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
当时,各诸侯国的都城之间都有比较平坦的大路,可以并排跑四辆马车。临淄在曲阜的东北方向,因此从临淄出来向西南行驶,正好路过泰山的南侧。
从临淄出城后,离齐国已渐远,驾车的子路问孔子道:“夫子,您今天为何如此着急,连晚饭都不等着做好就催促我们驾车?”
孔子道:“齐景公跟我把话说得已经十分明白,他不可能用我了,而且还委婉地说不能保证我的安全。这等于下逐客令了,那我们还留下来干什么呢?何况我本来已经有回去的想法了,而且还有那么多事需要做呢。生命有限,时间紧迫,没有比时间更珍贵的了,因此我接淅而行也。”“淅”是淘米水,这便是后世总说孔子离开齐国时“接淅而行”的缘由。
子路听罢,甩起鞭子“啪啪”直响,马开始奔跑起来。
第二天,当车行驶到嬴邑和博邑之间时,忽然见前面路边不远处有很多人。孔子问路人,前边那些人在干什么。路人回答说,吴国公子季札出访回国途中儿子死了,即将在这里下葬。
孔子对两名学生说:“延陵季子是大贤人,是吴国最熟悉礼的人。咱们正好去参观学习。”
于是,孔子让子路把马车停在前边靠近那些人的地方,并把马槽子放好又放进去一些草料,正好休息的同时也顺便喂喂马匹。然后,孔子便带领弟子前去参观。
葬礼刚好开始,孔子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只见所挖的墓穴深度不及泉水,入殓时穿的是当时的服装,埋葬后便封土,并起个很高大的坟包,坟包完全掩埋好了灵柩。
埋完后,参加葬礼的人褪掉左边胳膊上的袖子,往右边方向环绕着坟走三圈,走每一圈时都哭着说:“你的骨肉又回归大地,这本是命运的轮回。魂魄则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去,任凭你自己随处漫游!魂魄则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去,任凭你自己随处漫游!”然后就离去了。
望着季札等人远去的背影,孔子和弟子默默目送着,一直到对方拐过一个山脚没有了踪影。
孔子对这位季子非常敬仰,但因为是在这种特殊场合邂逅相逢,不能与之交谈。季子比孔子年长大约三十岁,当年在鲁国太庙中欣赏鲁国乐师演奏《诗》的音乐时,其渊博的学识和对音乐的精湛评价被鲁国史官当即记录下来,并通过左丘明之口传到了孔子的耳中。当年,孔子不到十岁,其时对这位季子真是奉若神明呢。
子路见孔子还愣愣地站在那里,便提醒老师说:“季子已经走远了。”
孔子叹口气说:“果然是大贤,名不虚传。延陵季子举办的葬礼,完全合乎‘周礼’的仪式要求啊!”
此时,马也基本吃饱了。见附近有河,又打了点水让两匹马饮好了。闵子骞把马槽子放归原处,然后孔子三人上车坐好。这次改由闵子骞驾车,孔子和子路坐着休息。很长时间里,只有孤零零的一挂马车行驶在偏僻的山里,大约二三十里没有人家,路边都是杂树灌木丛和乔木,而乔木以松树为多。
忽然,前方不远处传来妇人的哭声。孔子最受不了这种声音,立即站起身来,双手扶着车前面的横木(也叫轼),微微弯腰侧耳仔细聆听,只听那声音非常悲伤,其间夹杂着啜泣,令人伤感。
车在前行,声音越来越近。到附近时才看清楚,原来在路边几步远的地方的一棵大松树下有一座新坟,一个老妇人正在坟前哭泣。
孔子仔细聆听,知道这是伤心至极的哭泣,便让子路去询问老妇人。闵子骞把车停好,子路下车向前几步,问道:“这位老人家,听您的哭声,好像有几重伤心的事吧?”
那位老妇人见问,答道:“您说得对啊,我真是太伤心了。我的公爹被老虎咬死,我的丈夫也死于老虎之口,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吃了……”说罢,哭得更加伤心了。
孔子听罢,问道:“这里老虎这么多这么危险,为什么不离开这里搬到别的地方去呢?”
老妇人抽抽搭搭,说道:“唉!我们也不是不想搬走啊,但只有这里才没有苛政啊!”
孔子听罢,对子路和闵子骞道:“你们都听到了吧,记住:苛政猛于虎也!”意思是,残酷的政治比老虎更凶猛可怕。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在中国流传极为广泛,后被收入《古文观止》,再后来出现在现代各个层次的教材中,因此家喻户晓。——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从立意到谋篇都受“苛政猛于虎”的启发。
在路上,孔子把在齐国的见闻与两位弟子谈了。孔子觉得,如果统治者贤明,百姓就会过上太平的日子和安居乐业的生活,而统治者的贤明则需要学习和教育。因此,孔子决定广泛招收学生,无论什么出身,只要一心向学,肯于刻苦努力。通过良好的学习和优秀的教育,才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也才可以成为治理社会的良好官吏。只有具有爱民思想的官吏多了,成为主流了,天下才会太平,百姓们才可以熙熙而乐,而这样宁可被老虎咬死也要远远地逃离苛政的现象就不会出现了。我们都要以天下为念,以天下苍生为念。子路和闵子骞听后大受启发,表示回到曲阜后会帮助老师尽最大力量办学,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