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如何对待习惯养成的“倦怠期”
自律的核心其实就是习惯养成,自律是养成一个个好习惯,戒掉一个个坏习惯。那么,什么是习惯呢?
人的行为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分别为定型性行为和非定型性行为。习惯是定型性行为,是将某个行为通过不断重复的练习上升为相对稳定的、无意识的,甚至是自发的行为方式。
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形成了习惯,有以下三个标准:
1.不需要使用意志力去刻意提醒和强迫自己。
2.完成该行为时感觉很自然,没有情绪上的抵触或波动。
3.有不易改变的特点,做起来很容易,不做反而很难,很别扭。
将一个行为养成习惯的方式就是不断地重复。这里的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几次,或是重复几天,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达成的。
过去我在和懒癌殊死搏斗,立志成为自律达人的那几年里,发现在刻意坚持的过程中,还会有一段时间的“倦怠期”。在倦怠期,完成计划中规定的任务变得相对容易,不用再刻意为之,但所付出的行动却还未得到明显的回报或收获。
要知道在习惯养成的初期,我们的动力更多的是来源于想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斗志满满。每一次的刻意执行都对目标有着万分的期待,可进入“倦怠期”后,虽然完成计划变得相对自然了,但最初的激情也被消磨得所剩无几,再加上憧憬的目标还未实现,这个时候,人们会容易变得迷茫、焦虑、自我怀疑。
在这种压力下,每天完成计划变得可有可无,人们最终选择放弃。这几乎是习惯养成的最后一道障碍了。有好几次我都是“折”在了“倦怠期”。
既然上面我们已经讲过当完成某个行为变得不再刻意时,就代表马上要养成习惯了,可为什么还是很容易放弃坚持,导致习惯养成失败呢?
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太看重行动过程中所谓的动力和激情。
成功学和心灵鸡汤都提倡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激发动力,找回激情。很多企业的晨会都有一个固定的环节就是领导带领员工喊口号,就是为了给员工鼓劲,带动士气。
我们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的确很重视所谓的动力和激情,甚至将其和行动直接挂钩,觉得没有动力就无法行动,只有一直保有激情才能坚持到最后,没有激情就不能持续。
这不仅是错误的认知,更是导致我们做事拖延,三分钟热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不行动呢?因为现在的我没有一点点做事的动力!
为什么轻易就放弃了呢?因为我没有坚持下去的激情了。
由此不难发现,动力和激情并不是一直都有的,也不是稳定不变的,甚至有时“来无影,去无踪”。
你很有可能现在还无精打采、百无聊赖,下一分钟就因为看了一个励志短片,又马上斗志昂扬、激情满满。
刚制订好一份奋斗计划后,又因为看到前任秀恩爱的照片而百爪挠心、痛苦不已,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瞬间又进入“混吃等死”、黯然神伤的状态。
总有心灵鸡汤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就没有办不到的。”这句话对吗?我想是对的,因为当我们真心想做某件事的时候,那时的我们的确可以战胜诱惑将事情完成。可问题在于,大多数时候动力和激情并不是我们想有就能有的。
相信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到看搞笑段子都无法开心起来,迷茫到看多少励志短片都不能重拾希望,懒惰到给自己加油鼓劲儿都有气无力。
有做事的动力与激情,的确能让你开始行动,可是,如果你将其视为行动的唯一基础,那么,你很可能会被它“牵着鼻子走”。有动力时就努力,没动力时就什么都不想做,这样充满被动的局面绝对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我在讲解判断行为是否成为习惯的标准时提到,当养成习惯后,完成该行为时会感觉很自然,缺少情绪上的抵触或波动,这种状态甚至可以用无聊、乏味来形容。
这就像你特别喜欢某款冰激凌,一直舍不得买,等终于攒够了钱,第一次吃肯定是最开心的。但当你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呢?随着次数不断地增加,愉悦感、新鲜感在不断地递减,最终回归到习以为常的状态,这时你再看到这款冰激凌,也就没有食欲了。
我们在重复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刚开始的刻意行动,是因为有明确的目标,动力往往来源于自我提升、自我改变的欲望,随着一次次重复练习,动力和激情也在一点点减少。当养成习惯之后,再做该行为,情绪表现就渐渐趋于自然。
由此可见,在我们刻意重复行动,将某种行为培养成习惯时,慢慢感觉缺少兴奋感并不是因为自己变得麻木了,而是该行为渐渐定型的一个信号,是一个正面反馈。我们不必因为自己在执行中感觉无聊、缺乏激情而自我怀疑,因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倦怠期”容易选择放弃的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
寻求回报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做事的动力来源。这种“回报机制”,能够促使我们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其作用相当于诱饵。缺点就是容易以回报的多少来衡量行动的成败。
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可是,什么时候代表着功夫下够了呢?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然而更残酷的是,有时候努力也未必一定能收获成功。
如果我们以回报的多少来衡量行动的成败,很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焦虑状态,每天脑子里都是诸如“什么时候目标才能实现”“怎么一点效果都没有”的念头。越执行,反而越害怕失败,最终意志力被压力打败。
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确保其在个人的影响圈之内,而不是在关注圈中,我们要让自己的目标能够通过个人的切实努力就可以一点点地实现,而不是被各种不可控因素所影响。
就拿跑步来说,目标一是每天坚持跑2000米,目标二是在公司的运动会上得第一名。目标一就是在个人的影响圈之内,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点实现。但目标二并不在你个人的影响圈之内,即使你再努力,也很可能被各种外界因素所“截和”。比如,同事曾是长跑运动员,比赛当天你身体不舒服,甚至还有可能你一直跑在第一,但最后摔了一跤。
如果关注点不在你的影响圈之内,当你进入“倦怠期”后,可能因为过于在乎回报而想东想西,也可能因为有太多不可控因素而感到力不从心。这些都是你继续坚持下去的强大阻力。
这时,我们可以想一些“小花招”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不再过分关注预期的回报。还要学会引导自己从在乎最终的结果转移到重视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上。将关注点从成败转移到意义本身,这将有助于你用更为平和的心态来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