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指以报道典型的新闻事件为主的通讯。它或全面报道一桩重大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读者提供关于这个事件的具体情节,深刻发掘这个事件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或从某一新闻事件中截取若干断面,反映若干场景,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
事件通讯的题材非常广泛,可以报道广大读者瞩目的、渴望了解的、重大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包括无法事先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以及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预知事件;也可以报道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平凡小事;还可以报道催人奋进的事迹,批评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根据报道内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事件通讯可分为故事性事件通讯和纪实性事件通讯。故事性事件通讯所报道的通常是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小故事,以小见大,传递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文明,如普通人长期坚持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捐款捐物等。纪实性事件通讯所报道的往往是一些突发事件和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预知事件,如突发的泥石流灾害、突发的煤矿安全事故等。
4.3.1 写作格式
事件通讯的写作格式与人物通讯的写作格式基本相同,也由标题、开头、正文、结尾四部分组成,但这些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通讯都必须具备的要素。事件通讯的写作格式比较灵活多变,有的事件通讯没有开头,直接就写正文;有的事件通讯没有结尾,事完文止。
在结构上,事件通讯既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和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材料,也可以按照作者对报道事件的认识顺序来安排材料,还可以以空间的变换为依据来安排材料。总之,事件通讯的结构形式比较灵活,作者可以根据表达需要灵活安排。
4.3.2 写作技巧
事件通讯有以下几个写作技巧:
1.情节要完整
事件通讯的写作,要保证新闻事件的情节相对完整,事件发生的原因、开端、发展过程、高潮以及结果都要尽可能地交代清楚。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也要交代清楚,以便读者能清楚了解事件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发展的,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事件通讯的精神内涵。
2.要以写事为主,以人写事
事件通讯以报道事件为核心,以写事为主。虽然写事离不开写人,但写人是为了写事,写人是为写事服务的。要在叙事中写人,不能孤立地写人,要处理好事件和人物的关系。
3.采用多种文学表达方式
在撰写事件通讯时,为了让事件更生动、形象,更能打动人,可以采用多种文学表达方式,比如描写、议论、抒情等,把事件讲述得更加精彩。
4.要突出重点
事件通讯要突出重点,把事件中最想展现的精彩部分突出出来,以更好地揭示主题,增强感染力。可重点写好事件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场景与情节。
5.主要线索要清晰
事件通讯以写事为主,写人为辅。事件的主要线索一定要清晰,要完整地将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以及结果客观清晰地反映出来,而且要贯穿全篇,这样整篇通讯才不会散乱。
6.要善于以小见大
很多事件通讯报道的都不是大事,毕竟生活中的小事要偏多一些,这就要求作者写作时要善于通过小事透视出其所要弘扬的时代思想和精神,以小见大,从细小之事中挖掘出不寻常的内涵。
4.3.3 范文模板
范文模板一: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记者 王国庆 阙爱民 童浩麟
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过去的半年里,马保东一再约马奋勇来河南做事,马奋勇也打算在河南建立新疆名优产品展销中心,投资物流和生态农业。马年结束之前,马奋勇如约而至。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市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
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他几乎托遍国内所认识的做肠衣生意的朋友,最后,总算知道马哥去了蒙古国,但就是联系不上。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当时他用“哈密马奋勇”搜到了3个“马奋勇”,虽然都不是他们要找的“马奋勇”,但也使他们看到希望。马保东的哥哥说,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马保东告诉马奋勇,是他激励着自己奋斗了这些年,自己现在已是河南东信建设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东’是我的名字,‘信’就是诚信。”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小年的开封已有了浓浓的年味。
饭时已过,马氏“兄弟”谈兴未阑。马保东向马奋勇介绍了东信公司今年向物流和生态农业拓展的打算。
“这真是不谋而合!我们公司的展销中心上半年就要在河南18个市铺货。”马奋勇说。
“哥,开封这一块儿可得交给我呀。咱马氏‘兄弟’的合作可绝不止90万!”马保东说。
“有保东弟这样的朋友,我来河南发展就这样定了!”马奋勇说。
(本文引自2015年2月15日《河南日报》)
范文模板二:
在这里,找到患者信任的理由
——上海长征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夜间服务探访记
深夜,除了急诊和住院病房,没有一家医院的诊疗科室还会接待病人。但上海长征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是个例外——这是全国唯一一家提供24小时服务的血透中心。
为什么一个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要开夜班?
“因为需要血透的病人太多了,每天多开一班,就可以多让80位患者得到治疗。”
“因为夜间这8小时一班的长时间透析,可以让部分病人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
“因为尿毒症患者也要过正常的生活,多开夜间这一班,他们治疗完了第二天就可以照常去上班。”
“因为这样对病人好!”
…………
“一切都是为了病人好!”拥有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血液净化技术,如今的长征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是国内很多尿毒症病人“解毒”的首选之所。上周末的深夜,本报记者蹲点血透病房,试图从护理组通宵服务患者的近旁,寻找患者信任长征的理由。
加开通宵服务,“以时间换空间”
这是一位尿毒症患者的自述:“我们就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那些中了毒的人,毒性定期发作时,就必须有解药解毒。”
尿毒症,在临床医学上也被称为慢性肾衰竭。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病人需要定期到医院做血液透析。
10月23日晚9点过后,长征医院6号楼整整占据两个楼层的血透中心病房,被灯光照得敞亮,护士们正在近100张病床边的一台台血液透析机旁忙碌着——连接透析液、冲洗管路、准备穿刺包……
晚上10点,病人们陆续来了。“小妹,侬好呀。”在3楼的一间血透室,有的病人一边铺床,一边和护士热络地聊开了。
和普通医院的血透室相比,长征血透中心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从2009年开始,每周一、三、五加开了夜间长时服务。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长征医院原肾内科主任梅长林教授算过两笔账。第一笔账关于病人:加开通宵血透服务后,可以一下子多接收80来位病人。对常年“一床难求”的现状来说,这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办法。
可当梅长林算第二笔账时,却不免心疼:夜间长时服务推出后,护士必须在“三班倒”的基础上再开出第4个通宵班头,护理团队的工作量大幅上升。
但肾内科仍然决定坚持。梅长林说,加开夜间长时服务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一部分病人获得更理想的血透治疗效果,有效改善透析并发症。“举个简单例子,一个病人做血透,拉水4千克原来需要4小时,现在用8小时,时间多了,透析会更加彻底。”科室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夜间血透6个月后病人血磷、iPTH值显著下降,血钙水平维持稳定,病人贫血现象减少。
于是,记者就看到了这样一幕:有的病人是拎着公文包“入住”的——做完通宵血透后在病床上多躺1个小时,次日就直接去上班了。而年纪大一点的病人,像65号床的阿姨,做好血透第2天直奔小菜场……梅长林说,随着血透技术的发展,医护工作者不仅要帮助更多病人活下去,而且还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重新实现自己的价值。
难度最高的穿刺留给最资深的护士
病人做血透,从穿刺开始。每个病人的手臂上要连扎2根穿刺针连通两根血管通路。其中一根管路是把病人的血液引进透析器,通过机器的工作,排掉血液中的毒素和水分,然后经由人机血液循环回路,通过另一根管道把净化后的血液送回体内。
“小盛,谢谢你哦!今天(打得)也蛮好的,不疼。”65号床的阿姨说话中气足。她有一条典型的尿毒症患者的手臂:左手臂中间就像长出了一段小茄子,这高高隆起的肿块,是常年做血透,血管严重扩张造成的。
这条变形的手臂,并没有难倒给她做穿刺的护士盛美美。盛美美是这天当班护士中年纪最小的一位,虽然工作只有1年,但在这个病房,她已经“站稳脚跟”了。
大概没有人会体贴地去计算一个尿毒症患者一年要打多少针,长征医院血透中心却把这当成大事——一个患者1周血透3次,手臂上一次扎2针,一年就要扎312针。每根穿刺针直径1毫米左右,要是护士穿刺时失手,不仅病人会疼得哇哇叫,而且由于病人静脉做过造瘘手术,血流速度比常人快,一旦穿刺失败,血液会直接喷到天花板,后续的止血、重新穿刺都意味着大麻烦。
晚上10点15分到11点,是病人穿刺的“高峰期”。这一天,28岁的护士杨茜已连续“救场”两回。“都是穿刺难度比较高的病人。”
杨茜是这天当班的15名护士中比较资深的一位。她告诉记者,为了病人好,血透护理组团队有个传统:遇到穿刺难度最高的病人,护士没十足把握绝不会逞强,都会主动转交给团队里更资深的护士操作。
“我的带教老师手里就有这样的病人,手臂肿得跟小腿一样粗,只有我老师能应付。”盛美美说。
长征医院血透中心有一个让病人放心的纪录:一次穿刺成功率几乎100%。
“我负责治病,你负责信任我”
能获得那么多患者的信任,全因为长征血透中心把守住尿毒症病人的“生命线”,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呵护生命线,需要高质量的护理作为后盾;而构筑生命线,则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
接受血透治疗前,患者都接受过造瘘手术,让左手臂上的一根静脉实现动脉化。肾内科主任郁胜强介绍,为病人构筑“生命线”会遇到各种复杂棘手的情况。比如,有的病人年事已高,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血管硬化又偏细,要找出一根适合做瘘的血管并不容易,需要医生凭借丰富的专业经验突破技术难题。“做内瘘手术时,医生要把病人静脉的一端接到一根动脉口子上,这可是个复杂而精密的技术活,都是一针针手工缝合的。”有些转院病人此前经过多次造瘘,手臂已无完肤,再也找不到适合做手术的血管,医生就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建立血管通路。
长征医院肾内科血透中心在国内开展第一例人造血管通路后,已为15000例血透病人解决了血管通路难题。
记者偶然发现,在郁胜强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几千个号码,其中一半以上是病人的。和许多人拒接陌生来电不同,他有个习惯:工作再繁忙,但凡手机上显示为红色的未接电话,都要抽空一一回复,他说,这十之八九都是病人打来的,他们遇到的难题,或许性命攸关。
“我负责治病,你负责信任我。”郁胜强说的这句话,是全体医护人员的心声。
绝不允许“小眯一会儿”
大约凌晨4点开始,护士休息室飘出淡淡的咖啡香。“这个点最容易犯困,有的护士会喝两口咖啡提神,再奔回病房。”杨茜说。血透中心的护士们轮上长达近11小时的夜班时,连“小眯一会儿”也不允许。
通宵血透室11点半后熄灯,从这一刻起到次日天明,护士便进入更高强度、更紧张的工作状态。她们打着手电在病房里巡视,挨着床沿近距离观测每位病人的体征和透析仪器上的读数。“要很仔细地倾听病人的呼吸声,一旦发现病人出现低血压或者昏迷,就要及时投入抢救。而且,万一病人睡熟后手一动针头滑出,若不及时发现就会危及生命。”
护士们的高强度、高压力工作,换来了另一个让病人们放心的数字:在长征血透中心,病人的无症状透析率高达98%。
10月24日早晨6点过后,做完血透的病人开始离开病房,可这个班头的医护工作还没有结束,她们要为下一班病人准备好一切……
待血透中心夜班的护士们下班,时针已经指向早晨8点半,太阳早就升起来了。
(本文引自2015年10月29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