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文书写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1 深度报道的写作规范

一般的新闻常常报道事实的片段或概貌,即事实的一个侧面;这种一事一报的短平快新闻简洁明了,可以让受众迅速了解事件的新闻点,取得轰动效应。而深度报道是以深刻和全面为报道理念,运用解释、分析、评论等报道方式来认识、反映新闻事实的深层信息,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方式来阐明新闻事实的因果关系、预测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体裁。

深度报道以深度见长,除了报道基本的新闻事实,还会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在“是什么”方面进行深度观察,并在“为什么”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以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过程、现状、结果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深度报道中,新闻六要素呈现多面性的特征:时间,不仅要说明现在,还要追溯既往,推测未来;地点,不仅要报道现场,还要注意地点的延伸;人物,不但要采访当事人,还要采访其他有关人员,包括与事件直接、间接相关的人员;事件,凡是与新闻事实有关的情形和细节都要尽量挖掘;原因、经过,不仅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还要分析事件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深度报道与其他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通过次要事实突出主要事实,通过边缘事实充实核心事实,通过背景事实说明前景事实,通过非事件性事实补充事件性事实,通过深层事实深化表层事实。通过对各种事实的整合,深度报道提供给读者一个尽可能丰满、完整的故事,对新闻事件起到阐明、解释、揭露、呈现或预测作用,进而体现思想深度。

按形式的不同,深度报道可分为单篇型报道和组合型报道。

单篇型报道,即在一般篇幅状态下独立展示的深度报道,是深度报道中最常见的类型。此类型的深度报道又可分为提出问题、综合概括、分析解释、对比揭示、典型传播等多种子类型。

组合型报道,是指媒体对重大事件、重大题材进行分组分类报道的形式。这类报道一般不受篇幅的限制,容量大、信息多、角度广,内涵和外延伸缩自由,纵向的跨度大、横向的涉及面广,连续刊发,集中突出,有极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轰动效应明显。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均属于组合型报道。

5.1.1 题材与视角

深度报道的写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写好深度报道的关键在于确立好报道的主题、拥有翔实的新闻材料、选择适合的新闻结构。同时,恰当的叙述方式、引人入胜的导语、统领全文的结尾,也是优秀的深度报道不可缺少的要素。

这里先讨论深度报道的题材与视角。主题明确、观点鲜明,是深度报道最基本的特征。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败。可以说,选题好,深度报道就成功了一半。

能够进行深度报道的新闻一般在题材的重要性、显著性、新颖性上都比较突出,事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因此,写作深度报道的首要条件就是判断什么样的新闻题材适合做深度报道。一般而言,突发性事件由于时效性的限制,很难做出深度报道。反而是新闻背后的新闻,或者是问题新闻在探究其深度原因时,往往能进行深度报道。

在选择题材上,深度报道常常抓住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抓住社会舆论中的“难点”“热点”“敏感点”,重大主题的深度报道更是如此。一般来说,深度报道的选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社会运行的重大缺陷及弊端、重大突发事件等。

一个新闻事件是否具有进行深度报道的潜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组成新闻事件的要素是否复杂;新闻事件的发展是否曲折多变;新闻事件是否内含明显的矛盾和冲突;新闻事件的产生是否与深刻的社会背景有关;新闻事件是否处在多个事件普遍联系的重要位置;等等。

在确立主题时,要从小处着眼。深度报道不能只涉及一些过于宽泛的主题,要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从细处入手并不意味着只报道一些琐事,而是要将其与全局、大的背景紧密联系起来。

深度报道需要宏观的视角,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章有多个“中心”。每篇文章最好聚焦在一个观点上,不要分散成多个观点,尽量从一个角度阐发问题,把问题研究透彻。如果感觉深度报道意犹未尽,则还可以组织连续报道、系列报道。

5.1.2 精选素材

深度报道往往涉及重大的新闻题材,其核心在于“深度”二字,也就是说,深度报道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把事实说清楚的,它往往在大主题下套着小主题,每个层次都有翔实的数据、材料作为客观事实的支撑。这就要求作者在采访时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尤其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必要时,在写作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回访,查证必要的数据、信息等。只有有了翔实的数据、材料,报道才有血肉的支撑,否则就会有空洞之感,难以写成深度报道。

许多深度报道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主题的阐发过于肤浅:罗列许多价值同等的素材,结果只能说明一些浅层次的道理,想再讲得深一些,发现素材没有了,话似乎也说尽了。因此,作者在写作前要尽可能多地寻找不同价值的素材,然后精选素材,将其排序,按递进的逻辑结构,在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素材。

这里着重说一下背景材料。背景材料的综合运用是否成功,是深度报道写作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指标。

一般来说,深度报道的背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历史背景。当前的新闻往往可能是前一段宏观历史的延续,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对于作者解释和分析问题,对于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背景往往是解释性报道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背景之一。一般来说,历史背景有两种最主要的类型:一是新闻事件本身的历史背景,二是与本事件相似或相关且为人所熟知的历史资料。

二是社会背景。新闻的发生往往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从社会背景来看新闻事件,对于透视一个事物的本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背景常常能够帮助公众正确、深入地理解新闻事件。

优秀的深度报道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把某个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或重大的新闻事件等这些看起来单一的“要素”,放进整个社会环境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在这个系统中,能够看到这个问题或事件与其他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因而它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社会背景可以分为宏观的、中观的和微观的社会背景。宏观的社会背景往往是指那些全国性、世界性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如知识经济和虚拟化社会的来临就是21世纪一个重要的宏观的社会背景。而中观的、微观的社会背景往往是指在局部发生的与报道的新闻事件息息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三是个人背景。由于过于关注新闻事件,深度报道常常会忽略人物。其实,任何新闻都离不开人物的活动;不报道新闻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无法使新闻报道变得丰满和有生气。而要写人物,就少不了要交代一些个人背景。需要强调的是,个人背景也包括法人的背景,比如一个企业或一个社会团体的背景。

四是知识背景。很多时候,深度报道所关注的新闻往往会涉及一些科学问题,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论及一些专业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可能是涉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如心理学或人类学原理,也可能是涉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最新科研成果。面对一个专业领域,深度报道必须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与此同时,作者也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专业知识背景。

深度报道写作在选材时,应该始终认识到所选的材料必须为主题服务,应该对材料进行筛选、再筛选,以求典型充实,然后对其进行最优化的配置组合,为这个深度报道的骨骼添加至关重要的血肉。

5.1.3 结构的搭建

深度报道在结构上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要围绕主题揭示新闻真相,这就需要作者在写作中搭建最适合的结构。具体而言,深度报道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

1.问题主导型结构

对于读者欲知而未知的新闻真相,作者可以把读者想获知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为写作的依据,把这几个关键问题作为小标题。在写作时,只要把这几个关键问题揭示清楚了,新闻背后的新闻以及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也就显现出来了。这种利用疑惑点所涉及的关键问题来搭建结构的写法是十分常见的。

2.时空主导型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鲜明的空间分布特色;二是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性质分类。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或按照空间进行分篇,或按照时间进行分篇来搭建结构。

3.逐层剥笋型结构

有时,报道的新闻事件存在着诸多“迷雾”,读者对这个新闻事件疑惑重重。同时,这个新闻事件存在种种说法,或者事件本身是一个被掩盖的事实,被采访对象极力掩盖真相,给出种种说法。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就可以采用逐层剥笋型结构,逐个揭露、验证那些虚假的说法,从而揭示新闻事件的真相。

5.1.4 叙述的方式

深度报道往往篇幅较长,容量也比较大,要想让读者看下去,除了报道的内容要有意义,还必须有丰富的形式。这种形式上的丰富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文学写作方法的借鉴上,比如对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借鉴。

深度报道在描写场面和人物时,以及在运用背景资料解释新闻事实时,常常会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报道更加丰富多彩。深度报道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和议论,并且也可时常运用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

在深度报道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象征、联想、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使报道中那些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大大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和魅力。此外,修辞手法的运用还可以改变报道的节奏,使报道更加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

5.1.5 导语要精彩

导语是文章之眼,一段精彩的导语能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那么,深度报道的导语应该如何写呢?

深度报道的导语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性导语,即用平实的语言大致概括具体的新闻事实,给出最新时间及事件最主要的新闻事实,这类导语的优势是直接点出主要事实,让读者一目了然;二是延缓性导语,即采用各种技巧性、艺术化的导语,以达到吸引读者、深化主题、增强报道可读性与趣味性的目的。

这里着重介绍三种延缓性导语的写作方法:

1.悬念式导语

很多深度报道都对被隐瞒的重大新闻事实进行揭露,那么,这些被隐瞒的新闻事实究竟有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有哪些骇人听闻的真相,又有哪些曲折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深度报道就可以在开头设置悬念。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很多时候就是以悬念作为开头来展开节目叙事的。

在悬念式导语的写作中,悬念的设置要符合所报道新闻事实本身的特点,要与新闻事实的关键点、疑惑点相吻合,要与读者的兴趣点、关注点相吻合。只有这样,读者才能一看开头就对正文产生阅读兴趣。

2.故事式导语

这种导语的写法是在开头讲一个与新闻事实相关的小故事,以此引出新闻的真相,这是一种能有效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写法。

这种在开头讲小故事的写法,也是华尔街日报体的写法。华尔街日报体就是先以一个小故事开头,再引申到主题事件,接着进一步深化事件,最后再回到这个小故事上,来进一步说明要反映的新闻事件。

3.情节式导语

很多深度报道具有强烈的紧张性与刺激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在开头设置一个故事情节,用这个情节来吸引读者。这个情节一开始就会把读者带入紧张的故事之中,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进而把读者带入对新闻真相的阅读之中。不过,这种侦破式的开头一定要符合这类报道的特点。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采用情节式导语时,设置的情节不但必须是与新闻事实紧密有关的情节,而且必须是揭露新闻真相的关键情节。

深度报道的导语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种写法,还有场景式导语、对比式导语、递进式导语、衬托式导语等。

事实上,不管采用何种写法,在撰写深度报道的开头时都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根据新闻事件本身的特性与所处的内外环境等来写作;二是要使开头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1.6 结尾要有深度

深度报道所反映的新闻多是重大的新闻事件或值得重视与深思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多具有鲜明的主题倾向。因而,深度报道需要一个好的结尾,这个结尾既要与报道主题及报道目的相结合,也要与深度报道揭露真相的功能、具有深度且能引起读者思考的特性相吻合,从而让报道本身具有思辨性、人文性、忧思感。

下面介绍一下深度报道常用的四种结尾方式:

1.深思式结尾

所谓深思式结尾,即在文章的结尾把该思考的问题展示出来,让读者在看完报道之后自己去思考。处理结果让人思考或回味的,或犯罪事实让人思考或回味的深度报道,一般都可以采用这种结尾方式。

深度报道往往涉及群众或当事人急切盼望处理的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这些事件或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日积月累便会产生强大的反作用。而这些事件或问题往往在作者撰写报道结束时,并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或者虽然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裁决,但没有得到实际的落实。那么,对于这类报道该如何结尾?那就是采用深思式结尾方式去引发人们思考。

2.人文式结尾

深度报道一般会涉及是非善恶的较量,这就意味着它必然涉及强弱双方,而弱者的遭遇往往让作者为之伤感,写出来也会让读者为之哀怜。那么,对这类新闻的报道,作者往往就可以用充满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方式来结尾。

3.概括式结尾

概括式结尾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即从整体对整个新闻事件或要阐述的问题进行归纳概括,或直接点明主旨,或直接给出事件的发展现状,或交代有关部门的做法等。

4.对比式结尾

所谓对比式结尾,即在符合新闻主题表达的情况下,在处理结尾时,或用反差性的数据进行对比,或用反差性的事实进行对比,或用反差性的当事人态度与状况进行对比等,让读者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

以上只是深度报道常用的几种结尾方式,还有其他结尾方式,如悬念式结尾、呼告式结尾等,这里不再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