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维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用经济学思维了解世界的真相

无处不在的经济学

提起经济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金融,是商业贸易,是国家调控和货币政策。经济学并不像平时书本上所强调的那样都是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其实它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问题的学科,它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比较强的联系,换句话说,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的影子。经济学家罗伯特·墨菲在《第一本经济学》中强调:“经济学之所以被定义为科学,是因为其有着客观的规律,能够通过推理演绎来探索和领悟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它无须用实验来证明。经济学原理是一种解读世界的方式,它有客观的规律,若违背这种规律,一定会发生混乱。”

比如商品的价格会受到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或者国家会出台政策来刺激消费,如抑制房价,这些都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但在微观层面上,经济学的作用也无处不在。一个人大学毕业之后,就面临着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的抉择,继续深造的话就有机会考上研究生,而研究生通常要比本科生的薪水更高一些。不过考研往往也意味着更大的成本支出,因为人们还需要支付未来几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不仅如此,考研者还需要承担提前工作产生的机会成本。

同样,当一个人在逛商场时,会决定选择在距离第一个商场5000米远的第二个商场购买产品,因为第二个商场的产品价格要比第一个商场低2元钱。因为2元钱而多走5000米的路程是否划算呢?单纯地从产品价格来算账,似乎在第二个商场买产品更划算,但人们通常会忽略这5000米的路程带来的成本消耗,诸如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精力以及汽油费。

许多人觉得钱越来越好花,但也越来越难挣了,这里涉及很多经济学问题。比如个人消费习惯、社会就业竞争难度、个人理财水准、个人职业选择、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实际上又经常与供需平衡、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能增加的收益就是边际收益)等概念相关联。比如很多人在最初工作的时候,每隔几个月都会有加薪的机会,但是当工作稳定之后,加薪的空间就少了,还会面临买房贷款、娶妻生子的压力,再加上个人接触面的不同,认识的有钱人越来越多,消费的层次不断提高,这些都在降低人们对于每一次挣钱的满足感。

结婚也与经济学息息相关,有的地方需要支付一大笔娶妻的聘金,这笔钱有时甚至会直接压垮那些低收入的男方家庭,但为什么仍旧有很多人热衷于用聘礼来维持一段婚姻呢?原因就在于当男方为一段感情支付足够的成本时,他必定会想办法珍惜这段感情,会想办法维持好自己得来不易的婚姻。

拓展开来,购买保险、家庭是否决定生二胎、租房还是买房,这些都涉及经济学范畴的内容,或者说都与经济学有很大的关联。一个人在家耕种粮食作物,表面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其中也涉及了经济学的内容,比如种植水稻的收益更高,还是种植葡萄的收益高?是否有必要放弃种植业,改为养猪养羊?这些都与收益的多少、机会成本有关。一个人在考虑中午吃什么时,实际上也需要动用经济学知识来进行衡量和选择。中午吃一顿大餐的话,可能就意味着今后几天都要节衣缩食,甚至可能会因此而不得不放弃过去一直想要购买的一件衣服,这就是机会成本。他还需要考虑吃这一顿大餐带来的享受是否合算,如果最近几天都在吃大餐,满足感就会不断下降,而用同样的钱买衣服,恐怕会更有满足感,这里又涉及边际收益的概念。

拓展来说,无论是调控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生活,都离不开经济学知识。很多人都会觉得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经济,就是钱,但从广义上来说,经济学最终研究的不是钱,而是关于人、关于生活的学问,钱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比如很多人在出行的时候会选择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有的人喜欢乘坐飞机,有的人更喜欢火车和高铁,还有一些人倾向于地铁和出租车,或者自己驾驶小轿车。不同的出行方式各有优劣,这些不能完全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考量,还需要综合考量其是否便利,是否安全。可以说,所有合理的出行方式都是建立在安全和成本考量的基础上的,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模式,而是一种均衡,一种关于边界的均衡。

有关交易、选择、平衡与边界的种种概念,归根结底都和资源分配有关,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对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这种分配和利用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竞争因素,尤其是对那些相对重要但稀少的资源来说,别人多占了一份,你就注定会少占一份。因此,每个人都想办法往市场里面挤,资源的紧张也随之不断加剧,矛盾开始产生,并直接促进了合作与竞争的出现。

找合适的对象结婚,是因为你的对象是有限资源,如果你不抓紧追求,对方就有可能成为别人的资源,因此你需要付出真心,需要提供聘礼,需要保持珍惜的态度。选择种植水稻还是种植葡萄,是因为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个人的精力和能量也是有限的,只好尽可能选择收益高的那一种。买房还是租房也是因为个人的资金以及房屋是有限资源,钱花在买房上就意味着丧失了其他盈利的可能,包括理财和创业,而一直租房又会导致自己在等待中越来越买不起房,因为房价只会越涨越高。

如果人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经济学中涉及的大部分问题都和资源分配息息相关。在宏观层面,国家会指定各种政策进行调控,但是在微观层面,人们则要注意自行分配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技术资源、资金、情感、机会,所有的资源最终都是为了让人们在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分配中过得更好一些。

人的奋斗就是为了获取稀缺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谈到稀缺资源和一些比较充足的资源,可是在经济学思维中,资源的稀缺性和平时人们所认知的稀缺是两码事。经济学思维中的稀缺资源是放置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空间内来讨论的,具有相对性,它通常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来描述。

比如最常见的稀缺资源就是时间。一般来说,工作时间要比工作量少很多,以致人们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够多,希望可以挤出更多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在很多时候,工作也算是一种稀缺资源,原因很简单,相对于工作者来说,工作岗位看上去总是那么少,因此需要大家去竞争上岗,需要公司制定各种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流程来招聘劳动力。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劳动力反过来也会成为稀缺资源,因为好的劳动力并不多,任何一个行业都希望能获得优质的劳动力。

所有的稀缺资源本质上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在几年前,苹果手机处于畅销的状态,果粉们甚至通宵排队去购买,那个时候的苹果手机在出货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稀缺状态。但同样是苹果手机,如今的出货量越来越少,反而变成了一种比较普通的商品,没有人会像过去一样排队抢着购买。原因就在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在苹果手机的巅峰时期,市场上对手机的需求量很大,大家都以拥有一部苹果手机为荣,但是随着其他品牌智能机的兴起,苹果手机的性价比不断下降,品牌影响力也不断下降,这个时候大家对于苹果手机的购买欲望自然就降到了一个低谷。

稀缺资源的流通本身具有一定的倾向,比如当苹果手机的销量出现问题时,所有与苹果手机相关的原材料以及销售资源都会受到影响;反过来说,当苹果手机畅销时,相关的资源就会向苹果手机倾斜。同样,当一个行业非常受欢迎且出现供不应求的时候,优质的劳动力就会向这个行业倾斜。

这种倾斜一方面受到了供求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物品的边际效用产生影响,或者也可以说是任何一种资源的边际效用都和其稀缺性有关联。边际效用主要是指最后一个消费单位所产生的最小效用,比如一个人在饭馆里吃面条,吃第一碗面条的时候,他获得的满足感是最大的;吃到第二碗的时候,获得的满足感开始减少,此时他已经品尝了面条的美味,而且肚子有点饱了;等到了第三碗,他的满足感将进一步下降;到了第四碗的时候他已经过于饱了,开始产生不适感,这个时候面条的边际效用就开始负向增加。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资源在名义上来说是无限的,就像空气一样,一个人站在大街上呼吸新鲜空气,是不会将所有的空气全部吸进肚子里的,因此这种呼吸本身产生的边际效用并不明显。水也是一样,在水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再多喝一口水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满足感。而钻石不一样,对于多数人来说,拥有更多的钻石也就意味着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也就是说,钻石产生的边际效用基本上都是在不断增加的。

通常情况下,钻石比空气和水要贵,属于稀缺资源。空气和水对人们至关重要,没有空气和水的话,人的生活会受到严重影响,生命也会受到严重威胁,而钻石并不会对人们的生活真正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意义重大的空气和水根本不值钱,因为在人们的正常感知中,空气和水带来的边际满足感根本不明显。从供需关系来说,钻石大多的确要比空气和水更加稀缺,除非是在那些极度缺水或者缺乏空气的地方。

物质本身的稀缺性会影响其边际效用,同样,由于边际效用不一样,物质的稀缺性就得以凸显出来。因为稀缺资源总是在往供不应求的方向集中,而且决定了边际效用,以至于人们总是千方百计想要获得那些稀缺资源。换句话说,一个人奋斗的最终目的就是拥有更多更好的稀缺资源,好的工作,高的职位,学区房,高档的别墅和汽车,漂亮的妻子,华美的服饰和各种奢侈品,这些东西都是稀缺资源,还有一些情感上的体验也属于稀缺资源。人们在追逐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必定要参与各种类型的竞争,这就是社会资源分配和重组的表现形式。

2011年,张先生同妻子卖掉了北京四环的一套房子,当时售价为300万元,然后夫妻两人拿着这笔钱在老家县城买了三套房子、一辆豪车,剩下的100多万存入银行。与此同时,张先生的发小胡先生在12月卖掉了县城里的两套房子,然后拿着积蓄在通州买了一套价值200万元房子。到了2016年,胡先生买在通州的这套房子的价格已经上涨到700多万元,据说该小区附近准备办一所双语学校,这样一来,胡先生的房子将会成为学区房,市场估价可能会突破1100万元。而张先生的房价虽然也上涨了一点,但是根本卖不出去,而且孩子们的教育也明显不如北京。很明显,张先生和胡先生关于生活方面的思维存在一些差距,至少胡先生比张先生更加注重对稀缺资源的索取。

在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能够占据发展的优势,能够在财富、权势、地位、名誉等方面做到出类拔萃,就在于他们拥有掌控稀缺资源的嗅觉和能力。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去一线城市购买房子,为什么人们都努力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为什么父母都在想办法购买学区房或者想办法让孩子就读于名校,为什么人们总在想办法抢占最具发展潜力的投资项目,这一切都在于稀缺资源的边际效用很大,占据了这些稀缺资源,人们的生存条件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

从整个经济生活来说,经济学几乎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交换的研究,而且所有关于交换的例子中,其实都贯穿着“稀缺”这个最基本的主题。资源的有限性与欲望的无穷性,直接凸显出了“稀缺”这个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问题的源头就在于资源的稀缺,而理性人要做的就是获取更多的稀缺资源,来完成人生更有意义的建设。

经济人和理性人

在经济学的内容中,人们经常会接触两个概念,一个是理性人,一个是经济人,它们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人们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时不可不知的知识点。经济人是指假定某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建立在目标理性的基础上,他唯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确保自己的物质性补偿能够最大化。在古典经济学中,人被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说过这样一段话:“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这段话实际上就指出了经济人的一些特征。

经济学与管理学中有一种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总结和概括。按照这种理论分析,经济人具有一些这样的基本特点:多数人天生懒惰,总是想方设法逃避工作;多数人缺乏雄心大志,缺乏责任心,甘于接受他人的管理和指导;多数人只想追求个人目标,经常与组织目标相矛盾,需要对其进行严加管束,也离不开必要的惩罚;多数人上班工作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他们只习惯于在金钱和地位的鼓励下工作。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属于上面的某一类人,而少数人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鼓励。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中,人们对于经济人的假设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看法,他们觉得人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够做出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理性人与经济人有一定的关联性,是经济人的一种延续,也被称为理性的经济人。所谓理性人,是指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性且完全关注自身利益的,他们所追求的就是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们的行为模式更多地停留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理性人拥有一些典型的行为特征,比如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他们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且不会信任其他人。在经济活动中,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会表现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比如消费者会追求产品效用最大化,厂商在乎的是利润最大化,要素(资源)所有者强调的是收入最大化,政府以及相关负责机构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按照理性人的概念,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理智的,不会轻易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他人行事,他们会理性分析和精确地判断、计算。理性人的理性分析通常建立在信息充分的基础上。首先,理性人对于环境的相关情况要非常了解,有相当丰富的知识来应对环境中的变化。其次,理性人非常喜欢把事情的条理梳理清楚,而且会追求一种稳定的状态,在事情不清楚或者存在波动之前,不会轻易得出结论。再者,理性人精于计算,对于每一种判断和选择所得到的结果都会进行提前运算,他们是非常可靠且务实的计算者,会通过计算结果来进行决策。最后,理性人总是追求最优结果,如果结果达不到最优,那么他们还会寻找新的方案。总的来说,理性人会在信息完备的前提下,找到所有合适的备选方案,然后通过计算和分析来讨论每一种备选方案的实施结果,最后从备选方案中找到最优方案。

理性人是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经济学与理性主义的产物。无论是经济人还是理性人,他们都是在自身认知范畴(知识范畴)内进行分析和判断的,他们做出来的选择可能自认为是理性的,但是一旦信息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围,那么就会变成一种非理性行为。由于个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备选方案,掌握的信息也是不完备的,认知能力与计算能力都会受到限制,而人的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复杂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做到完全理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对这一假设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人是有限理性”的观点,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正是这种有限理性的状态在指导人们的行为。

与此同时,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可能也会引导自我寻找一个最有利于社会的途径,即便人们一开始并不是为了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比如,有人准备过马路,按照经济人和理性人的想法,肯定是抢在别人前面过马路,当所有过马路的人都在试图抢在别人前面,反而会导致所有人都被堵在路上。只有严格按照交通规则,尤其是红绿灯的指导行动,才能够保持道路的畅通,这也是整个社会交通体系得以保持顺畅的前提。

理性经济人或者说理性人假设是理解现代经济学、认识现代经济规律的前提,假设所有人都遵守内心的道德指导,没有私心和私利,那么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问题。商家对产品的销售,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都会出现问题,对整个经济学的认识也会产生重大误差。当发生失窃或者出现经济案件尤其是金融案件时,如果以道德人进行假设,那么就无法掌握作案者的动机。对于那些想要了解经济学并利用经济学知识和理念来指导生活的人来说,理性人假设是一把打通经济学大门的关键钥匙。当然,理性人假设并不意味着要自私自利,并不意味着就提倡以满足私利为主的生活理念,它只是理解经济规律的一个重要工具。

什么是经济学思维?

有两件产品看上去似乎一模一样,但是第一件产品标价70元,第二件产品标价100元,这个时候人们会如何选择呢?恐怕多数人都会认为自己是经济人,而按照经济人的想法,应该选择标价更低的70元产品。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加减问题,因此多数人很容易做出决定和选择。不过若是有人告诉他们,70元的产品使用时间为3年,而100元的产品可以用5年,那么又该如何进行选择?

如果对相关的要素进一步补充,这些产品属于专用工具,购买者只需要用3年,那么又该如何做出选择呢?如果这些产品不用之后可以用于出租,又应该如何进行选择呢?如果不同的产品可以按照不同的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又应该做出什么选择呢?当这个问题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多的时候,情况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分析也需要越来越精细。只有那些了解经济学且能够运用经济学理念来思考问题的人,才有机会做出最合理的决策,而这些思考方式可以归结为经济学思维。

经济学思维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思维,这种理性思维与经济学知识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有效应对资源配置的思维模式,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保证资源的利用和效益最大化。很多人都见过一个这样的题目:某一天,某人突然拥有两个发财的选择,第一个选择是直接从盒子里拿走价值200万元的支票,第二个选择是在两个盒子中任意挑选一个打开,其中一个盒子里装着价值1亿元的支票,但另外一个盒子里空空如也。

按照多数人的想法,必定会选择第一项,即直接拿走200万元,理由很简单,挑战第二个选择意味着有50%的可能会一无所获。当人们面对可以稳稳地拿走200万元的机会时,自然不会轻易错过,这样的选择似乎也很合理,毕竟稳定性压倒了一切。可是对于少数更加理性的人来说,可能会挑战第二个选择,在两个盒子中间做出抉择。

第二个选择表面上来看是一个碰运气的行为,赌的就是50%的概率,但实际上了解经济学思维的人会巧妙地将这个问题进行转化。比如有的人会将第二个选择中打开两个盒子的决定权卖给第三方,出价500万元,直接将拿到1亿元巨款的概率让给对方。又或者可以进一步细化这种转让模式:将机会让给第三方,并且约定如果对方没有打开1亿元的盒子,那么自己则收取200万元的首付,如果对方幸运地打开了拥有1亿元支票的盒子,那么对方需要将这笔钱进行平分,一共支付给他5000万元。这很明显是比较安全的转移风险的方法,可以保证转让机会的人不会空手而归。

还有一些人会继续调整思路,他可以将第二个选择权进行细分,不再局限于两个盒子,而是分成几千份或者几万份,甚至更多,然后像彩票一样出售摸奖的机会,并依据奖项设定不同的奖金,从1000万元到几十元不等。对这些抽奖券进行发放和出售,可以保证自己获得更大的收益。通过各种奇妙而高效的调整,人们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必要束缚在两个选择当中,而是要跳出惯性思维,巧妙地运用各种合理的操作来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很显然,当一个人拥有出色的经济学思维之后,就可以更为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创收,可以让资源配置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在谈到经济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资源是稀缺的。在经济学思维中也是一样,经济学思维关键的一点就是承认资源是稀缺的,而这种稀缺性可以促使人们更加聪明、更加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提高利用的效率。

许多人认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掌握经济知识,借助这些理论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权威性,但其实没有多少人学习经济学是为了成为经济领域内的专业人才,而是想通过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了解,获得一种更加高效的思维方式,更合理地思考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在合理范畴内的效益最大化。之所以要强调合理范畴,就是因为资源总是稀缺的,个人的能力与信息也是稀缺的,人们不可能纵览全局,不可能掌控一切潜在要素,只能做到在自我认知范畴内的有限理性,而不是盲目思考和分析问题。

经济学思维的存在在于指导人们从经济学的角度,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利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社会中的各类现象,解析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行为,并且为自己争取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这些指导和思维基于合理的价值判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经济现象,背后都需要运用经济学思维进行指导,类似产品买卖与市场供求的关系,类似结婚生子与家庭开支,类似房屋管控与房价调节,类似对交通工具的选择和交通体系的完善、改革,这些都隐藏着很多经济学知识,也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有必要通过更为合理的经济学思维进行分析和指导。

这里涉及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经济现象的本质,比如为什么产品价格越降越低时反而卖不出去,当产品适当提价了,反而更加受到消费者的热捧?如果从惯性思维来说,这是一个悖论,但了解经济学规律的人就知道,在经济运作的过程中离不开信息要素,当信息不完善甚至被刻意隐藏的时候,人们就会做出误判,他们会觉得价格越高的产品,质量和性能肯定也就越好。

第二个就是事与愿违,严格来说经济学关注的很多问题都是一些非常规的现象,比如经济学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为了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创造财富的效率,但事实上很多政策本身就是在消耗资源。

总而言之,经济学思维是一种价值观和思考模式,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为自己的经济生活和日常行为提供更合理的指导,确保效益的最大化。

经济学思维的4个分析方法

如果对经济学思维进行简化处理,那么经济学思维的两个基本假设就是理性经济人和资源稀缺性。经济学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源配置,经济学思维强调个人选择与社会合作,而为了更好地解决资源配置,协调好个人选择与社会合作带来的资源高效配置,就需要采用一些高效的分析方法。

在经济学思维中,最基本的4个分析方法为:最大化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

——最大化分析方法

最大化分析方法指的是资源配置下的效益最大化,比如公司的领导者能想办法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能够积极地推进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能够善待人才,这样才会真正形成高效的运营模式。对于个人来说,真正的利益最大化源于个人的合理选择,源于个人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源于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对高质量工作、投资技巧的掌握。

需要注意的是,最大化分析方法并非仅仅强调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它重在协调个人选择与社会合作状态下的一种最合理效益,这是一种理性思维状态下的结果。比如某企业为了提高效益,准备让员工加班,并且尽量不给员工加班费,这样就能够节省更多的成本。从理论上来说,在成本没有增加而工作时间加长、产量大量增加的前提下,企业能够保证效益最大化。但问题在于员工可能会在无报酬的加班中产生抗拒或消极心理,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效率,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员工出工不出力,而且工作产量比正常上班时要更低。不仅如此,工商部门可能会找上门,对企业非法占用工人的休息时间以及不支付加班费的行为进行惩罚,社会舆论也会批评这家企业是一家不负责任的“血汗企业”,这些都会对企业的形象和品牌造成严重的影响。

从公司职员的角度来说,为了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争取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可能会选择在工作中偷懒,这样就可以在不付出劳动的情况下获得工资;或者也可以想办法在工作中谋取私利,甚至违背公司的发展目标。从长远来看,这些短期的个人收益最大化并不能持久,因为个人的破坏,公司的效益会下降,而员工获得的工资和奖金自然会受到影响,一些品行不端的员工还会被公司开除。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投入和产出一直都是对立却紧密联系的概念,它的本质就是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任何一种经济学思维都会对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看看产出是否会超过投入,如果产出比投入要高,那就证明经营方式是正确的。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以及时间在某个项目上,自然希望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效益,而为了确保更高的效益,在保证基本的投入前提下,提升工作技能、打造更强大的技术、做好团队建设、提升执行力、提升人职匹配、完善工作流程,这些都可以在控制投入的前提下提高产出。

另外,投入和产出不能局限在某一特定方面,它们往往需要放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去讨论,比如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投资选择,为了确保收益最大化,就需要对不同的投资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看看哪一种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更合理,哪一种投入创造出的效益更大。假设A项目投入1万元,可以获得2000元的回报,而B项目投入8000元,就可以获得1.2万元的回报,那么投资B项目显然是更加合理的选择。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往往涉及成本、机会成本、效率、流程优化、供需关系等诸多经济学内容。

——边际分析方法

边际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在人们关于投资、创业、就业、分配、合作等诸多经济学项目中,边际分析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比如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获得的东西越多越好,但是当获得(产出)越来越多时,往往也意味着投入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就需要分析每一次增加的投入与每一次增加投入后带来的产出是否合理。

一个人养了10头牛,每年的盈利为2万元,他准备多养几头牛,这个时候就需要计算边际效用。比如多养一头牛需要增加更多的成本(盖新的牛舍,雇用更多的人,需要额外再购买一个草场),而收益却开始下降(管理水平变低,草料的质量变差,批量出售牛肉的价格会低一些)。如果这个时候将多出来的钱养鸡,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收益,而且养殖鸡具有创收快的优点。

又如有一家企业每年都在亏损,这显然违背了“利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这家企业却一直都在运营。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企业的平均成本高于平均收益时,企业就会面临亏损,亏损太多的话,企业迟早都会因为无利可图而关门或者破产。这是一种正常的经济学思维,但是从边际分析的角度来看,如果边际成本(每增加一个产品产生的成本)低于边际收益(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那就证明企业还有追求利润的空间,就有足够的空间继续经营,直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相比于单纯的比较成本和收益,使用边际分析,无疑能够更好地提高效益,真正保证收益的最大化。

——均衡分析方法

一对好朋友一起外出经商,两个人有多种经商的方式可供选择。首先,他们可以选择合作开一个超市,收益为600元,而单独行动的话,超市的收益可能为0元。其次,他们可以选择各自经营一家餐馆,餐馆的收益为200元,如果合作的话,也会有400元的收益。

在这个时候,双方可能会存在以下4种不同的组合策略:

第一种,两个人合作开超市,每个人都可以获得300元的收益。

第二种,其中一人更倾向于开超市,而且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单独完成这项工作。而朋友觉得开超市有风险,还是开餐馆更加稳妥一些,因此朋友选择开餐馆。此时选择开超市的人的收益为0元,而朋友会在开餐馆的过程中获得200元的收益。

第三种,朋友选择一个人开超市,收益为0元,另外一个人选择开餐馆,收益为200元。

第四种,两个人都准备开餐馆,这个时候双方分别可以获得200元的收益。

在这些策略组合中,第一种策略组合和第四种策略组合相对来说更合理,其中第一种策略组合的收益最高。这两个策略形成了一种均衡,双方在选择这两个策略组合的时候,不会做出策略上的改变,因为一旦一方做出改变,就意味着另一方的利益会遭受损失。比如在第一个策略中,任何一方决定开餐馆,收益都会从300元降为200元。在第四个策略中也是一样,一旦有人打算偷偷去开超市,那么收益就会从固定的200元变成0元。

均衡是资源配置中的重要理念,也是经济学思维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涉及博弈,博弈双方会出于各自的考量而采取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但是当理性人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可能会适得其反,考虑到自身的决定会对其他人的决定产生影响,任何人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自己的利益,要平衡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决策,从而保证在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下谋取利益。

对于那些想要培养经济学思维的人来说,掌握这4种基本的分析方法至关重要,它们是支撑起经济学思维并提升思维高度的关键要素。

经济学思维的8个特点

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有经济头脑,能够在经济学领域拥有出色的操作能力,有些人可能还是经济学的专业人才,但是经济方面的才能一定会帮助他们建立起经济学思维吗?经济学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这种理性并不仅仅是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控,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运作和经济调控,而是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总和运作,其基本模式就是合理运用周边的资源,确保收益的最大化。

比如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一个金融大师,可能会在婚姻和夫妻关系方面表现得非常糟糕;一个股票分析大师可能没有想过自己如果从事商业顾问的工作,会表现得更加出众;一个优秀的会计师,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这份工作中的得与失。很多微观层面其实更能够展示出一个人是否具备经济学思维,是否活用了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数人对于经济学思维的理解是狭隘的,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思维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用稀缺资源生产物品是有代价的

经济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资源是稀缺的,而正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必须想方设法抢占资源,并且对其进行合理分配。不过在使用稀缺资源的时候,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尤其是使用稀缺资源生产物品时,需要承受一定的成本,而人们应该对成本支出以及可能产生的收益进行对比,确保收益的最大化。

对于经济紧张的人来说,想要购买房子,就要暂时放弃购买汽车和其他奢侈品;一个企业想要在高科技领域进行竞争,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进行技术研发;在中东,很多国家想要购买淡水资源,需要支付更多的钱。这些稀缺资源的利用和选择,都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

——个人的选择是有目的的

每一个选择和决策的背后都有相应的动机,决策者和执行者不会无缘无故做一件事情,他们不会完全依赖道德准则来做事。“私心”使一个人得以生存,也是人格得以健全的基本保障,尽管很多人对于“自私”“自利”这样的词充满了厌恶感。过于浓厚的情感色彩和一直以来的偏见,让人们对于“自私”保持绝对的排斥和愤怒,但问题在于每一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每一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经济人或者理性人的影子,可以说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只不过有些人的目的是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而有的人只是盲目地为自己服务。

在经济学思维中,人们会理性地处理好资源,会谨慎合理地分配,确保自己的判断和行为变得更加高效,而前提自然还是要保障自己的目标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超市的商品为什么会平白无故降价,无非是为了吸引顾客,刺激销量;为什么其他人都在种植作物,而有的人要想办法加工农副产品呢?无非是为了把握最大的机会成本。人们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大都是为了确保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激励至关重要

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具有一定的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有时候是隐性的,需要进行外在的激励或者自我激励。激励能够帮助人们做出选择,至少是可以坚定做出决策的意愿。比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老板希望员工用心工作,希望员工可以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希望员工保持出色的工作状态和很强的责任心,从而促使他们创造更多的利润。但是员工本身的工作就具有满足私利的目标,员工的出发点必定也包含了对自身利益的满足。如果老板愿意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上的激励,满足员工、尊重员工,自然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没有足够的激励和付出,人们在工作中会表现得更为懈怠。同样,经济政策和一些公共政策的提出也包含了激励措施,比如很多城市为了引进人才,就会降低人才的落户标准,还会对人才给予政策性补贴。一些城市为了刺激房市,会给予购房补贴,这样就会有大量购房者进入房市。假设让一个经济学家进行犯罪学以及法律方面的教育,那么他们肯定会谈论犯罪的成本以及惩罚性的后果,这也是一种激励(负向激励或者惩罚性激励)。

——经济学思维是边际思维

经济学思维是确保效益最大化的,但是在资源利用以及投入的过程中,往往还存在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边际收益。当人们不断投入更多的成本时,如果收益呈现递减的趋势,那么这种投资就要及时停止。为了确保收益的最大化,人们必须要确保最后一个单位的投入能创造更高的收益。比如,那些优秀的企业总是能够合理安排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如果贸然在部门内部增加员工,也许业务会增加一些,业绩也能提升一些,但是由此付出的成本也在增加,此时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即每增加一个人,企业的纯利润是下降的,因为企业增加的那些人,他们创造的价值还不足以维持企业增加的成本开支。

边际思维是经济学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形态之一,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学思维所强调的就是边际思维,毕竟边际收益直接决定了效益能否真的做到最大化。

——获取信息是有代价的

在经济学思维中,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信息本身也是稀缺资源,只有掌控好这些稀缺资源的人,才能够提高信息的价值,才能够让自己的选择产生最大的效益。但获取信息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成本的过程,因为其他人也会想方设法获得这些信息,任何人都需要付出成本才能获得这一类信息,要么是花钱购买信息,要么就是因为获得了这些信息而被迫放弃其他的信息。最明显的就是读书,读书时需要购买书本,需要在教育方面进行投资,这样才能确保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如果不愿意花钱读书,那么就很难掌握书本知识和课堂知识。同样,因为将时间和钱都放在了读书上,人们进入社会的时间会更晚,自然也会失去更多获取社会信息的机会。人们为了获得更丰富的信息,需要购买手机和电视,也需要为网络支付各种费用。还有,商家为了宣传产品,会在各种平台上打广告,而这些广告费用最终也嫁接和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可以说消费者从广告中获得了产品的信息,也为之支付了一笔钱。

——经济行为除了直接效应,通常还产生次要效应

在如今人与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个人的任何经济行为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不仅如此,机构或者个人在追求某一目标所采取的经济行为会产生直接的结果,还会产生一些次要的间接的影响。比如猪肉上涨之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人们的开支增加,生活水平下降,并直接带动了其他肉类的价格,这是直接效应;而猪肉上涨的次要效应就是在一段时间内会导致房价实现软着陆,人们会突然意识到相比于猪肉价格的暴涨,高房价似乎也情有可原。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次要效应,都体现出了经济行为的关联性和多面性。

——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是主观的(效用价值论)

在经济学理论中,物品的价值往往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因此很多物品的价值表面看上去应该就是客观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是主观的。一件阿玛尼的西服,固然有很高的价值,里面的设计以及用料都值很多钱,但一件西服能卖到几万元的高价,绝对不是因为设计出众和用料昂贵,而是在于人们对阿玛尼这个品牌的认同,大家觉得阿玛尼代表了高端,代表了优质,因此它的西服就可以卖到高价。在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在主观上判断价值的,人们会对物品的效用价值进行主观评估。

——检验的理论标准是理论的预测能力

经济学思维往往离不开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而人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看看这些理论是否可以对生活做出预测和指导,是否会对生活产生影响。要知道,预测能力本身是建立在精确计算和分析的基础上的,预测的结果本身就体现出了计算和分析的结果。类似于养猪还是养鸡的机会成本计算,往往会比较清晰,人们可以依据这些计算结果做出精准的预测,从而保证自己的效益最大化。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一个经济学理论和观点的推行,往往需要建立在合理预测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

以上8点就是经济学思维的8个基本特点,人们想要弄清楚自己是否运用了经济学思维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就需要将自己的思维模式对应这8点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是否满足了这些基本条件,是否体现出经济学思维的基本特点。

用经济学思维改变生活

许多人对于经济学思维并不了解,也丝毫不关心经济学以及经济学思维,对于身边发生的那些事情,人们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分析,或者说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的习惯。大家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是否知道什么时候买房最划算,是否想过为什么同样一种东西在不同的平台上会卖出不同的价格,是否想过为什么别人买房挣钱而自己总是亏损,是否想过为什么有的东西可以用其他东西进行交换而有的只能用钱买,是否思考过火车票和地铁票应不应该涨价,是否想过为什么那么多大国都无法生产出小小的圆珠笔芯,是否考虑过为什么一件产品在大卖之后往往会很快陷入滞销状态,是否想过为什么有的产品由市场定价而有的产品由政府定价。这一系列问题都和经济学知识有关,也都需要借助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思维方式来解读。对于多数人而言,当他们不具备经济学思维的时候,很难将这些问题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也很难运用经济学思维来指导和改善自己的生活。

而那些了解经济学且培养出了经济学思维的人,就能够从常见的经济现象和生活事件中挖掘出本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相比于普通人,他们的生活水平更高,更善于投资,更善于把握就业机会,更善于处理日常琐事,更善于管理好自己的资产,也更善于平衡和配置自己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运用经济学思维来思考生活,生活可以变得更加高效,因为经济学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跳出日常生活的思维局限,重新审视那些困扰自身的问题,并且采用一种更加理性的、客观的、高效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最初的物物交换以及商品交易的雏形中,买卖双方更加看重的是产品的性能以及价值,如一瓶水可能只值一元钱,或者说只能交换一个漂亮的贝壳。在这种简单的交易模式中,卖家的操作方式比较简单,但是也同样非常狭隘,因为买家可能并不认识卖家,也不清楚卖家的产品,卖家能吸引到的买家非常有限,因此产品的销路并不会太好。接着,有些卖家想到了打广告的办法,甚至在宣传广告中形成品牌意识,这个时候,依靠宣传就可以打通销路,为产品吸引到几倍、几十倍甚至几万倍、几十万倍的买家。

所以人们质疑:出售一瓶价格为1~2元的普通纯净水,为什么要花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邀请明星代言呢?要知道这些明星的代言费以及相关的电视广告支出,就足够卖出几百万、几千万瓶水了,从经济实惠的角度来说,这笔代言费和广告费花得太冤枉了,完全可以节省下来。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若是商家足够聪明理性的话,就会明白明星效应会带来成千上万乃至几十万、几百万的消费者,他们创造的潜在收益可能是几亿瓶水的销量。明星以及广告服务成为商品交易中的重要环节,甚至在很多时候比产品本身更具吸引力,而这就是经济思维在起作用。

对于商家而言,邀请明星打广告是一种有效提高销量和价格的方法;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能够运用经济学思维挖掘本质,就会发现被明星代言过的那些纯净水,未必比那些没有明星代言的普通纯净水更加健康好喝,除了品牌效应带来的高价,似乎并不具备其他什么优势,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地解渴,完全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其他品牌的纯净水。

又如,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年轻人开始出去打工,这些人中有很多人最后都在大城市里站稳了脚跟,而更多的人则仍旧选择在农村里务农,对他们而言,土地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了土地就不会饿肚子,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拉出去卖。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并因此丧失了其他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对于打工者来说,他们计算过了在家务农的机会成本,而打工带来的效益就是最大的机会成本。

经济学思维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理性,理性的人可以更好地计算和分析自己的生活选择,这种选择是一种科学分析,甚至是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的,它具有客观性,而且兼顾了人们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是比较适合自身生活条件的一种选择。如果说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的影子,那么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经济学思维,它可以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尽可能地调动和配置身边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比如当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住房,在房价高涨的背景下,刚需究竟是买房还是租房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那么究竟是租房好,还是买房好呢?这需要每一个人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家庭存款是否足够,是否拥有稳定的可观的收入,其他方面的家庭开支是否庞大,是否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影响。只有对所有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平衡,才能做出一个理性的分析,将自己手上仅有的钱分配到位,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用。

很多人喜欢跟从他人买房,结果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不济,导致整个家庭都背负沉重的房贷,没有过多的钱投入孩子的教育当中,没有过多的钱用于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品质,甚至还要担心家人生病。在接下来30年的房贷生涯中,整个家庭都将要承受高压生活。也有一些人通过买房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借助房价上涨的趋势,让房子成为最佳的投资品,几年的时间内价格上翻了5~10倍。很多一线城市的人就是因为在10年前把握了房产的发展趋势,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其实,多数人在面对生活时,容易被一些表象迷惑,感到困扰,从而缺乏更为深入分析的能力。只有主动了解和学习经济学知识,运用经济学思维来解决问题,才能将生活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