因判断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人本身的特点,如人格、素质、态度和能力等;外归因判断行为的根本原因是来自外界的力量,如外界条件、机遇和工作难度等。
孩子对学习成绩如何归因对于孩子学习动机有很大作用。归因正确可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反之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刻苦、自律等,就使人感到满意、自豪;而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如运气等,则会让人产生侥幸心理。如果把失败归因于永久的、不可控的外部原因,如智力低、能力差,把成功归因于运气、任务简单,就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习得性无助的孩子,不管考试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改变现状。所以家长要巧妙地引导,使孩子能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中找到成败的原因。
如果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或者比上次进步了,我们一定要找出孩子这一段时间内好的行为进行表扬,这样可以将成绩的进步归因在这个好的行为上,并且强化这个好的行为。例如,我们可以说:“哇,孩子,你这次考试,没有一个错误是因为马虎造成的,看来你每天作业完成之后,自己检查这个行动让你克服了粗心马虎的毛病呢。”同时,我们所有的夸奖鼓励都要基于现实情况,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好的行为。
如果孩子数学考试没考好,家长千万不能说:“我看啊,你就是遗传了你妈的基因,没有数学细胞,不是学数学的料。”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咱们这次没考好,可能是粗心了。你过来看看,这个题目你平时会做的,但老师这次给挖了一个陷阱,你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下次考试一定要注意老师挖的陷阱啊。我小学的数学老师也最喜欢挖陷阱,妈妈也掉进去过好几次。后来我认真读题目,就再也没有掉进老师挖的陷阱了。妈妈相信你也可以做到。”
方法7:梦想激励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最终成长成什么样和以下四个因素相关:①生理原因,比如遗传基因;②社会环境,如社会大的发展趋势,是否有战争等;③家庭环境,如父母的养育方式;④个人决定,也就是他自己决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行为等。
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基本健康,认知能力也处于正常水平,那么对他的成长及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个人决定。一个孩子的梦想,就是他个人决定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有志向和梦想的人,会为了自己的梦想冲破重重阻力去实现,而且在实现的过程中会化困难为动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回荡在神州大地上已有一百多年。喊出这句口号的周恩来当时只有13岁。那是1911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呀?”有的回答说为了当官,也有的回答说为了发财,周恩来却铿锵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欣喜地称赞说:“伟哉,周生!”一般13岁的孩子还只会在父母面前撒娇,周恩来却胸怀宏大的格局,具有昂扬向上的志向,非同一般。日后,他果然为中华民族振兴崛起担当大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只要孩子有梦想,父母要做的就是去呵护孩子的梦想,引导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学习,去努力。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以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且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后——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有一位男孩,在院子里蹦啊蹦啊蹦,邻居路过问:“你蹦啥呢?”他说:“我要蹦到月亮上去!”邻居笑了笑,心想:“这个孩子真逗。”过了一会儿,他还在蹦,他妈妈问:“儿子,你在干嘛呢?”男孩回答道:“我要蹦到月亮上去!”妈妈并没有说“还蹦到太阳上去呢!赶快回来吃饭,吃完饭还得写作业呢”,而是说“好呀,妈妈相信你能上去,就是别忘了回来吃晚饭啊”。
后来,这个男孩成为登上月球的第一人——阿姆斯特朗!
所以,各位爸爸妈妈,孩子是谁不重要,他相信自己是谁才重要。作为父母,我们所说的每句话,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孩子的梦想,支持孩子的梦想,比给他金山银山还重要。
如何引导孩子的梦想呢?无论梦想是什么,只要孩子说出来,就用启发式提问和内动力的语言去引导孩子。当孩子放弃梦想时,我们一定要重新唤起孩子新的梦想。
什么是启发式提问和内动力语言呢?
经典的几个问题就是,当孩子跟你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这么问(说):
“啊,是吗?”“还有呢?”“然后呢?”“妈妈(老师)想知道全部。”“你下一步会怎么做呢?”“太好了,你说的对妈妈(老师)都很有帮助。”
这些语言不仅在激励孩子的梦想的时候可以用,激励孩子学习的时候可以用,在孩子与我们聊天、日常的沟通时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可以真正地帮助孩子,引导孩子自由思考,也可以让孩子跟我们成为真正的朋友。
比如,孩子跟你说心情不好,想要报复一个同学时,你可以说(问):
“哦,这样啊。”“跟我说说,我想了解全部。”“你有表达气愤的权力。”“除了你说的报复方法,还有其他的方式吗?”“如果你这么做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怎么做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你说的这些对我都很有帮助。”
最后,我想说的是,梦想与金钱无关,金钱只是工具。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都不是好的志向和梦想,甚至算不上梦想,最多只能说是人生的阶段性目标。我们要鼓励孩子说出那些改变世界的、无私的、伟大的、发自内心想去做的梦想!
方法8:游戏教学法
那些和动物一起工作的驯兽师们都知道,如果他们可以让动物感觉到爱和有趣,那么训练就会得到最好的结果。有趣是产生动机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无趣,便不会去学习。儿童的学习方式就是玩耍。如果你把趣味、欢乐都拿走了,也就拿走了他专心致志吸收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瑞士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应该在玩耍中学习。让学习富有游戏性能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家里通常只有1~2个孩子,完全有条件把学习变得有生气,让学习活起来。
例如,学习数学,小一点的孩子玩搭积木,从中便可以了解三角形、长方形、圆、半圆等图形概念和红、绿、黄等颜色概念,还能养成观察、记忆、想象等习惯;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用扑克牌算24点等,我家的孩子就是在斗地主的过程中学会了数字和10以内加减法。这样到小学学习形状和加减法时,孩子会觉得很容易。
学加减法时,可以让孩子数一数扣子说出总数,然后将其扣在一只碗下,同时从碗中摸出若干颗给孩子看,然后让孩子猜一猜碗中还有几粒扣子,说一说是怎么算出来的。
家长还可以用一副纸牌,每次抽出两张,在他面前快速晃过,让他加出那两张牌上的数。每天练一次,一次加法、一次减法,孩子的口算能力就会提高。
孩子不喜欢写字,家长可以在一个平面上撒上少量面粉或沙子,让孩子用手指在面粉或沙上写字,然后尝试写词,孩子一定感兴趣。
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家长带孩子学英语单词的视频,非常有趣。家长和孩子一起把英语单词卡片靠墙排了一排,然后用弹珠去打这些卡片。打中之后,打中的人要把卡片上的单词读出来。孩子和家长玩得不亦乐乎,不仅玩了弹珠,还学习了英语,收获了美妙的亲子时光。
总之,怎样使孩子的学习带有色彩,富有游戏性,是家长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设计好了,孩子的学习就会有生气,就会有乐趣。
方法9:教学相长法
要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绝不能采取压制的方法,而应该让孩子当学习的主人,想办法使他由被动变主动。
为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有时候家长可以故意请教孩子问题。比如,一个汉字、一个句子、一个单词、一个公式,都可以拿出来问问孩子怎么读、怎么发音、是什么意思等,让孩子给你讲讲。如果他不知道,就让孩子去学习,然后再给你讲清楚。时间长了,不仅孩子长知识了,也促进了孩子学习的热情。
以我自己的孩子举例,他还没读小学就差不多认识了800多个常用汉字。其实我们也没有特别教他。认识字多是因为我们外出时,发现他很擅长记方位,所以我们经常让他给我们指路,这样他就要看路牌和标志。给他读书的时候,他可能就自己留意认字了。
上学后,汉语拼音他也掌握得特别好。原因是他在学校学会之后,会回家教不会拼音的奶奶学拼音。他教得特别认真,有拿不准发音的,还让我帮他查百度上的发音。结果拼音一点都不会的奶奶被他教会了。在教奶奶学习的过程中,他自己养成了很好的写作业的习惯。原因是他每天教奶奶,还会给奶奶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并且把学校老师对他的要求原样搬给了奶奶。这样,写作业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很合理的事情了,作业要求他也理解得很到位。
还有一个例子。我初中的数学老师特别懂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次期末他就让学生自己出题,看谁出的题水平高,考得全面,考到重点、难点,老师根据试卷出的水平进行评分,并且用出得最好的卷子考全班。没想到这次考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为了出好这张卷子,同学们把整本书复习了好几遍,找出重点、难点,考虑怎么问、怎么答,达到了全面复习的目的。
家长在家也可以采取上述办法,让孩子出题考你,孩子一定会兴致很高。这个方法我也常在家用,孩子会给我出脑筋急转弯、数独、迷宫等题。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有时候家长在做题的时候,可以故意错几个,让孩子挑出来,他可高兴了。一般来说,孩子批改家长的卷子可认真了,一笔一画,一个标点都不放过。这也可以训练孩子细心的好习惯。
从图2-7中我们可以看到,教授给他人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是最高的,高达90%。
图2-7 学习金字塔(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
总之,我们的主导思想是通过让孩子来教我们,使孩子从被动变主动,当学习的主人。
方法10:榜样激励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示范是孩子自主学习内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学前及小学阶段的孩子爱模仿,尤其爱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家长作为孩子的身边人,是孩子行为模仿的第一个目标。爸爸妈妈可以自己观察一下,孩子是不是会模仿你笑、模仿你说话,甚至模仿你走路的样子。
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只爱玩手机游戏。“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小就学会了玩手机、玩iPad?”此时,我们可以想一下,是不是我们下班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是不是自己在客厅看电视,却要求孩子认真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的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是课堂学习才是学习,观察模仿反而会比课堂学习学得更快。所以,家长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其实决定了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家长爱学习,孩子爱学习的可能性不会小;家长爱看书,孩子一般也喜欢看书。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家长需要在孩子面前树立爱学习、愿意学习的榜样。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孩子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书。如果在学校学习的是数学,他回家就会看文科类的书,如果在学校学习的是文科类的科目,他会自主安排在家学习理科类的科目或书籍,一点都不需要家长操心。我问她是如何做到自己这么省心孩子还这么棒的,妈妈说她也不知道。于是,我就问她最喜欢做什么,她说她平常最喜欢的就是看书,在家里孩子学习、看书时,她和孩子爸就在书房或客厅看书。家里最大的柜子就是书柜,书柜里全是书。说到这里,各位家长就应该知道答案了吧,是家长爱读书的行为和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也爱上了读书和学习。当一个人爱上了做一件事情,他就会自己主动安排。
所以,父母亲对孩子的身教很关键。为什么很多时候父母说的话孩子不听呢?其实是因为孩子看不上父母,觉得你都那样了,我可不想听你的,也变成你那样。有的父母在外面看起来可能挺成功的,但是在孩子面前会控制不住脾气,随意发火;有的父母回家了在沙发上葛优躺,玩手机、看电视,但天天唠叨孩子学习。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父母的成功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专栏 “好学”家长的十个表现
在家有时间就看书。
定期带孩子逛书店,让孩子选择喜欢的书。
与孩子讨论身边发生的事情,交换想法。
接触新事物时,会提问题、会思考。
遇到不清楚的问题,会承认自己不懂。
当不能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会带着孩子找资料或想其他办法回答。
接触到新的设备,如电器等,会看说明书,愿意探索和尝试。
培养爱好并坚持。
喜欢问“为什么”并尽量找到答案。
喜欢和家人及孩子分享学到的新知识。
以上是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十个方法。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将这些方法使用起来才会见到效果。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光学不习的话,把所有的育儿书看遍了可能都没有用。如果真正用心地把一些方法用起来,也许一本育儿书就够了。
最后,如果孩子实在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厌学症状,家长无法自己解决,可以寻求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或心理辅导,效果也会比较好。
附录 学习动机测试
在下列题中认为与自己(孩子)情况符合的在括号内打“√”,不符合的打“×”。
(1)学习和玩耍有矛盾时,我先玩再学习。( )
(2)平时有点小病我也不能耽误学习。( )
(3)我真的不喜欢学习,学习简直太苦了。( )
(4)我的成绩要是比别人差,我会特别着急。( )
(5)老师留的选做题,我一般不做。( )
(6)作业中有难题,我非攻克不可。( )
(7)我的学习成绩不知怎么搞的,时好时坏。( )
(8)作业没做完,好电视我也不看。( )
(9)我上课时总走神。( )
(10)学习不好我不埋怨老师,主要是自己没努力。( )
(11)每次考试前我才复习,平时不复习。( )
(12)每次考试后我都分析试卷,查漏补缺。( )
(13)学习时,有点儿干扰我就学不下去。( )
(14)我上课听讲比较专心。( )
(15)希望老师留的作业容易点,能从书上找到答案。( )
(16)我喜欢一题多解。( )
(17)老师提问我不愿举手,听听别人的发言算了。( )
(18)我有学习计划,能按计划学习。( )
(19)我认为预习没用,从来不预习。( )
(20)偶尔考坏了,我不气馁,再加把劲就行了。( )
(21)有了问题我不敢问老师,多难为情啊。( )
(22)放假时我能按计划复习并预习下学期的功课。( )
(23)发下试卷,我只关心分数,改错题的时候很少。( )
(24)除了老师留的作业,我还能主动找题做。( )
(25)学习真没劲,没文凭的不是也当了大款吗?( )
(26)不等家长催,自己抓紧学,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
将选择结果计算一下:
凡偶数序号的题目,选择“√”就记上1分,选择“×”则0分;凡奇数序号的题目,选择“×”就记上1分,选择“√”则0分。将分数相加,按以下标准来评价学习动机的强弱:
· 20~26分:学习动机很强。
· 13~19分:学习动机一般。
· 13分以下:学习动机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