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养生即养心:顺应自然乃长寿之本
人是自然界之子,“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就是养生的最高智慧。养生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在于活好活长。要活好每一天,心态很重要。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就养生而言,下士养生,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的话,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心神不安,性情躁急,为致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了,内部抵抗力强壮,疾病自然会消除了。
养生要有平常心,长寿要有新观念
长寿之心人人都有,很多人都想得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养生术。
养生,不能只求一法一术,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而脱离人之常情常态,没有生活质量的养生之术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是痛苦的。
健康养生之道,自古有之。有道是养生先养心,汉代医圣张仲景提倡的“养神畅志气,立志修德”的养生法,是对“养生先养心”这一论断的精辟注释。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长生不老,不知诱惑过多少人,有的人为此而丢掉了身家性命,真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远在两千多年前,非常渴望长生不老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当上了皇帝。此后,曾5次外出巡狩。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目的外,祭祀庙宇,寻求长生不老的仙方也是他出巡的重要目的之一。《史记》里曾有这样的记载:“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说的就是他寻求长生的事情。为长了追求长生不老,他还派人渡海寻求仙方。
其中徐福东渡寻药的传说,在中国是家喻户晓。
徐福是一个头脑聪明、胆大心细的骗子,因为当过“方士”,会炼丹什么的,在秦朝知名度很高。公元前219年,徐福在来到秦王的宫廷,声称《山海经》上面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他愿意为秦始皇去那里取来不死之药。秦始皇第一次派徐福东渡,徐福并没有带回长生之药。徐福告诉秦始皇,东方的确有神药,但是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种人间礼物;同时,海上航行有鲸鱼拦路,他要强弓劲弩射退大鱼。秦始皇全盘答应条件,派他再次东渡。结果,徐福一去不复返,在东方“平原广泽之地”自立为王,再也不回来了。
尽管秦始皇到处寻求不死之药,也只不过活了50岁。除了秦始皇,中国还有一个皇帝就是明世宗,他一生也在想着法子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他听信方士的盅惑,修建斋醮,炼丹求术,服食仙药,最终误食丹铅而亡,竟连60岁也没活过。这些人走上养生岐路,求仙问道,肯定不会有好结果的。养生力有余而心不足,这个心不足就是放不下心来,没有一个平常心。试想,心中欲火燃烧,牵挂和烦恼缠绕在身上,你怎么能益寿延年呢?有道是看得惯是心明,想得开是心宽,忘得快是心静,养生没有一颗平常心,想长寿只能是空想,只能是妄想。
抱有一颗平常心,对人对事想开点,保持一份好心情,开开心心过日子。平常心是什么?就是远离名利,恬淡寡欲,做实实在在的事,心里时时保持清静。宽容也是平常心,再好的人也会有缺点,再好的制度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宽容之心,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上,那你的日子肯定过得不舒坦。
想长寿,你就要就修养一颗平常心。如果能以平常的心态对待生活,你人生道路上就多了一道快乐的源泉。同时你也具备了养心的坏境,幸福和健康自会结伴而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曾见到有人整日闭门谢客,盘腿打坐,闭目养神。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我这是在养心呢。”也有人整日留恋山野之中,手舞足蹈。问他:“这是干什么?”他会这样回答你:“我这是在采气补身呢。”还有不少人在“生命在于运动”口号感召之下,风雨无阻,终日爬山或在公园里摔打筋骨,也有的人为追求“老有所乐”便不分昼夜地“搓麻将”,更有一些富有人士为追求长生不老,常常把一些珍奇名贵食品和补品买回家,……
其实,像这样的养生方法是不对的,它不但不利于我们的健康长寿,反而会起得相反的效果。
总之,养生,就是要根据生命规律,在平日生活中以平常心态和行为,适当地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这样才能减少疾病,延年益寿。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很多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过时,为此我们提出科学的保健新方法。
和谐自然
很多养生家都提出:要回到自然中去。在中国古代,老子与庄子是回归自然的代表。几千年来,人类生活在自然社会中,将自然中有用的物质攫取了,同时,把无用或者有害的物质排到自然中去。但是,反过来自然又对人类的进行反作用,人类的很多疾病就是污染所致。与自然和谐,就是要让我们适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在养生上也要自然得法,不做强求之事。
和谐他人
人活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是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你的心态才能处于轻松自如的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身体,才能分泌有益的激素,从而使我们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机体的抵抗力也会增强。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轻松快乐,会有一个好心情,这样衰老脚步自然会放慢。
身心和谐
身体的健康与精神的健康是时时联系在一起的。身心和谐,就是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这也是精神健康的一种表现。只有身心和谐了,我们的身体才不会出现各种问题,人的身体和精神是一个整体,只有二者相协调好才行,精神出了问题,身体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脏腑和谐
中医里有“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的理论。我们的身体只有达到和谐,才能健康。五脏之和要求气血和、阴阳和、五行和。只有五脏和,人才会焕发出奕奕的精神。
小贴士《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
《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全书共计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五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巫术、宗教,以及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月亮有盈亏,气血有盛衰
王大妈与刘大婶两个人都是五十上下,都患有冠心病。几年来,通过自己一次次的发病,王大妈总结出规律。一个月中,每到阴历月底和第二个月初时,她的心绞痛就要发作一次。于是一到这个阶段,她首先把急救的药准备好,以免发生意外。王大妈对刘大婶说:“咱们这病我品了很长时间,我觉得与月亮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刘大婶是个粗人,对自己的发病规律并没有注意,对王大妈的话感到很惊讶,有点不相信。两个人一起到医院问医生,医生对王大妈的话表示肯定。
从此后,刘大婶开始对自己的病状留心起来,每到阴历月底与月初,就多了一份心思,检查自己是否带上了药。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岁露》有这样两句话:“月满则海水西盛。”“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这两话说明了海潮潮位的高低变化,受月亮的影响很大,而且与与月亮的变化节律一致。血液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其运行离不开气的统摄,在气的推动下,它才能够正常的运行。人生活在地球上,气血的运行,也必会受月相盈亏变动的影响。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以月的始生、廓满、廓空表示月相节律而变化。这些变化又以血气的变动,即“精”“实”“虚”的过程来表现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也有“海”: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中脉为血海。自然界月亮的圆缺导致海潮的产生,也同样对人体的“海”产生各种影响。美国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人体内80%的成分是水,其化学成分与海水极其相似,因而月球影响海水的引力也同样影响人体,使人体功能产生随月相变化的节律。
是的,月球引潮力与地磁场力对人体的干扰较大,是经过现代医学证明了的。它会影响人体内的激素、电解质平衡,导致生理、心理上的各种变化,使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时期。甚至犯罪率、交通事故发生率,在这一时期也显著提高。
在这一时间段,人的食量也会出现突然的变化。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一项针对694名成人的研究发现,研究对象在满月时的饭量比新月时增加8%,而酒量则下降26%。
美国佛罗里达的一项针对杀人、恶性袭击案件的研究表明,满月前后是案件高发期。另一项研究对三片警察辖区进行了长时间跟踪调查,同样发现满月前后的犯罪率高于其他日子。
一项针对交通事故的为期4年的调查发现,事故率在满月之前的两天会达到顶峰,而在满月当天却下降到最低。此外,事故发生率在月亮由亏转盈期间要高于由盈转亏的时候。
月亮的这种引潮力,还会影响人的心脑血管,会让血管因受压而变形,增大血压的波动,使血液流动受阻,导致血栓、动脉痉挛、脑血管破裂,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猝死等疾病的发生。
月相变化对人的心理也有影响,满月会让人情绪激动,容易造成失眠,如是癫痫病患者,这段时间会有发作的可能。
月相在新月或朔月时期(阴历每月三十、初一、初二),此时月缺无光,白天阳气渐弱,夜晚阴气渐虚,人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使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加重。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在这几天内要注意及时添衣,不要让风寒邪气侵入身体。再一个还要注意的是:保持情绪稳定。
当我们知道月相的变化对我们的身体的作用时,最要紧的是补气养血、固本扶正。可在中午11~13时(朔日正午)服用补气生血的黄芪当归鸡汤。午时是手少阴心经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服药能使药液迅速抵达病所,发挥药力,起到补气养血的作用。此外,坚持晚上21~22时就寝,睡前拍打后背,这样做有助于夜间体内血液循环。这种做法是:先拍正中,再拍两侧,从上至下拍50~100次,能振奋心阳。
弦日是指阴历每月初六、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出现的月相。月初三天为上弦日,月末三天为下弦日,均处于月周期涨落潮的中间段。上弦日白天阳气渐长,夜晚阴气渐生;下弦日白天阳气渐衰,夜晚阴气减弱。如果患有支气管炎、肺炎、传染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感染性疾病,这段时间要注意,要防止病情加重。上弦日的下半夜和清晨,下弦日的下午和傍晚尤其要注意,这段时间是犯病的危险期。
呼吸系统不佳的中老年人,在弦日可服用玉屏风制剂来扶正气祛邪气,防治疾病。同时加强营养,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及时防寒保暖,重视背部保暖,不与呼吸道病人接触,以防传染疾病。
阴历每月十四、十五、十六出现的月相叫望,这段时间明月高悬,人体内的血液压力就会变低,血管内外的压力差特别大,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的意外,有这方面疾病的人要引起注意。
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发现,满月前后,医生接诊量多于往常,预约量也高出3.6%。研究者称,这种由月相变化引发的现象似乎与焦虑和沮丧无关。
对相关病例进行22年跟踪调查后,斯洛伐克预防与医疗诊治中心研究人员发现,新月和满月期是痛风和哮喘的高发期。
对美国佛罗里达州800名尿潴留住院患者历时3年的研究发现,尿潴留症状在新月期比月相周期的其他阶段更为明显。
根据对纽约市14万新生儿的统计,在从新月到新月,为期29.53天的月相变化的周期中,女性受孕率在最后1/4的日子会达到顶峰。研究者表示,满月后出现的受孕高峰说明,月光减弱可能对排卵产生了影响。
此外,多项独立研究也证实,心脏病、腹泻、自然流产和甲状腺疾病等也受到月相影响。
可见,要想气血顺畅、除病祛邪,我们还要跟随月节律进行身体保养。现代许多研究表明,女性月经的经潮日期也表现出与月相变化密切相关:气血从开始旺盛到充盈时期,月相从始生到廓满的时限内,是多数女性月经来潮的时间,特别是月满前后为行经高峰中心。因此说明了人体气血变化与月相变化有密切关系。
由于人体气血在月相周期内具有盛衷变化,人体的抗病能力,对致病因子的反应,对治疗的反应,皆可能因气血的月相周期变动而产生节律性的变动。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一节律的因素,根据气血盛衰变化采取不同治法,将有利于提高疗效。
小贴士 黄芪当归鸡汤与玉屏风制剂的做法
1.黄芪当归鸡汤
将鸡腿(1只)切小块,焯去血水,与当归5克、黄芪15克、清水1000毫升放入锅内,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至鸡腿熟烂,加盐、酒调味后食用,连服3天。
疗效:补气养血,可用于气血不足所引起的面色萎黄、头昏目眩、疮疡、关节疼痛等病症的铺助食疗。
2.玉屏风制剂
取黄芪360克、白术(炒白术)120克、防风120克粉碎加工制成药丸,或到当地药店购买成药。
疗效: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苍白、易感风邪的患者。
有情有爱,让老年人保持蓬勃朝气
五十婆婆七十翁,老来情比少时浓。
摩肩并坐犹嫌远,常在欢腾拥抱中。
这是一首著名的《老伴之歌》,情真意切地反映了老夫妻之间融为一体、不可分离的那种情缘。
山东省长寿之乡单县,现有百岁老人140名,其中有两个百岁老人是夫妇:程效何、程牛氏。他们结婚80余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有情有爱的寿星伴侣。两位世纪老人现与大儿子住在一个小院落,早饭、午饭后,程效何就放下双拐,骑上三轮车溜达;老伴程牛氏则到不远的的邻居家聊天。
两位老人一生生育了三子三女,有一子一女夭折,在半个多世纪的婚姻生活中,真可谓同甘共苦,情深意笃。程牛氏说:“俺老头兄弟姊妹7个,他是老大。我到这家时,还没有五弟。一年后,有了老五,我大闺女还比他大十几天呢。公公去世那年,婆婆又生了一对孪生姐妹。弟弟、妹妹和我的孩子都是我一起抚养大的。弟弟、妹妹们成家立业都是靠我和老头操持。人常说,长兄为父,老嫂比母。在连饭都吃不上的日子里,我们一手带大十几人,真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
有一天,居住不远的大女儿来探望二老。老母亲想去闺女家看看,却又牵挂老伴。长子程文忠说:“父母都耳背了,父亲听力更差,言语不清,但却不妨碍两人之间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知道对方的意思。”次子程文标说:“父亲出家门,母亲准会交代我和大哥,快去看看你爹,别摔着了。见到父亲,他又会交代我和大哥,回家看看你娘,别摔着了!”老俩口都在想着对方。
两位老人年轻时吃了很多苦,熬了一辈子,现在有一百多个子孙,心里感到很满足。两人都不吸烟,不喝酒,没有不良嗜好。过去揭不开锅,吃不上好的,现在富裕了,还是喜欢粗茶淡饭,这也许是他们的长寿秘诀。
如今两位老人五世同堂,全家有百余人。说起子孙,老头儿心里知道,嘴里却不如老太太却能数得清。她说:“如今,我大闺女都有了曾外孙了。俺的玄孙叫程愿,刚两岁,我比他大100岁还多呢!”说话间,老太太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一对老夫妻,80年的风风雨雨,80年的欢乐忧愁,80年同床恩爱,都是两人一起承担、一起分享共尝。他们心心相印,相互照顾,相依为命,让他们人生的黄昏时光充满阳光。
是啊,相对于年轻人而言,老年人对安逸的生活要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当他们奔波了几十年后,体力、心力都大不如前了,此时他们的感情会比年轻人更细腻、更挑剔,他们也需要更多的关爱。
对老人的关爱,除了子女的孝顺外,我们对老年人的情爱交流也不能忽视。人步入老年后,激情是少了,体力肯定有所下降,但不能说明他们在爱情方面的要求也没有了。老年人有他们自己表达感情的方式,聊天或许就是其中的一种。而有些老夫老妻则喜欢手牵手坐着晒太阳,这是一种相爱的表示。
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事情往往与想的不一样。老年人身体的各个系统开始老化,抵御疾病的能力衰退,因此除了要注意养生保健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调节。只要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时时充满朝气,就一定会延缓衰老。为此,老年朋友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珍惜亲情
人到老年应珍惜对子孙的感情。和子女处理好关系,对你的身体健康是大有好处的。要经常与子女沟通感情,这不仅是天伦之乐,也是你的身体最好的保健品。
要巩固爱情
越是年老越要珍惜、巩固爱情。对于老年人来说,老伴儿的地位在他的心中是独一无二的。夫妻俩生活在一起过了大半辈子,解彼此的性情和起居方式,只有对方最懂,最了解。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恩爱夫妻多长寿”,说的就是这番道理。
要增进友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说过的话,许多老年人对这句话很有体会。人到老年容易产生孤独感,应该多交朋友,并常与老友聚会,经常参加老年朋友之间的活动,使老年生活兴趣盎然。
要注意世情
进入老年,也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恰当的修饰能给老人带来活力,这不仅有利于社交,还使老年人显得更加年轻。
小贴士 百善孝为先
孝心是对双亲长辈孝敬的心意,是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是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的为人就可想而知了。
顺天调养,收获长寿的真心回报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是中国自古就有的说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这种说法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春天,万物复苏,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万物开始萌发新芽。在这个季节里,人的心情应该是愉快的,积极向上的。但对于很多女性来说,“伤春”却是她们的一大特色。
为什么这时的女人容易伤春呢?春天时,女性的情绪变化不定,十分低落,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看到柳树刚刚抽出的新枝,地上升腾的雾气,心中就升起淡淡的惆怅,也想不出一个来由。这种心情有一直持续到夏日来临,才有所改观。说这伤春的事来,古人对此还有这样一种解释:万物复苏春来至,而春光短暂,女子希望在这短暂的青春时光嫁个如意的夫君,一年一年的春天,而女子又不能如愿,未免有点伤感,所以一到春天就特别抑郁,心中就感到非常忧伤。古人的解释是烂漫,那么春天女性为什么容易感伤呢?
《黄帝内经》说得非常明白,女子属阴,而春天是阳气生发、万物生长发育的季节,这个季节很容易对女子的生育本能产生诱发,其反应主要在肝肾部。如果这种欲望无法兑现,就会引起生理病变,继而诱发悲伤抑郁情绪,这也就是阳盖过阴了。这就好你住在一个小平房,而你的周围全是高楼大厦,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你的心情肯定是伤感的。
那么男子悲秋是为什么呢?按中医观点来看,男子属阳,比较容易跟秋冬的阴气发生感应。秋天的时候,万物挂果,男人到这个时候还一事无成,就会悲从心来,感到非常焦躁。所以,古代一般每到秋天的时候征兵,到边关打仗,目的是给男子们创造机会,去建功立业;或者给男子订一门婚事,将他心中不满平息。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在这两个季节里容易生病,怎么治疗呢?古人是聪明的,它不是靠药物来治疗,而是采取生活疗法:在秋天的时候让男子订婚,这样他的人生大业有了新突破,于是心中的不平之“气”得到抚慰,这样他就可以安心地劳作了。秋天订婚,喜气就冲淡了男子的悲伤,冬天喜事一办,第二年春天女子就怀孕了,将要做母亲的喜悦也会将伤春之情驱走。
伤春悲秋是季节性心理活动。随着季节的更替,人们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是非常正常的,但如果这种心理变化过度强烈,就会伤及五脏六腑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看到花落水流、树木凋零都会伤心流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为了防止这种季节性的心理变化升级,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它。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一颗顺天调养的心。美好的世界来自于人心的造作,一心向善,向好的方向想事情,事情也就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
几年前,一家慈善医院接来一位老大爷,快80岁了。他是被一位年轻人骑车撞倒送到这里急诊,老太太听到讯息后赶来,看到医生护士都把老大爷处理得很好,只是皮肉之伤,就赶快问是谁撞到的?那一位年轻人看到老太太在问,就赶快跪下说:“是我,不小心!”老太太赶快牵他起来:“小伙子,不要怕,这都是有缘,我们要感恩,老的没死,这不要紧,不用怕!”
老太太和他的丈夫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这时老大爷的患处已经包扎好,就问身边的护士有没有红包袋?护士以为是要讨红包,没想到老太太拿着红包袋过来,老大爷让老太太放了2000元进去,直说要给肇事的年轻人压压惊,要年轻人不要怕。
当然年轻人不敢收,可是老太太硬要他收,她说:“我们老人家度过了一个(恶)运,你就不用怕!人常说,大难之后必有好运,我盼着老爷子长命百岁呢。”
只因心念不同,便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不久,老大爷的伤势好了,也没留下一点后遗症。每天早晚去锻炼,他给自己树立了生活的目标,争取活到100岁。
出了这事,如果老俩口心里发毛,与肇事的小伙子大吵大闹,老大爷病情的恢复,肯定要受到影响。
虽然老人家撞到皮肉,有伤住院,可是老俩口是那么善解人意,包容大度,再大的事情也会转危为安。
假如我们心里有了病,切莫钻牛角尖,那样愈钻愈深,愈深愈不见天日,看不到光明,愈黑暗就愈乱了,我们人人应该要用平静的心来对待自己的病,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收获长寿的回报。
上述这个故事,给我们一种启示,启发患者要转移注意力来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不过,我们最好是心宽一些,要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对五脏六腑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调神养生”,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心神的怡养、情志的调摄等方法,达到形神统一,延年益寿。
练气养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对生命的存亡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要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摄精神,可有效地增强肌体的抗病能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再就是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复杂问题及任何重大变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凡事都能冷静思考,从容以对。
从容少虑
思虑过多会使肌体气血失调,耗伤心神而损寿命。省思少虑、从容温和、排除杂念,才能做到安静调和、心胸豁达。这样有利于养生,促进健康长寿。
畅达情志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但七情也要适度,过度了对肌体健康危害极大。舒畅情志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自行选择。如寄情琴棋书画、花木鸟鱼、古物收藏等。这样,精神有所寄托,可去烦恼,陶性情,促进养生长寿。
清心寡欲
清心寡欲是指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我国历代养生学家非常重视清心寡欲,认为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
小贴士 佛家养生经典语录
之一:知足常乐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之二:心神昏惑
夫人所以不得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者多,其事略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脂肥浓。万事云云,皆三者之枝叶耳。
寿者养“阳”,日出日落与太阳相伴
张明今年才四十六,腿脚不好使已经好几年了,总是感到麻木。一个中医对他说,“这是老寒腿”。吃了很多药,也不怎么见效。
不过,张明隔三差五到公园锻炼,以此让腿脚灵活些。一到公园,总是看到一个老人在椅子上晒太阳。出于好奇,有一天,他终于走近老人,跟他聊起来。原来,老人也患有腿病,坚持晒太阳,正是以此驱病。张明从没听说过晒太阳还能治病,就问:“晒太阳还能治病?”老人说:“寒从脚下起,常容易手脚冰冷的人,多是阳虚体质,这种情况不妨多晒晒脚,以驱走体内的寒气。”张明半信半疑,说:“这倒是个省钱办法,要是能去了病,我真想试一试。”老人说:“有老寒腿的患者,在夏天可以把腿在阳光下晒一晒,能很好地驱除腿部寒气,还能加速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晒腿的时候要选择天气好的时候,将双腿裸露在阳光下,每次至少晒半个小时。晒时,可配合按摩小腿部位的足三里穴(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四横指部位),这对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好处。”
自此后,张明每天坚晒太阳,他老寒腿病真的有所减轻。
万物生长靠太阳,世间万物都离不开它,失去了它所有的生物就失去了生命力。人也如此。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曾说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与人体的关系,就像天空和太阳的关系一样,一旦人损耗了自身的阳气,就会不知不觉地减少寿命。所以就像天地运行离不开太阳的照耀一样,人也离不开阳气的温煦。因此,阳气具有像太阳一样的趋上性质,同时为人体提供护卫的功能。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认为阳气是人体阴阳矛盾中的主导方面,原因是万物之生,都是因为太阳;万物之死,是因为有太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基于阳气为主导的思想,张氏又指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从而提出阳气的盛衰,关系着人之寿夭的论点。现代生理学认为,机体无时无刻地进行着同化、异化的新陈代谢活动,其一切过程的关键都在于“动”和“化”。简单地说也与阳气为主导的认识相似。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生和死的区别在于阳气为主导的运动形式向其他运动形式转化。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时时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为什么有的人易生病,而有的人却一生少病呢?区别就在于他们体内的阳气是否充足。易生病的人体内阳气总是不足,病邪很容易侵入人体,而体内阳气充足的人则能够抵挡外邪的入侵。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人,以致让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天长日久了,就会积成大病。
人患病的原因除“六淫邪气”外,与七情也有很大关系。传统中医认为: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一旦情绪波动过大,就会伤及我们的五脏,这样就会产生病变。而阳气的不足,会让人的情绪起伏更大。阳气充足的人通常比较乐观、通达。反之,阳气不足的人则容易悲观、绝望。所以,养好阳气,人的精神状态也会慢慢地好起来,整个人充满活力,身上的疾病自然消隐遁去。
那么,如何养阳气呢?
天地之间,太阳是最大的阳气。大家都知道,太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我们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变化。为什么长期待在写字楼里的人总是感觉没有活力,就是因为他们一天少见太阳,或者是不见太阳的缘故。如果每天抽时间晒晒太阳,就会觉得整个人都有了精神,这是太阳赐给我们的动力。
人只有跟着太阳走,才能找到内在的力量,这话是没错的。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跟着太阳走的人非常少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跟着太阳走的,但是现代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每天要起很早去上班,晚上太阳早下山了,还得加班加点地干,一天两头不见太阳。中间的时间在写字楼里捂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想来这句古诗,大家一定很熟悉。它说的是古人夏天在太阳底下干活的情景,虽然汗流浃背很辛苦,但是身体阳气充足,没有这样那样的怪病找上门来。但是现代人却不一样了,和古人相比,简直是云壤之别。我们是坐在空调屋里啃西瓜,偶尔出门也要涂防晒霜、撑遮阳伞,唯恐被阳光光顾到自己。在这种情况之下,身体里的阳气想生发起来也难。
再说,常处于黑暗中的人看事情容易倾向于负面消极,处于光明中的人看事情正面积极,不见阳光,对我们的养神也不利。
是啊,太阳是最好的养阳药,我们却不能将之利用,这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和遗憾吗?这简直是一种奢侈的浪费。
那么,关于晒太阳养生的事儿,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部位呢?
“头为诸阳之首”,传统医学是这么认为的。这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汇于头部。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晒太阳时首先要想到它。晒头顶随时可以进行,平时天气好时,到室外散步,让阳光洒满头顶,可以通畅百脉、调补阳气。
人体背为阳,腹为阴。很多经脉和穴位都在后背,晒这里能起到调理脏腑气血的作用。晒的时候注意让阳光直射背部,时间长短自己掌握,以舒适为宜。此外,人的后腰部位有两大穴位,分别是命门和肾俞。如果方便,可将衣服撩起来,让阳光晒一下这两个穴位,可以补充肾气。或者在晒太阳的时候,可配合将双手搓热后摩擦该部位。
“背为阳,心肺主之。”这句话是清朝医家的论断。晒后背还能疏通背部经络,对心肺大有裨益。户外光亮的强度是户内的10倍以上。美国、新加坡等国的多项研究发现,户外活动时间越长,儿童就越不容易近视。光照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才能对近视有预防作用。每一位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达到10~14小时才有预防效果,而每周只有3~6小时户外活动,想取得效果可就难了。
晒太阳是一种最好的养阳方式。为了养好阳气,建议大家经常抽出时间晒晒太阳,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要多晒太阳。阳光不仅养形,而且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用西医的说法就是:多晒太阳,可以促进钙质的吸收。所以,多晒太阳,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是养骨。而且,晒太阳有助于修炼人的宽广心胸。
小贴士 晒太阳能够增加受孕概率
通过对657名正在怀孕的女性调查发现,她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在日照时间较长的月份中受孕的。
春季和夏季,只要在无遮挡的阳光下漫步15分钟即可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在略微昏暗的秋季和冬季,你需要每天摄入400~6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
静坐:千金难买的养生长寿法
说起静坐,很多人会想到庙里的和尚,山上的道士,认为这是“出家人”的事,与我们这些俗人不沾边。如果要是有这种想法,那你可就错了。
其实,静坐可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
《庄子·大宗师》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说:“我进步了。”孔子便问:“有什么进步呢?”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就说:“不错,但不够,你还得修炼啊。”过了几天,颜回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礼乐了。”孔子笑道;“不错,但还不够,你的修炼还没有到家。”又过了几天,颜回又拜见孔子说:“我已经坐忘了。”孔子连忙上前问:“什么叫坐忘?”颜回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孔子便说:“让我也跟你学吧。”
孔子以好学知名,他后来到底有没有以颜回为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孔子长年颠沛流离,周游列国,而仍能享古稀之寿,想必从颜回的话中获益不少吧?
颜回的坐忘,就是静坐的表现。一代文人郭沫若在《静坐的功夫》一文中写道:“静坐这功夫,在宋、明诸儒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颜回。”
不管怎么说,我国古人毕竟是酷爱静坐的;而且,修习静坐养生法的人很多,均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疾病缠身,他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坚持静坐养生,以致“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以此祛病延年。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记述他修习静坐法的体会说:“其法至简易,唯在长久不废,即有深功,且实行二十日,精神自已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修习静坐养生法,并有很大收获,直至晚年仍精力过人。他在《看镜》诗中说:“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年近九十时,他高兴地在《戏遣老怀》诗中写道:“己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静坐养生的健身效果从中可见一斑。
不仅是古人,就是很多近代、现代的名人,也对静坐养生情有独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毛泽东曾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很重视养生,认为“惩忿窒欲”是养生的大法。“惩忿”,就是遇事不要烦恼、发怒,要心平气和。“窒欲”,就是克服不良嗜好和私欲,这样自然脏腑气血调和,生机勃勃。他还用“静坐”的方式养心。即使在战事危急,事务繁忙,每天仍坚持不懈。在他的日记中常常见到“静坐片刻”。他的家书中常有告诫子弟“静坐”养生的句子。
曾国藩修身十二款讲到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曾氏体质本弱,入京做官之后,时常头痛、乏力、目蒙。却能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应得益于其养生之道。
如果说曾国藩是近代静坐修身的代表,那么郭沫若便是得益于静坐养生的现代人了。他不仅考证了静坐这功夫的源头,而且从身体力行中得到静坐的好处。
1914年初,郭沫若东渡日本,6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一年后预科毕业,这时身体状况不妙,出现了严重精神衰弱。心悸胸痛、失眠、走路没有力气。郭老自己讲,读书时第二页还没看完,第一页就忘了,甚至第二行还没读完,就忘却了第一行,头脑整天昏昏沉沉,非常苦恼、非常悲观。1915年9月中旬,郭沫若在东京旧书店偶然买了一部《王文成公全集》。王文成即王阳明。读王阳明以“静坐”养病的方法后,茅开顿塞,开始试学,早晚各静坐半小时,每日读《王文成公全集》10页,渐渐养成习惯。半月之后,能睡觉了,心也不烦了。后来他这样说道:“静坐于修养上真是有效,我很赞成朋友们静坐。我们以静坐为手段,不以静坐为目的,是与进取主义不相违背的。”
静坐不仅治好了郭老的病,而且还赐给他一个健康的体魄从事革命,从事写作,直到他以86岁高寿去世。
“一阳萌生从此日,老人坚坐午达夕,浑浑上溯河流黄,赫赫内视神珠赤。……”这是陆游在冬至夜间练功后做的诗。在这阴阳交替的时候,我们应该像古人提倡的那样安身净体,保持身心平静,同时顺应阴阳之气的自然升发,不做任何干扰。
那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静坐!
不仅在中国,在美国,很多病人的焦虑情绪,是通过医院的静坐来缓解的,并用它来协助病人克服身体疼痛及心理压力。有的保险公司也开始肯定打坐的医疗功效,同意支付病人参加打坐训练的费用。打坐被称为“心灵疗法”,可以有效降低血管壁的张力,这是被一些研究机构肯定的。
现代人都处在压力之中,每个人每天都要抽出10分钟时间静坐,这样便可以沉淀思绪、休养身体、积蓄能量。“语多伤气,视多伤血。”这是中医的观点,中国的道家在这一点上表现的尤其充分,一个正在进行修行的老道士,总是闭眼一直在那儿打坐,不做旁鹜。其实,这就是保养气血的诀窍。每天静坐10分钟,不视、不听、不语就能减少消耗、保养元气。
静坐时要注意以下要点:
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却很有效的打坐方法——“七支坐法”。这种方法来源于佛家僧人的修行。“七支坐法”就是指打坐时,肢体上要注意的要点,共有七个:
1.坐姿:双足打成莲花座。这个姿势难度比较大,您如果做不到,两腿可以自然交叉,盘坐在一起,总之以舒适为度即可。
2.肩膀: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以平整适度为宜,不可以沉肩驼背。
3.脊椎:脊梁直立。直而不僵,松而不懈,是其要领。
4.下巴:前颚内收,但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就行,这样能抑制大脑思考。
5.舌尖:舌头轻微舔抵上腭,就像婴儿的酣睡状态。
6.眼睛:双目微张,或者微闭,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两三米处。
7.手势:两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触,这叫定印。
以上七点便是静坐时的身体要领。要注意的是,在心意上,您要做到制心一处,也就是说专注于一个点。有的人会说,什么都不想那多难啊。那您可以先练习只想一件事,这件事是与美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大海、草地、花丛。您要用五官充分地去感受,找身临其境的感觉。你也可以专注地呼吸,去聆听均匀呼吸时产生的韵律,或者凝视一点烛光。当你持续地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进入了静坐。
小贴士 静坐10分钟
每天练习静坐10分钟,当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会发现自己比以往更稳重、更轻松、更自信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会出自你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