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图书馆在信息收集中的作用

一、图书馆学研究与现代信息发展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者阮冈纳赞在1931年提出: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的有机体,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杜定友、刘国钧提出的对图书馆要素的讨论,白国应认为我国图书馆已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典型的第三代图书馆。柯平提出:随着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成为当下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形态,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已全面迎来第四代图书馆时期。无论从图书馆史还是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来看,图书馆都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这里的发展有两层意义:一方面是如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基本定理,图书馆经历了从雏形到成熟,处于不断成长的状态;另一方面,图书馆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在渐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质的改变,出现转型、蜕变或者变异,今天的图书馆已经呈现出如同生物多样性的多种形态并存、发展的局面。

互联网产生50多年来,图书馆发生的变化远超过以前100年的变化。可以预计,未来图书馆还将发生更大的变化。大学图书馆目前遭遇到一些挑战,导致有些人对图书馆的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图书馆消亡论不断扩散。然而更多的现实发展表明,大学图书馆并没有萎缩或者倒退。作为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每当新的文化形态出现的时候,图书馆也会面临一种新的文化境遇。从最初的藏书楼到现代的文化、信息中心,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也是职能不断扩展的历史。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改造图书馆,创新求变,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一个知识扩散、信息生产、服务机构的科研和实验基地,进入学校教学、科研主渠道,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文化中心、学习中心。大学图书馆界很多新的办馆理念和实际行动也使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

二、发挥图书馆在读者信息收集中的整合作用

(一)发展多元共享空间,迎接挑战

近年来,构建多元化的共享空间,满足读者多元化服务需求是大学图书馆开展的一项十分有益的尝试。北大图书馆朱强馆长描述其特征为是人气很高的公共书房、起居室、交流室,是师生们在家庭(宿舍)、教室之外经常活动的第三空间。它将实现艺术无死角、科技无死角,是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教育技术馆为一体的校园核心建筑。具体来说,这里将是一个“资源共享空间”“学习研究空间”“文化艺术交流空间”的共同体。它可以为师生提供多种载体形式、多学科内容完整齐备的一站式资源获取渠道,轻松使用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设置类似于学习室、研讨室、独立研究间等学习空间,并提供各种先进的设备;此外,还可以开设各类文化艺术展览,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提升欣赏的素质水平,使读者在图书馆的任何地方,都能随手取阅书刊、操作屏幕,欣赏名画和艺术品,沉浸于信息、科技和艺术营造的文化空间。读者到图书馆,除完成检索信息的主要目的之外,还可以学习、办公、开会、交友、参观、体验、欣赏,甚至是约会、小憩。在这里数字技术、现代化设备及各种信息资源相融合,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及环境融入读者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可以得到学习指导、技术咨询,可以进行思想交流和分享智慧,达到促进学习研究和知识创造的目的。

(二)深度挖掘,提升对科学研究的服务能力

一些大学图书馆在服务学习方面的创新,对科研的支撑显得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电子资源服务、查收查引、科技查新及竞争力评估等方面。索尼公司前董事长出井伸之在谈到发展创新之路时,曾指出产品销售并不在于便宜,而是真正的需要,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同样如此。在以电子科研(E-science)、电子学术资源(E-scholarship)为代表的科学研究E化进程中,大学图书馆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并努力发挥作用,扩大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及其在校园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美国的一些高校图书馆针对每项科学研究都留下海量文稿、数据没有专业管理的状况,开展与研究人员的合作,展开数据监护工作,对科学数据进行全程管理和永续管理,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收集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与发展方向。哈佛大学图书馆的OCP项目,完全站在用户的角度建设主题数字资源,提供高品质符合读者需求的信息服务,免除了读者在不同载体类型资源之间辗转的复杂过程。北京大学图书馆也开展了致力于机构数据库的建设,对北京大学的数据监护进行全面调研和规划工作。

(三)深入推进,信息服务嵌入教学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大学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从教育部1984年3次发文推广“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至今,该课程已在各种类型的高校中普遍开设,形式主要有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由学科馆员与教师共同讨论教学大纲,分析教学案例,分别讲授相关知识,全程参与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以“嵌入课堂”为主导思想的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在一些大学图书馆试行,并取得了良好收效。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对新闻学等6门专业课程进行了嵌入式讲座;河北师范大学全程跟踪了古代文学专业先秦两汉文学方向的多门研究生专业课程,针对不同层次对象(硕士生导师、研究生)的需求特点,采用信息推送和讲座培训,逐级提供专业课嵌入式讲座和与专业课配套的信息推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