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哲学:智慧的学说与练习,并非简单的科学。

——康德

哲学思考,是通过自身进行思考;但是首先需要依托他人的思想,尤其是过去那些伟大的哲学家,否则没有人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哲学思考。哲学不仅是历险;它同样也是工作,需要努力、阅读以及工具。起步总是艰辛的,不少人都因此退缩了。这也是这些年来推动我出版“哲学手册”的原因。这些手册是关于什么的呢?这是一系列哲学入门手册:十二本小书,每本都由四十几篇选文组成,篇幅通常很短,开头有几页介绍,我通常会在其中试图说明,关于某个概念,我所认为的重点有哪些……

在重新阅读了那十二篇介绍之后,我增加了文章的篇幅,促成现在这本书。我那谦逊的意图从未改变:这本书仍然是一本入门读物,它与其他方式一起,组成了无数扇通往哲学的大门。但是,一旦读者阅读过本书之后,就可以带着它的滋养,自己动身去探索其他的哲学作品,这是迟早的事儿,如果读者愿意的话,还可以构建自己的文选……二十五个世纪以来的哲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如果本书可以激发读者走近哲学的渴望,如果它可以帮助读者寻求快乐与光,那么它的存在就不是没有意义的。

至于本书的受众,我之前首先想到的是青少年读者,直到后来,尤其是通过收到的信件,才发现事实不止如此。然而,这个初始的意图还是在书中留下了印记:对于某些事例的选择、某些特定的观点与语气,以及对于某些方面的坚持……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书中用“你”来称呼我的读者,对我来说这是自然而然的……毋庸置疑,我更多地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他们实际上也是青少年,而不是我那些中学与大学里的学生们,我从未与他们以“你”相称……综观全书,我认为很多像这样的地方都无需修改。哲学思考不属于某个特定的年纪;但是青少年在进行哲学思考时会比成年人更需要他人的陪伴。

什么是哲学?我经常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在这十二个章节中也一再涉及。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认识,更不是知识:哲学是对于已有知识的反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能学习哲学,康德曾说过:我们只能学习哲学思考。如何学习呢?通过自身的哲学思考:对自身的思考,对他人的思考,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以及经验所教会我们和令我们所忽视的进行提问……我们希望能够在途中遇到那些专业的哲学家。我们将能更好地、更有力地、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以更快的速度到达更远的地方。康德也曾说过:“不应该把哲学思考作为批判的模型,而应简单地将其看作我们对于自身,甚至对立于自身进行批判的契机。”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进行哲学思考。当然,哲学专家、职业哲学家和哲学教师确实存在。但哲学首先并不是一门专业、一份职业或大学学科:它是构成人类存在的维度。自从我们被赋予了生命与理性,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连接着这两个官能。的确,没有哲学思考,我们也能说理(例如在科学中),也可以生活(当我们陷入愚蠢或是激情之中时)。但是,如果没有哲学思考,我们将无法思考自己的生活或体验自己的思考:因为这就是哲学本身。

生物学从未指导生物学家应如何生活,也从未告诉他是否需要生活,甚至没有告诉他是否有必要从事生物学。人文科学从未阐述人文的意义,或各门人文科学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研究哲学:因为我们需要对自己知道的、经历过的、渴求着的事物进行反思,为此,任何一门知识虽都不可或缺,却也无法以一己之力做到这一点。艺术?宗教?政治?这些问题虽则宏大,却同样需要接受我们的提问。然而,一旦我们提出问题,或提问一旦稍有深度,我们就可以至少部分地摆脱这个问题:我们已走上了哲学的道路。任何哲学家都不能质疑这一点,即使该哲学随后也要接受人们的提问。但是质疑哲学并非摆脱哲学,而是进入哲学。

通过哪一条道路?我在此遵循了自己唯一真正了解的道路,即西方哲学。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其他的道路。哲学思考,就是带着理性生活,而理性是普遍的。哲学怎么能成为某些人的专利?在别处,尤其是在东方,存在着其他的精神性与思辨传统,谁都无法忽视。但我们不能什么都讨论,如果我声称要介绍东方思想,然而除了通过二手信息,我本身对此几乎一无所知,那我未免有些滑稽可笑了。所谓只存在希腊哲学或西方哲学,对此我不以为然。但是自古希腊人以来,西方确实有着非常伟大的哲学传统,它属于我们,我和所有人一样对此深信不疑,我正是希望能够通过西方哲学本身,带领我的读者走向它。在如此简短的篇幅下,这些引论可谓极具野心。这解释了它们的不完整,而这不完整也从某种程度上定义了这些引论。

我说过,要带着理性生活。这指明了方向,即哲学,却没能详细论述其内容。哲学是根本性的提问,是对于全部真理、终极真理的探寻(区别于科学中对于具体真相的追寻),哲学是对于概念的创造与使用(即使在其他学科中我们也这么做),是反思(精神或理性对于自我的回归:对于思考的思考),是对于自身历史和人类历史的沉思,是尽可能地追寻最完满的和谐与最伟大的理性(这同样是理性的艺术,但它所导向的是生活艺术)。有时候,哲学是体系的建构,总是在撰写论文、论证、理论等等…… 但哲学也是——这一点可能更为重要——对于幻想、成见以及意识形态的批判。哲学的武器?理性。它的敌人?愚蠢、盲信、蒙昧主义或他人的哲学。哲学的同盟?各门科学。它的目的?一切,包括人类。或者说,人类,处于一切之中的人类。哲学的目标?智慧;即幸福,但是是存在于真理之中的幸福。正如我们常说的,就像一桌满汉全席,来得正好:哲学家们可都是大胃王!

实践中,哲学的对象不可计数:只要与人类、与真实沾上关系,就不会是哲学的陌路人。这并不是说这些对象具有同等重要性。康德在《逻辑学讲义》的著名篇章中,用四个问题总结了哲学的范畴: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康德指出,“前三个问题都与最后一个问题有关系”。我想要补充的是,这四个问题都将我们引向了第五个问题,无论从哲学还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该问题毫无疑问都是最首要的:应该如何生活?一旦我们尝试以智慧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已经在进行哲学思考了。既然我们无法避免向自身提出该问题,那么可以由此推断,逃避哲学只能意味着愚蠢或蒙昧主义。

是否应该进行哲学思考?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或当我们尝试以一种严肃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就已经在进行哲学思考了。但这并不是把哲学简化为它对于自身的提问,甚至自我证明。因为,当我们(以一种既理性又激进的方式)提出关于世界、人性、幸福、公正、自由 、死亡、上帝、知识的疑问时,无论多少,无论好坏,我们都已经在进行哲学思考了……有谁能放弃提问?人类是进行哲学思考的动物:为了放弃哲学,他必须放弃一部分作为人类的自己。

因此,我们需要哲学思考:要尽可能地将思绪延伸至远方,超越我们所知的界限。目的是什么?是更人性、更清醒、更平静、更理性、更快乐、更自由的人生……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是不掺杂幻想与谎言的幸福。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吗?当然不能完全做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走向它、靠近它。“哲学,康德写道,是人类为走向智慧而作出的努力,永远是未完成的”。因此,更需要立即着手哲学思考。关键在于更好地思考,为的是能够更好地生活。哲学是工作,智慧即休憩。

哲学是什么?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种答案。然而,这并不妨碍这些答案趋同并导向其本质。以我本人为例,自我成为一名学生,就一直倾心于伊壁鸠鲁的答案:“哲学是一项活动,它通过话语与推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快乐”。这是用哲学最大的成功来定义其本身(智慧、极乐),尽管这份成功从来都不是彻底的,但总比把它囚禁在自身的失败之中更有价值。幸福是目的,而哲学,是道路。祝大家旅途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