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

馆际协作、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业务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果图书馆不去借用外力,不去享用已有的社会劳动成果,而一味地闷头工作的话,是难以达成预定目标的。再大的图书馆也无法将世界上所有的出版物收集齐全,无法包揽所有信息资料的处理作业。事实上现在已经没有一家图书馆真正是在独立作业的,资源共享在图书馆之间已经形成共识。随着Internet的发展,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更加频繁,从集中编目到联合目录,从信息检索到馆际互借,图书馆的基本业务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如今国内不少图书馆已经实现联网,有些地区或系统已经组成了专业化的联盟,有些图书馆或信息处理机构正在积极进行网上集中编目业务,图书馆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a)是一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一方面人们发现松散的共享形式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很多局限性,另一方面电子资源数量的激增使得大多数图书馆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通过数十年资源共享的实践,人们发现图书馆联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实际、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在国际上,图书馆联盟是近年来各图书馆之间为降低成本、共享资源而共同发起的一种新的联合体,既有政府主办的集中型的,也有自发组织的分布式的。前者较典型的有俄亥俄图书馆联盟(Ohio LINK),后者较典型的有宾州学术图书馆联盟(PALCI)。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联盟的重心转向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通过集体采购或租赁方式,降低电子信息资源的价格,同时实行资源共享。联盟从事的工作还包括:创建标准化的计划和服务项目;改进获取文献资源的操作过程;扩大有用的电子资源;进行整体的设备规划及维护工作;提供培训和咨询;开展数字参考服务等。这种组织在研究性图书馆之间比较普遍,由于大多数研究性图书馆都是国立或公立的,因此很多图书馆联盟实际上都得到了政府的资助,如美国有14个州的图书馆联盟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经费支撑。在国外比较成功的有Ohio LINK——俄亥俄地区79家图书馆的联合体,为50多万师生提供信息服务。该联盟自1989年成立以来,已拥有700万余条书目记录,可提供的检索资源达约3100万件、98个各类书目或全文数据库,可为约4500个读者提供同时检索服务,每年下载的文章总量达到100万篇。而在国内首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即CALIS。该系统于1998年启动以来,建立了文理、工程、农学、医学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中心以及1个国防信息中心,建立了一系列国内外文献数据库。该系统的联合目录数据库中包含124个成员馆的115万余条书目记录、280万余条馆藏记录和5500多种刊物的137万余条中文现刊目次记录。该系统开展了公共目录查询、信息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网络导航等网络化、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通过CERNET把各高校图书馆连接成一个整体,改变了过去一校一馆孤立发展的模式,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化建设。

国际合作和政府资助是图书馆联盟发展的两大重要趋势。随着各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和深入,建立国际性的协调、交流和研究组织摆上了议事日程,国际图书馆联盟协会(ICOLC,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以下简称国际图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该组织成立于1997年,是图书馆联盟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性专业组织,到2000年9月已经有150家世界各地的图书馆联盟加盟到该协会中来。这些年来,该组织成为各国、各地图书馆资源共享组织进行交流的论坛,如推荐新的电子资源库、公布提供商或代理商的价格政策、探讨共同关心的各种问题等。在2001年8月国际图联波士顿年会前,该组织举行了一次图联会前会,与会者讨论了图书馆联盟的行政管理、经费控制、电子资源的联合采集与服务、知识产权与许可证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一些图书馆联盟正在发展国外成员,加大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力度。同时,图书馆联盟成员涉及不同的系统或条块,因此,地方政府一般对地区图书馆联盟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以鼓励地区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和共享。我国目前有不少地区和系统正在发展这种联盟式的协作体,但总体上还存在基础薄弱和落后的问题,很多活动仍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缺乏实质性的资源共享内容。国外比较普及的馆际互借、文献提供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我国的图书馆联盟组织中并没有得到普及,有的图书馆连手工方式的馆际互借工作都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过去曾经有省级图书馆之间开展馆际互借业务的约定,但这项工作没有很好地坚持下来,而且也没有一个部门来进行组织和协调。

二、联合编目

1956年起,美国国会图书馆与北美的其他主要图书馆合作,将彼此所做的编目卡片集在一起,由国会图书馆负责编辑成册,每月发行一次,这就是《全美联合目录》(National Union Catalog)的由来。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在线编目广泛发展起来。除了国会图书馆以外,OCLC、RLIN、WLN(后与OCLC合并)和Utlas(后改名为ISM)都推出了在线编目业务,其中以OCLC规模最大。OCLC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书目数据库——World Cat(在线编目联合目录)。它不仅生产文献记录,而且提供馆藏地点信息,以帮助OCLC的数以万计的用户更好地进行合作编目和资源共享。World Cat数据库经过持续发展,至2002年6月已拥有458种语言的5000万余条由世界各地图书馆创建的原始文献记录,平均每15秒就新增一条编目记录,内容覆盖所有主题范畴和文献出版类型,所收文献的出版时间跨越4000多年知识记载史,涉及400多种语言。同时,该数据库还收录了7亿多条馆藏标识,指明在世界各地的资料收藏地点。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及其他远程通信联网方式,来存取这个信息极为丰富的数据库。2001年,OCLC开始推出新一代World Cat计划,该项目正在努力从现在的在线联合目录和目录查询数据库系统转变为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为公众提供全世界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其他科学、文化和教育机构(包括文字、图像、音像和活动图像等)的信息资源。它将包容任何载体形式的信息,支持多种元数据的格式,支持多种语言体系,连接全球任何知识节点,从而建立起一个21世纪知识地图(21st-Century Knowledge Map)。除了使用最频繁的World Cat外,OCLC还提供适合小型图书馆使用的网上编目套录服务Cat Express(编目快速通道服务),即时编目服务,在线资源联合目录服务,适合中文、日文、韩文文献编目使用的软件服务。

在欧美,知名的联合编目计划有丹麦图书馆中心(DBC)牵头的DanLib、瑞典皇家图书馆维护的LIBRIS、挪威研究图书馆的BIB-SYS、加拿大国家图书馆牵头的Vcuc等。还有一些开展古籍资料的联合编目,如在意大利有一项跨国合作编目计划,欧洲19个图书馆共同参加编制1450—1830年印本书数据库。在我国,由于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起步较晚,很多集中编目的工作还处于手工或脱机阶段,如上海有两家图书馆编目服务公司,为各图书馆提供传统的随书配片(包括编目卡片和机读磁带)服务。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深圳图书馆都在开展网上联合编目服务。在高等院校系统中比较突出的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等联合编目系统。但由于各图书馆在计算机和通信设施的配备上参差不齐,在短期内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在线编目似乎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编目成本还比较低,即使实现了在线编目,图书馆工作成本也不见得会有明显降低,因此在线编目的需求还不是很迫切,这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界在线编目业务的开展。

三、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

早在191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就提出了馆际互借办法的草案,但直到1968年6月27日才开始正式通过实施。该办法名为“全国馆际互借办法”(National Interlibrary Loan Code),全文共13条,1980年6月重新修改,简化为8条。国际图联为促进国际图书馆之间馆际互借的发展,于1978年颁布了有关馆际互借业务的原则和指南(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Procedure),1987年又作了修订。澳大利亚图书馆与情报机构理事会(Australian Council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和加拿大图书馆协会也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颁布了馆际互借的原则和实施办法。在德国,有区域性的、跨地区的和专业性的馆际互借系统。为保证馆际互借有法可依,早在1893年德国就制订了馆际互借规则(LVO),经五次修改,最新的规则于1993年由德国文化部长会议颁布。根据该规则,各成员馆必须按区域联合目录的要求,把其藏书情况通报给各区域联合网络。在一般情况下馆际互借服务不收取费用。同时,各成员馆有权向其他馆索取所需的文献,也有义务向其他馆提供自己所藏的文献。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协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服务内容。大、中型图书馆和研究型(如大学和专业)图书馆一般都开展这一业务。在美国各类图书馆中,每年大约有2500万~3000万件馆际互借。在美国119个研究图书馆中,馆际互借占图书流通量的2。OCLC平均每年传送的馆际互借订单为700万件,其中50的订单是要求借用图书和其他能够被送还的资料(公共图书馆借用图书的订单占馆际互借总数的90)。研究图书馆出借资料中有2/3是复印件,而这其中的50是要求复印五年前发表在各种期刊中的文章。OCLC从1979年开始到2002年6月,馆际互借总量已经达到1亿1800多万件。在欧洲,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国际馆际互借中心,如柏林国立图书馆就是德国的国际互借交流中心,外国的申请必须通过它转到其他图书馆。不同的图书馆之间也可以建立协作关系共享资源。比如,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和斯坦福大学实行馆际协作,建立馆际互借和互惠阅览的关系,包括到对方学校的图书馆借阅资料、向对方图书馆电话咨询、要求将对方资料送到本校图书馆的出纳台以及复制或传真杂志的论文等服务,双方学校的师生都可以享用这一服务。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的NACSIS-ILL(Interlibrary Loan)系统,提供图书馆之间在线文献复印、馆际互借等功能。目前,日本国内有700家图书馆利用该系统提供馆际合作服务,每天约有4000件的申请量。

中国国家图书馆也积极开展这一业务,截至1994年底,该馆与国内900多所图书馆和国外的50多所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年互借量达1万余册(件)。清华大学图书馆为校内外读者提供网上馆际互借服务,读者可以通过该馆向国家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借书,或向大英图书馆、UMI公司及OCLC申请复印资料。在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也比较普及。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702所高校中,开展馆际互借的有397所,其中有24所图书馆互借图书在1000册次以上。上海市文献资源协作网也于1998年5月向社会正式推出馆际互借业务,各成员馆之间采用统一格式和借书证开展馆际互借活动。

很多图书馆对本单位读者实行免费或限量免费服务,比如,英国威尔士大学,教师和研究生每学期都可以免费获得一定数量的馆际互借和文献复制服务。美国俄亥俄州内几十家大图书馆联合组成Ohio Link网,州政府为了鼓励各成员馆共享资源,对网内馆际互借业务实行免费的政策。还有的图书馆对所有的馆际互借服务只收成本费或手续费。

国际上一般通行的馆际互借费用结算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国际预付回信邮资券(International Reply Coupon)。这是各国通用的可以兑换邮票的一种专用邮资券,1枚约1美元。

②大英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专用券(BLDSC Coupon)。在用于文献复印的时候折算成每10页为1张专用券,10页起算,20张(一本)起售。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用券(Unesco Coupon),主要用于第三世界国家。

④国际图联馆际互借专用券(IFIA Voucher)。1张为8美元,半张为4美元,可以从国际图联的Office for UAP and International Lending办公室购得。一般互借1次或复印15页的费用等于1张专用券,受理多的图书馆可以从该办公室兑回现金。该办法于1995年起试行,截至1996年9月,已有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100多个图书馆采用。

OCLC推出馆际互借费用管理(IFM)以简化处理支付馆际互借款项的工作,由于这项业务通常消耗许多时间和费用,因此使用IFM后,OCLC馆际互借服务用户可避免分别收取或偿付每次互借的费用,而只要通过OCLC的月份账单每月结算一次。

通常在馆际互借业务开展的过程中,真正实行实物外借的比例并不高,相比之下,文献复制比馆际互借更便捷。据日本文部省于1994年对日本大学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开展文献复制和馆际互借情况的调查,申请数总计为10470件,其中文献复制为9265件,馆际互借为1205件;受理数总计13397件,其中文献复制为13242件,馆际互借为155件。可见,从实际操作来看,文献复制的数量比馆际互借的数量要大得多。

馆际互借和文献复制还可以用来评估一个图书馆的藏书体系和质量。利用馆际互借和文献复制的数据指导馆藏建设是199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馆藏建设和评估小组的年会议题。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报告指出,在该校图书馆削减的2000种期刊中,只有300种期刊有文献复制需求订单,有一篇以上文献复制需求订单的期刊只有170种。这个图书馆削减期刊后节省的费用为30万美元,而用于文献复制的费用为1.5万美元。馆际互借的数据对于衡量馆藏质量、确定削减的期刊种类以及购买图书有很高的价值。1994年美国图书馆协会高度评价馆际互借的作用,称它是图书馆藏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献传递服务是较常用的服务提供方式。纽约公共图书馆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出一项叫作NYPLExpress的特快信息服务,根据该馆主页上的介绍,特快信息服务主要服务对象为企业、机构和个人,通过馆内的咨询专家和由馆外专家、商业协会、政府部门形成的网络,向用户提供各种最精(Accurate)、最快(Timely)、最新(Up-to-the-minute)的参考咨询服务。该项目实行有偿服务,每小时收费标准正常服务为75美元,特快服务为90美元,这是咨询收费价,不包括附加成本,如在线服务费和复制费等。大部分服务通过传真或邮寄传送给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