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是以解释新闻事实为主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着眼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充分运用背景材料和相关事实来解释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揭示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解释性报道是对新闻事实作出的合乎情理的解释,即把每一项重大新闻事实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关联中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及后果。
对于某些新闻事实,有些人不易理解其新闻实质、意义、发展趋向等,这时就需要解释性报道发挥其作用。解释性报道对新闻事实是以“解释”为目的的,而不是以“报道”为目的的,它通常使用大量有关的背景材料来完成“解释”的任务,使读者从中受益。
解释性报道的“解释”有其特定的含义。这种解释主要是用相关事实来解释,而不是用观点来解释。新闻评论也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解释,但这种解释是作者用观点和推理进行解释,其个人特征鲜明,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因此,尽管效果差不多,但解释性报道与新闻评论不是一回事。
5.2.1 写作格式
解释性报道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组成。
解释性报道具有深度报道写作的共性,导语和结尾可以参考深度报道的写作格式。
解释性报道往往在事实的牵引下提供各种解释性材料,由此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中。作者一般采用数据材料,利用对比和引用话语的方式来解释新闻事实。
数据常常被认为是最精确的事实。尽管数据比较枯燥,但人们常常更相信数据而不相信作者的描述。在很多解释性报道中,为了精确地说明或解释某些复杂的问题,作者会大量使用数据。
对比的方式可以表现事实之间的差异,而差异化恰巧能够凸显单一事实的新闻意义或价值。引用话语的方式更多地是为了用引语来解释深度报道中的新闻事实。因此,解释性报道往往大篇幅地引用各种人的话语。深度报道常常通过引用当事人的话语、目击者的话语、权威人物的话语来解释新闻事实。
5.2.2 写作技巧
在撰写解释性报道时,要遵循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的原则,用背景材料来解释新闻事实,而不能用议论代替解释。
在撰写解释性报道时,要拓宽视野,从广泛的背景中解释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
在撰写解释性报道时,要把握好解释的程度,既要能答疑解惑,又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避免烦琐唠叨。
5.2.3 范文模板
“天体大十字”预言宣告破产
新华社北京1999年8月18日电 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证实,8月18日没有发生特殊的天文现象,更没有发生地球毁灭这样的大劫难。世界各地的人们像往常那样度过了平静的一天,“天体大十字”这一“末世论”预言宣告破产。
400多年前,法国的诺查丹玛斯写了一本名叫《大预言》的书,其中提到1999年地球将出现大劫难。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五岛勉对这本书进行了解释,说在1999年8月18日太阳、月亮和九大行星将组成一个十字架的形状,并称这种“恐怖大十字”将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灾难。
法国里昂天文台专家鲁特利对本社记者说,他不知道有8月18日“天体大十字”一说。在与里昂天文台的其他专家共同核对过行星位置排列后,他说8月18日太阳系行星位置排列不但没有组成所谓的“大十字”,而且根本没有出现任何特殊的排列。
在五岛勉的家乡日本,18日是一个极其平凡的日子,没有重大的天灾人祸。当地新闻界和老百姓根本没有把五岛勉的预言当回事儿。日本国立天文台宣传部长渡边润一副教授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18日这一天,九大行星的排列并没有构成十字架的形状。即使九大行星排列成十字架形,也不会对地球产生什么影响。它们对地球的引力远不及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天体大十字’预言没有任何科学根据。”
英国阿马天文台台长、著书天文学家马充·贝利教授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18日是普普通通的一天,“天体大十字”预言不攻自破,这再次证明该预言纯属无稽之谈。他指出:“行星的位置排列与地球上所发生的日常事件之间是毫不相关的。”英国拉瑟福德·阿普尔顿实验室的行星研究专家艾伦·彭尼博士指出,由于行星对地球的引力作用比月球对地球的作用小得多,行星的排列从科学上来说对地球根本构不成什么影响。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新闻官玛丽·科伦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美国人不相信这些邪说,人们像往常一样工作和生活。”在美国俄勒冈医科大学从事研究的旅美研究人员杨爱玲博士说:“我们应当相信科学,不要相信那些毫无根据的异端邪说。”
北京天文台副台长赵刚说:“从科学家的观点来看,18日的天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严俊指出,每到世纪末都有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散布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19世纪末也有类似“世界末日”的说法,事实证明这种预言非常荒谬。
(本文引自1999年8月18日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