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酒后话名臣·大汉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忠臣无辜死——晁错

晁错担心诸侯王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削去他们的封地正是为了巩固刘氏江山的地位。建议刚刚实施,晁错却全家被杀。

当初,汉高祖大封刘姓宗室为王,给每一个有功爵的刘氏子弟一块封地,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没想到到了汉景帝的时候,同姓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独霸一方,作威作福,心怀不轨,无恶不作,基本上不受天朝管束,成了独立王国。他们占据全国的一半土地,不向朝廷交税纳粮,反倒要朝廷给他们分发饷银犒赏,严重地影响了汉朝的社会统一和经济发展,汉高祖当初的好意反倒给刘氏后代皇帝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晁错削藩”。

晁错是个什么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敢来老虎嘴边拔毛?

晁错年轻时,曾师从张恢先生,学过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家学说,凭着通晓典故,当了汉文帝时的太常掌故。后来他又有幸被派到济南伏生那里学习《尚书》。

伏生原是秦朝的博士,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朝时,他成了仅存的通晓《尚书》的人,但他九十多岁,不能来京,只能派人去他那学习。

《尚书》是一部儒家经典。晁错学成以后,回来被文帝提升为太子舍人、太子家令。由于他的口才特别好,深得太子宠幸,也被太子府称为“智囊”。

文帝死后,太子继位,就是汉景帝。他一上台就提拔晁错当了内史。顾名思义,内史这个官就是皇帝身边最近的人,能直接跟皇帝说上话。晁错利用这个职务,给皇上提了不少建议,最有名的就是关于屯田戊边的《言兵事疏》和《守边劝农疏》。他多次单独晋见皇帝,谈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都是言听计从,好多朝廷法律都是他亲手制定和修改的。

汉景帝宠信晁错的程度超过了三公九卿,自然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满,丞相申屠嘉首先对他发难。内史府坐落在刘邦父亲太上庙外面的空地上,门朝东开,进出很不方便,晁错就叫人从南边凿穿了太上庙外面的围墙,另开了一个门。申屠嘉抓住这件事,想要上告景帝。晁错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就向景帝说明了情况。等到申屠嘉上朝就这件事请求景帝治晁错的罪时,景帝对申屠嘉说:“晁错凿穿的不是太上庙的墙,只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他没有犯法,你让我怎么治他的罪?”申屠嘉一气之下,大病不起,不久就死了。

申屠嘉死了之后,景帝提升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提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这样一来,晁错就位高权重了,在皇帝面前说话也更算数了。

不久,晁错郑重地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议,即《削藩策》。

其实,早在汉文帝的时候,贾谊就提出过这个建议,文帝虽然没有反对,但也没有采纳。

贾谊从小就精通诗书,是洛阳一带有名的才子,二十一岁就当上了博士,很得汉文帝赏识。很快就被提升为大中大夫。就在汉文帝准备把他提升为公卿的时候,遭到朝中很多大臣的反对,说他只会玩嘴,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说这些话的都是朝中的一些重臣,如丞相周勃、太尉灌婴等人。贾谊这人自身确实有缺点,就是自视清高,不懂人情世故,不知权衡轻重,说白了,就是没有眼力见儿,不合群。这是文人的一个通病。汉文帝当然不是傻子,他虽然知道贾谊有才,但是,也不能因为他得罪了一大批人,尤其是一些权贵。

就是这个缘故,汉文帝逐渐疏远了贾谊,把他从身边下放到长沙。贾谊觉得自己的命运很像屈原,就写了一篇《吊屈原赋》,借此抒发自己的委屈。文章传到京城,汉文帝看了,虽然称赞他的文采,却觉得他肚量太小,做不了大事,也就不打算再用他。

四年后,汉文帝突然下诏让贾谊回京。贾谊大喜,以为皇上要重用他,立刻赶回京城。谁知,当他见着皇上的时候,皇上竟是向他讨教一些鬼神的问题。他很失望。为了引起皇上的重视,他不断向皇上上书,提了不少建议,就如何吸取秦朝兴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如何安民的问题,写出了《过秦论》和《治安策》。也就是在这些建议中,他提出了要强化皇帝的权力,让列侯离开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地。这个建议的实质就是削藩。可想而知,得罪了列侯,那是鸡蛋碰石头,还能得着啥好果子?汉文帝自然不能再把他留在身边。

聪明的皇上找出了一个聪明的借口,让他到梁怀王那里去做太傅。这可明显是提拔重用,贾谊想不谢恩都不行。

贾谊很窝囊,三十三岁就憋屈死了。

贾谊在向汉文帝提出削藩的建议时,晁错的官位还很低,他虽然很支持贾谊,也向皇上提过相同的建议,但是,他位卑言轻,说话就像打水漂。

这一次,晁错重又提出这个建议,说话的分量就不一样了。

晁错在《削藩策》中指出:高祖封同姓王,仅吴、楚、齐三国就分去了大半土地,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里大搞独立王国。特别是吴王刘濞,因为儿子小时候和景帝下棋,俩人闹了纠纷,景帝用棋盘砸死了刘濞的儿子,刘濞心怀怨恨,称病不再来朝。按律该当处死,文帝不忍治罪,反而念他年老,赐他拐杖,可以不朝。刘濞并不领情,反而更加骄横,公开采铜矿铸钱,煮海水熬盐,还大肆网罗亡命不法之徒,蓄谋造反。像他这样的人,削藩也反,不削藩也得反,早削早反还好治,削晚了势力大了,再处理就难了。

晁错主张:这些藩国只给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的郡都收归朝廷直接管辖。

削藩策一提出,就引起了满朝轰动。汉景帝下令,要公卿、列侯和宗室都来讨论。大臣们都知道景帝支持晁错,所以谁也不吭声,只有太后的亲戚窦婴公开站出来反对,同晁错争得面红耳赤,双方结下怨仇。

汉景帝最后拍板,决定削去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赵王的常山郡,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胶西王的六个县。

要说汉景帝做这件事,还是打了很大的折扣,没有像晁错说的那样一步到位。但是,就是这样,也明显地触犯了诸藩王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那就是造反!朝廷讨论削藩的消息一传到吴王刘濞那里,他立刻决定叛乱。他首先派人到胶西王刘卬那儿去串联,约定以声讨晁错为名,共夺天下,二主共分。他怕刘卬不坚决,又亲自乔装去刘卬那里制定了起兵盟约。接着,他又派人到楚、赵诸国;刘卬派人到齐地诸国,相约共同起兵。

景帝三年正月,刘濞首先在吴国都城广陵起兵,并向诸侯各国发出了宣言书,以清君侧为名攻击晁错“侵夺诸侯封地,专以刻治侮辱诸侯为事,不以诸侯人君之礼对待刘氏骨肉,所以要举兵诛之”。与此同时,胶西王刘卬杀了朝廷的使者,胶东王、菑川王、楚王、济南王、赵王也都先后起兵,掀起“七国之乱”。

晁错削藩的消息一传开,他的老爹就从颍川老家急急忙忙赶来,劝他说:“儿呀,身为御史大夫,高官厚禄,怎么不安分守己,多管闲事呢?你这样做,削夺诸侯王地,使皇室骨肉之亲疏远,引起大家的怨恨,图的是啥?”

晁错说:“我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天子就没有尊严,国家就不得安宁。”

老父说:“你这样做,刘氏江山是得安宁了,我们家却是危险了。”

晁错坚定地说:“为了国家,我就是掉了脑袋也在所不惜!”

老父含着泪走了,回到家里就上吊死了。临死前说:“我不想看到大祸临头的那一天。”

七国之乱的消息传到京城,景帝很是惊慌,连忙派太尉周亚夫率大队人马迎击吴楚军,派曲周侯郦寄抵挡赵军,派将军栾布进攻齐诸国,另派大将军窦婴屯兵荥阳,以做接应。窦婴和晁错不和,七国之乱又是因晁错削藩而起,便声称有病推辞,被景帝说了一顿,才勉强应允。

晁错这时办了两件错事。第一件是他劝景帝御驾亲征,由他镇守京都,引起了景帝的怀疑,也给大臣们攻击他留下了借口;另一件事是他在这工夫提出要治袁盎预知吴王刘濞谋反的罪。袁盎是先帝的重臣,与他早就不和,俩人见面就躲。袁盎曾被朝廷派去当过吴王的丞相,袁盎知道刘濞心术不正,并不愿意去,是刘濞用一大笔钱贿赂了他,才勉强同意。每次回朝汇报吴王的动静,他都说吴王不会反。晁错知道他接受了吴王的贿赂,就要治他死罪,景帝念他过去有功,就从轻发落,只把他削职为民。吴王一反,晁错就跟他的下属说:“袁盎受过吴王的贿赂,说他不会反,现在吴王反了,应该追究他预先知道吴王谋反而不告之罪。”他的属下说:“现在这么办恐怕不太适宜,因为袁盎不一定预先知道吴王要反。证据不足,很难定罪。”晁错还在犹豫,早有人给袁盎报了信。袁盎很是害怕,就想反诬晁错,说七国之乱是他引起的。可是,袁盎是个平民,不能直接面见皇帝,他就连夜去找窦婴商议对策,俩人都是晁错的死对头,一拍即合,决定整倒晁错。

窦婴第二天就去面见景帝,让景帝召见袁盎,说他有退七国之兵的良策。景帝马上召见袁盎,这时,晁错正好在场。景帝问袁盎:“你当过吴国的丞相,现在吴楚反了,听说你有退兵良策,说来我听听!”

袁盎说:“皇上不用担心,我有一策,准保有效。”

晁错说:“你一再说吴王不会反,现在反了,你还有啥话说?”

袁盎跪下,对景帝说:“小民的良策只对皇上一个人说。”

景帝让左右的人都退下,只剩下晁错一人,景帝说:“现在没旁人了,你说吧!”

袁盎看着晁错不说话,景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对晁错挥挥手说:“你也先下去吧!”

晁错狠狠地看了袁盎一眼,转身退下。这时,袁盎才说:“吴楚发兵,所发宣言,都是说晁错抓住诸侯过错,削夺封地,这才以杀晁错为名,起兵谋反。皇上只要应了七国,杀了晁错,他们就没了谋反的理由,自然就会退兵。”

景帝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真要如你所说,他们是为晁错起兵,我倒不会因为舍不得一人,而不顾国家安危。我派你为使者,到吴王那里去说明情况,朕不追究他们的谋反之罪,让他们赶快回到各自的封国去。”

过了几天,丞相陶青、廷尉张欧、中尉陈嘉联名上疏:晁错要景帝亲自出征,自己留守京都和放弃一些地方的建议是“无臣子之礼,大逆无道”,理应腰斩,并诛全家。景帝顾忌叛军势大,力求自保,便不念多年旧情,批准了这个奏章。

晁错是被蒙在鼓里杀掉的。那天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说皇上召他入朝议事。晁错慌忙穿上朝服,上车而去。车到长安东市这个斩首犯人的地方,一停下,就宣读诏书,没给晁错说话的机会,就把他斩了。

袁盎出使到吴国,见了刘濞,告知晁错已斩,让他接受皇帝退兵的诏书。刘濞把诏书扯得粉碎,哈哈大笑地说:“晁错该杀,但是杀得晚了。我已经是东方的皇帝,和他景帝平起平坐了,我接他什么诏书?”

刘濞下令,继续向长安进军。

就在这时,周亚夫从前线派回汇报军情的校尉邓公来见景帝。景帝问他:“晁错已死,七国是否已经退兵?”

邓公说:“吴王谋反已经准备多年了,为削地而发怒,要求诛晁错,不过是借口。现在杀了晁错,恐怕天下没人再敢说真话了。”

景帝说:“为什么呢?”

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王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削去他们的封地正是为了巩固刘氏江山的地位。这个建议刚刚实施,你就把他的全家都杀了,这样做,对内堵住了群臣之口,对外为敌人报了仇,正可谓亲者痛仇者快!实在不可取!”

景帝如梦初醒,拍着脑袋直劲儿懊悔。可是上哪去买后悔药呢?

万幸的是汉景帝记着父亲的遗言,在危急关头起用周亚夫去平定叛乱。周亚夫巧妙用兵,不跟吴、楚的军队正面交锋,而是派了一支精兵切断了叛军的粮草供应,没几日,吴、楚的军队就因为断了粮草,军心慌乱,无心再战。周亚夫抓住机会,全力出击,一举击溃吴、楚的军队。领头的一败,其他的几家军队也就不战自败。几个月内,七国叛乱就平定了。

叛乱平定之后,汉景帝下令:各个诸侯王不得再亲自治理封国,封国的官吏都由朝廷任免,诸侯王只剩个虚名。接着,又实行了推恩法,让封国内的子弟都在封国内受封土地,这样,一个封国内能够继承的人越多,每个人的封地就越小。诸侯王的地盘小了,势力也就小了,从地头蛇变成泥鳅,想再兴风作浪也不可能了。

七国之乱以晁错被当作替罪羊诛杀而告终,这场血腥的闹剧正是汉高祖分封同姓王而显现的一个恶果。

这正是:

为臣忠君是本分,为国忧民献身心。

纵使蒙冤无辜死,丹青豪彩照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