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自律,从来都不靠硬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目标过大,让自己倍感压力

上一节我们讲到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套自控系统,要想确保该系统正常运转,前提是意志力供给必须充足,否则就会影响该系统的正常运转。这时人们就会患上懒癌,懒得执行、懒得自制、懒得坚持。

懒癌患者数以万计,“致病”原因也千奇百怪。我们不妨先将“致病”原因一一剖析清楚。此刻正在阅读的你也可以自诊,只有知道“病根”所在,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制定目标几乎是每个人都会去做的事。拥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可就是这样一件我们常做的事情,也未必每个人都能做好。

在制定目标时,人们很容易心态跑偏,急于求成,将目标制定得过大。也许在纸上写下目标、规划未来时,会让你感到热情高涨、信心满满,仿佛自己已经搞定了一切。但快乐总是短暂的,这一切都会在具体实施时被打回原形。等到真正着手去做时,才猛然发现,现实和目标相差太大了,丝毫看不到希望,担心自己的努力会白费,加之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意外事件等不断打乱自己的节奏,之前赋予希望的目标,现在却只能带来压力,最终只能心有不甘地“缴械投降”,中断计划。

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不上进的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努力。之所以有人颓废麻木、不求上进,是因为他们想通过逃避的方式来减轻自己的压力,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等过段时间,他们又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懒惰下去,于是又拿出一张白纸,写下逆袭目标,决定从明天开始发奋图强,至于结局,还用我剧透吗?

我们在制定目标时,通常会犯三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我们很容易低估完成一件事情的难度,制定出和现有水平差距过大的目标。

制定目标时,人们通常是在大脑中进行简单的构想,而这种构想本身就可能缺乏合理性。预想的进展都是在一切顺利的前提下,但如此完美的构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达成率微乎其微。暂且不说我们很容易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光是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就已经被我们严重低估了。要知道,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影响着我们的计划,干扰着我们的情绪,左右着我们的发挥。

这种自身盲目乐观制定的目标,除了能在当时给自己打打“鸡血”,振奋精神外,别无他用。

第二个错误是,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意志力。

人们会本能地低估完成事情的难度和不可控因素,还会对自身的意志力相当自信,尤其在制定目标时。

举个例子。你现在告诉自己,为了减肥从明天起不吃晚饭。你可以体会一下你现在的感觉。你觉得这并不难,自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现在的你并不饿,况且计划明天才开始,此时的你并不需要做什么。这下你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了吧?

我们通常是在大脑中评估行动计划的,而不是通过实践去衡量坚持某种行动到底有多难。我们从一开始就已经错了,因为错误地使用了“评估人”的身份。而执行计划是需要身体力行的,但我们却用假设来评估自己的意志力是否够用。

当我们想要达成一个目标、满足一个愿望时,我们是处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状态,觉得为了实现目标,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这样一来,我们高估自己的执行力和意志力,就不奇怪了。

第三个错误是,我们制定目标时,会更加关注超出个人能力之外的事情,而对力所能及的事情多有忽略。

如果你在将目标付诸行动时,更多的感受是无力和迷茫,那么,很有可能是因为你在制定目标时的关注点是错误的。

美国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提出了关注圈和影响圈的概念,这能大致判断一个人是否积极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2]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曾经在《开讲啦》节目中分享过自己小时候应对校园暴力的经历。

李稻葵说,上小学一年级时,第一天上学就在操场上被一个同学给拽掉了裤子,惹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从此经常有同学欺负他。为了不再受欺负,小小年纪的他决定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将裤子扎紧,这样其他同学就不能再轻易拽掉他的裤子了,他将其称为保住底线。第二件事情是打不赢要先学会跑,每次放学他都会立刻跑出教室。第三件事情是观察别人怎么打架。

过了一段时间后,因为他经常跑步,身体变强壮了。有一次,又有几个同学想要欺负他,他在教室里奋起反抗,狠狠教训了他们,从此他再也没有被欺负过。

这就是典型的遇到问题后,不去担忧和试图改变外界环境,而是从自身的影响圈入手,将问题有效解决的案例。

可是,如果李稻葵不这样做,而是选择依靠老师来教育那些欺负他的同学或是让父母给他换所学校呢?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即便这些方法奏效,也未必能将问题真正解决掉,他迟早要重新面对。

因此,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也要这样。要从个人的影响圈出发,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影响圈不断扩大,而不是寄希望于通过一己之力,去解决自己无法掌控的关注圈中的问题,那样只能徒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