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前时代玉器主要分布地域与特征
史前文化即原始文化,指的是石器时代的文化。目前人类历史的99.75%的时间被它占据。石器时代的文化可以简单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期文化,前者以打制石器作为主要工具,后者则以磨光石器作为主要工具。也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个“玉器时代”。目前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先民在石头、陶土和牙、角、骨器上制作的雕塑或刻画的图案,其中创造了许多由点、线组成的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图案。丰富的图案涉及人物和动植物,这反映出原始人类已经开始在进行美的追求,并有意识地通过符号、记号、图案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创造了。
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在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了许多磨制石器;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许多的磨光石器和彩陶,充分展现出了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审美追求和他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世界。
世界上发现、开采、制作玉器最早的国家是中国,已有一万年的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我国先后发掘了大量石器时代的遗址,大量出土的精美玉器分布在广泛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这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史前玉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考古发掘,中国的先民最早使用玉石材料的时间不会晚于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玉、石并存阶段。当时的先民并没有将玉与普通石料区别对待,而是与其他石料一样,制成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工具、武器等用品。在先民眼里,玉器与石器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玉器除材料不同外,功能和形制与普通石器相比,并无实际区别。在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各时期的遗物中可以得知,当时用以制造石器的石材多达几十种,包括玛瑙、水晶、蛇纹石等美石,今天都可归为广义的玉石。我们的祖先在经历了数十万年的玉石并存、玉石不分的漫长时期之后,对两者的认识逐渐有所区别,意识到了“玉,石之美者”。从它表面的美逐步认识到它内在质的美,进而将两者在使用功能上加以区别。发展到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装饰精美的玉器出现了,并迎来了中国玉器工艺发展史上第一次高潮。
一块美玉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世人的召唤。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原始人类将美丽、温润的玉石视作神奇的灵物,“玉之美,美其质”,玉是大自然的精华。崇玉的文化和观念在各地域间不断融合与交流,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玉器凝结着史前人类的智慧,朴拙而神秘,重在神韵,不求形似。
我国的远古版图遍布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玉器遗存,集中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域,多达7000多处,出土各类玉器20余万件,创造了我国玉器时代的总体框架,反映出我国玉器时代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与青铜、瓷器文化相比较,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更加悠久和厚重。
1. 东北辽河流域的玉器
东北辽河流域地处华北平原与东北地区之间,古玉器遗址较为集中,数量多,文化层次较高,其中“玉”开始从石中分化,“玉器”开始从石器中分出,在我国史前玉器中处于较重要的位置。该流域包括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的10多个市县。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大,属新石器时代文化发达较早的地区,以新乐文化、红山文化为代表。那些穿越时空的玉器,犹如遗落在人间的钥匙,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宝藏。
新乐文化玉器遗址地处沈阳北郊,距今7000~6500年。先后发掘出土数百件玉器制品,对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史前玉文化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类似的还有新开流、昂昂溪、小珠山等玉器遗址。新乐文化玉器遗址具代表性的玉器为青玉双刃斧式雕刻器和碧玉双刃凿式雕刻器、墨玉斧式雕刻器和墨玉圆凿式雕刻器等,带有突出的实用工具特征,是从低端石器向高端玉器过渡的产物,也反映出了玉工具向玉工艺的过渡。
红山文化玉器遗址因在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发掘而得名,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和河北的交界地带,距今6000~5000年。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重要代表,所发掘出的玉器精美,工艺独特,技艺精湛,呈现了辽河流域玉器文化遗存的最高成就,是以玉器遗存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玉器的史前文化。红山文化的主要内容是随葬玉遗存。神似是玉器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北方玉器的典型代表,最具特色的是鸟兽形葬玉的出现。在近万平方公里地域内,出土的兽形玉器极为相似,是按照比较严格的规矩制作的,遵循统一的形态。根据发现的墓葬及随葬品,可以发现红山文化具有“惟玉为葬”特征。出土的玉器可分为三类:一是礼器类,如双龙首玉磺、玉璧、双联玉璧、三联玉璧、神鸟玉璧、兽形玉等;二是佩饰类,如虎形玉佩、勾云形玉佩、鱼形玉佩、兽面纹玉饰、玉珠坠、马蹄形玉箍、棒形玉、玉环等;三是动物类,如玉龙、玉蝉、玉龟、玉猪、玉鸟等。玉器是红山文化的精髓,同《周礼》中记载的六种玉礼器相比较,可以发现,红山文化的玉器为夏商周三代文明中礼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东北辽河流域的古玉器遗址中,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距今8200~7000年)中出土的形似鱼钩的骨梗玉刃镖,经鉴定为一种宗教礼器,是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一件具有宗教意义的玉器。
2. 黄河流域的玉器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最先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其中黄河流域文化现象就是众多文化现象中的杰出代表。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是我国最早发现玉器遗存的地区之一。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圆珠、绿松石等饰物,距今8000~7500年。该遗址是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最早的玉器文物证据。
仰韶文化玉器遗址因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7000~5500年。是汉民族“通向远古文明的窗口”,华夏文明的第一缕霞光从这里开始,照亮和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先后发掘文化遗址1000多处,范围以河南、山西、陕西为中心,东抵河南东部黄河中游地区,南到湖北部分地区,西接甘肃、青海,北至内蒙古,遍及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大平原。仰韶文化之光照耀并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思维与表达。见证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变。其出土玉器造型完整,打磨光滑,器身平薄,如玉璜、玉坠等,多以小型装饰品为主,代表了该流域玉器早期的特征。在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用和田玉制作的玉斧,玉斧的发现表明,新疆昆仑山的和田玉已由“玉石之路”进入中原。
大汶口文化玉器遗址地处黄河下游地区,距今6500~4500年,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县大汶口而得名。该文化源远流长,约在公元前4500年开始至公元前2500年,后过渡为龙山文化,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北部,影响范围达河南的中西部,东到黄海之滨。先后发现遗址200多处,发掘墓葬2000多座。早期大汶口文化与仰韶文化相似,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文明程度提高,其晚期玉器制作水平提高,生产规模扩大,用玉殉葬成为一种习俗,随葬玉器数量增多,出土了一大批礼器类、佩饰类、动物类、工具类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山东曲阜西夏侯、胶县三里河、野店,江苏新沂花厅、邪县、大墩子等墓葬都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玉器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龙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龙山文化玉器遗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历城县(现属章丘区)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距今45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山东为主。主要玉器遗址有日照两城镇、泗水尹家城、诸城呈子、东海峪、仕平尚庄、武莲县丹土村、陕西神木石峁等,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目前,龙山文化玉器在国内很少,大量流失海外。出土的玉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艺术水平较高,有礼器类、军事类、佩饰类组合等。龙山文化玉器在意识形态、礼仪特征方面有较大进步,原始宗教性质和礼仪玉器的特点十分明显。龙山文化与南方的良渚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华的主流文化。
齐家文化玉器遗址因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距今4000年前至青铜器时代早期。齐家文化上承马家窑文化,先后发现遗址300多处,清理墓葬500多座,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甘肃、青海境内及黄河主要支流,如泾河、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属该文化玉器的遗址还有武威皇娘娘台、甘肃永靖秦魏家、大何庄等遗址。出土的玉器磅礴大气、雄浑拙朴、技艺精良、选料考究。随葬玉器较多,形式多样,非常普遍,说明玉器在齐家文化先民的心目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出土玉器主要有礼器类、工具类、佩饰类等。处于西北地域的齐家文化玉器占据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地域范围也延伸到了青海的昆仑山,其所用玉料中有少量的和田玉,还有的疑似为青海玉。
3. 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玉器
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玉器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四川巫山大溪文化、浙江余杭良渚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玉器为代表。从时间上稍晚于黄河流域,其玉器遗存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品种丰富、内涵与艺术境界非常高,为世人所瞩目。
河姆渡文化玉器遗址因其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而得名,距今7000~5500年,是以玉器遗存为内容的长江下游地域玉器的史前文化,相当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时期。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遗址分布面积达四万平方公里。出土玉器近千件,表现为石、玉并存和混用,加工简单、粗糙,造型不太规整,主要为玉玦、玉环等装饰类玉器。同一造型的饰品有石质的,多是玉质的,说明玉器已开始从石器中分离,作为一种全新的装饰品被远古先民使用。这撼动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摇篮的一元论观点,也证实了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同样有着悠久辉煌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玉文化,逐渐明确了古代文化多元论的观点。
大溪文化玉器遗址因其于1959年在四川巫山瞿塘峡南岸被发现而得名,距今6400~4700年。该文化延续约1700年,先后进行过多次发掘,清理墓葬130多座。遗址分布范围很广,东临汉水,南抵湘北,西达川东,北至荆州。该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还没有上升到礼玉器的范畴,出土玉器多为装饰类小型饰物,由此可见,当时人身装饰风气比较盛行。
良渚文化遗址于1936年被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5300~4500年。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非常重要的考古文化,是由崧泽文化演化而来。地域范围以环太湖流域为中心,东至舟山群岛,南达钱塘江,西临太湖西岸,北过长江抵苏北。由良渚、安溪、长命、北湖4个乡镇的史前遗址组成了良渚文化遗址群。良渚文化玉器代表了中国史前玉器的顶尖水平,成为中国南方玉器的典范。环太湖流域已发现该文化遗址100多处,清理墓葬数百座,发现了许多的雕琢精美、技艺精湛的玉器,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其它文化中非常罕见。1987年在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癸坛出土的穿缀件、组装件、镶嵌件等新型玉件将无数细小的无孔玉件黏合装饰在器物上组成镶嵌件,开创了我国镶嵌工艺的先河。随葬玉器数量占出土文物的绝大多数,有礼器神器类、工具实用器物类、佩饰类等,大量采用和田玉琢制。
石家河文化玉器遗址于1951年在湖北天门石家河发现瓮棺葬而得名,距今4500~41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主要分布在天门县境内,先后发掘清理墓葬100多座,出土的玉器有礼器神器类、动物类、工具类、装饰类等,表现了以玉为主、以玉殓葬的特点。全部的随葬物均为玉器。瓮棺葬是以陶制瓮、钵、缸、罐为葬具,将两者相扣构成瓮棺,用于安葬死者或放置随葬物品。有的瓮棺中虽然没有放入完整玉器,但也会放一些玉的碎片、碎块,体现人们对玉器的喜爱。另一特征是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器比较小,最长的装饰类玉器也不过6厘米,一般在1~5厘米,但孔、槽俱有,可穿绳,可插嵌。玉器造型优美,制作技艺精湛,可见玉文化在石家河地区已深入人心,先民通过佩戴玉器来表达对玉和神灵的崇拜。
4. 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玉器
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的玉器,以广东曲江石峡文化、台湾卑南文化为代表。
石峡文化玉器遗址地处广东北部曲江西南狮子山狮头和狮尾之间的峡地,距今5500~4700年。于1972年被发现而命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掘,先后清理墓葬40余座,该流域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石峡文化中有二次迁葬的习俗,最初的随葬玉器和二次迁葬的玉器会在一座古墓中同时存在。古墓中随葬的玉器数量也因此增多,这一特征在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中是十分罕见的。石峡文化属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该遗址中出土的大玉琮和崧泽文化中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出土的大玉琮在神韵上非常相似。在造型、纹饰、玉料上几乎完全一样。两地相距遥远,近两千公里,一定存在着相互交流和密切的联系。以此为据,说明在远古时期,先民们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交流和往来在各部落、各区域间不仅存在,甚至比较多。从出土的礼玉类、装饰类及各种动物类玉器可以看出。先民们在交流和交往中展现出的睿智、能力、审美和情感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卑南文化玉器遗址因发现于中国台湾省台东市卑南山区而得名,距今约4000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遗址,先后清理墓葬500余座。该文化遗址的显著特征表现在遗址安葬方式是以石板为棺,死者埋于住屋室内地下,这种安葬方式十分罕见;另外遗址中出土了造型比较特别的玉环,有长方形、内圆外方四突形、椭圆四突形、人兽形、多环人兽形、几字形等,独特、古朴、抽象的造型是对玉、对神灵的一种崇拜和信仰。台湾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古玉产出地,随着考古的深入开展,已发现的玉器遗址有艺山岩、圆山、平材、加路兰、丸山、垦丁等地,对于探究我国玉器和史前文化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玉器大致可分为工具类、兵器类和装饰类等。使用的玉材主要为台湾所产的花莲玉和蛇纹石玉。
我国史前玉器的繁荣凝结着史前人类的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不仅仅体现在原始先人们琢磨技艺水平的高低,而且在于逐步形成的对玉崇拜的意识和氏族玉文化观念的兴起,这为之后玉器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尽管各大流域的发展不平衡,但新石器时代依然向世人展现出在世界远古史上独一无二、璀璨夺目的中华玉文化的风貌。史前玉器原始的内涵精髓渗入人类思想文化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不断地融合升华,最终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玉文化的辉煌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