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鉴定与收藏宝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先秦时期玉器的纹饰特点

玉石光滑、温润,也许人类仅仅是在偶然的生活过程中发现了玉石之美,在发现伊始就寄托着人类对事物的探索。原始的玉器纹饰就产生于对玉石之美的探索,之后又不断赋予了更多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态度,玉器纹饰的美便在不断地延续和发展。玉器纹饰呈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理念追求和文化认知。它既展示了玉器鉴别断代的一般标准,同时还成为带有特殊象征意义的一种符号,具有抽象化的特殊意味。可以从几何纹、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等四大类纹饰系统,对先秦玉器纹饰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分析概括先秦玉器纹饰的一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探寻玉器纹饰发展中的艺术逻辑与人文背景。

先秦玉器的使用呈现出了极大的规模,不同造型、纹饰、装饰用玉的出现,充分地表明其发展之迅速,制玉工艺之高超,特别是纹饰演变的规律和特点,雕刻技艺的精湛都令人叹为观止、赏心悦目。以先秦时期的琮、璧、环、璜、玦等典型器形为例,先秦玉器纹饰在艺术手法方面基本呈现了一个共同的演化规律,即由开始的重形轻纹、依形定纹,发展为形纹并重,直到后来的形纹分离。这个艺术手法的演化过程,说明了纹饰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由最初的实体形制逐渐向装饰性演化发展的历程。先秦玉器经历了实用玉器、巫祀玉器、礼制玉器的演变和发展,玉器的纹饰在集中体现功能实用上经历了由简洁到繁缛,由感性到理性,由注重实用性到注重装饰性的演化发展过程。

先秦玉器纹饰是我国先民思想和审美意识的重要反映,也是朝代更迭的直接见证者。玉器纹饰更多体现的是某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标识,而不仅仅只是对玉器上起到美化和装饰的作用。玉器纹饰具有抽象化的特殊语义,表达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以及信仰和寄托。商代玉器多采用浅浮雕的表现手法,线条以直线居多,流畅且具有力量感。其雕刻风格整体表现上较流畅洒脱。商代的玉器纹饰多见于阴刻,阳刻纹饰较少。商代玉器穿孔较为普遍,多数是外大里小的孔洞造型,越到里边越小,类似喇叭的造型,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马蹄眼”,这和当时的制玉技术有关。周代玉器和商代玉器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区别,周代玉器改变了之前直线雕刻的样式,曲线纹饰明显增多,这充分体现了当时制玉技术的进步。由于制玉工具和工艺技艺的改进,人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胆地雕刻自己喜欢的装饰纹饰,纹饰的形式风格由此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在这个时期,整体雕刻工艺发展提升,雕刻精美的玉器大量出土。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玉器雕刻工艺日臻完善,雕刻花纹及样式的风格更加丰富,图形的样式也更加多样起来,布局考究,工艺精致。纹饰的演变以及种类的增多,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当时的制玉水平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

1. 夏代玉器纹饰

一般将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石峁文化等发现的玉器,认为是夏时期玉器。二里头文化玉器多为儀、柄形器、牙璋、钺等,多为素面,盛行线刻纹、扉齿装饰。齐家文化玉器多为璧、琮、钺、儀、璜、牙璋等,流行素面。石峁遗址出土玉器主要有璧、琮、儀、钺、璜、牙璋等,同样流行素面,也有少量装饰扉齿的。

几何型器物,绝大多数为光素,以直方形为主(如斧、圭、刀)。

戈的造型规范,分二式:一式为尖锋,双刃,援与内相连处有细线纹,无中脊,内上一孔;二式为尖锋,锋前端略起一段中脊,内部窄短,穿一孔。

玉钺亦分二式:一式为长方形,造型应当是龙山文化玉钺的延续,其两侧边缘出脊齿,刃略做弧形;二式的造型属于创新型,它整体接近圆形,顶端较圆,两侧直,出数个脊齿,弧刃分成连续四段,每段为双面直刃,中间一大孔。其重要价值在于它为商代同类器型开了先河。

玉圭都为平首形,分二式:一式带有龙山文化玉圭的遗风,中部有两道阳纹横直线纹,二孔;二式下部有以细阴线刻画的菱形四方连续式云雷纹,二孔。

玉刀为长条梯形,分三式:一式长条梯形;二式两侧出脊齿;三式两端均刻细网格纹。

牙璋体形较大,皆做歧首式,下部两侧出繁复的对称式阑,或在阑之间有数道阴线直线纹或网格纹。

嵌绿石兽面纹钢饰牌,共见三件,造型各具特点,都是以青铜饰牌作为衬底,其上用数百块各种形状的绿松石小片铺嵌而成,眼珠为圆形,稍凸起。饰牌两边出四个环形,可以佩戴或拴附。

兽面纹形象不同:如一式,有对约形角,对钩形眉,橄榄形眼眶,直鼻梁较长;二式,额头处为门块鳞状镶嵌,弯眉,大圆眼珠,张口露四颗尖牙;三式,小圆眼珠,直鼻梁,上唇向内卷曲。以第三式的兽面纹最为典型。

夏代玉器纹饰造型主要包括直线纹、斜格纹、云雷纹和兽面纹。云雷纹见于玉圭。兽面纹有橄榄形眼眶,圆眼珠,宽鼻闭口。橄榄形眼眶,最早发现于罗家柏岭和肖家屋脊石家河文化虎形玉环与虎首形玉珠,可能是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继承而来。宽鼻翼和闭口造型,在龙山文化玉器兽面纹中可以发现出处,兽面纹造型在夏代玉器中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为商周玉器、青铜器兽面纹做了准备和铺垫。

2. 商代玉器纹饰

商代玉器主要发现于殷墟遗址贵族墓葬中,以妇好墓、花园庄商墓、郭家庄商墓为典型。周边一些地方的高等级墓葬中也有一些玉器,如滕州前掌大商墓、灵石旌介商墓、广汉三星堆祭祀坑、新赣大洋洲遗址等。以妇好墓为例,妇好墓玉器分为礼器、仪仗、工具、装饰品等,礼器包括玉琮、璧、圭、璜、环等,仪仗类有戈、矛、钺、儀等,工具有凿、玉锛等,生活用具有扳指、耳勺、玉梳,装饰用品主要是一些动物造型,如龙、凤、怪鸟、虎、象、鹿、猴、牛、马、婵、鸮、鹰等。妇好墓玉器体现了商代玉器的最大成就。玉器的装饰改变了史前以独立造型为主流的风格,流行细部装饰纹饰。独立造型主要是动物纹,细部装饰纹饰有蝉纹、花瓣纹、兽面纹、圆圈纹等,还有一些扉棱装饰,双勾阴刻阳线的鸟纹、羽纹、麟纹等。商代几何纹饰也是玉器中盛行的纹饰之一。从几何纹外形来看,商代几何纹饰非常繁杂,这是一个很大的演化和转变,这也符合商代人关于尊神事鬼的记载。变化较大的还包括线条方面,向写实化和复杂化发展。

商代的琢玉工艺包含掏膛技术、掐环技术、琢阳线或双勾阴线技术、圆雕技术、俏色技术等。

(1)掏膛技术 两件从殷墟出土的玉簋内膛较大。与玉琮从两头钻心不同,玉簋掏膛的工艺是它只能从上部镟起,逐步磨搓成深腹。需要将砣具固定,旋转簋坯,按照同心圆的规律,带动蘸水的金刚砂进行琢磨。也有可能是用小管钻多次取心后再琢磨而成。

(2)掐环技术 用一块玉材锼空掐磨成两个以上互为连缀的活动链环。

(3)琢阳线或双勾阴线技术 它是商代晚期琢纹的主要手法。这是由商代早期柄形玉器上的阳线兽面纹发展起来的,玉器上的重要细部多琢刻出阳线或双勾阴线,须经勾、彻、挤、压四道工序才能完成。

(4)圆雕技术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中有少量玉动物,其形体都比较扁平,不是圆雕。殷墟出土的玉器中则有一批立体的玉雕动物,如人物、熊、虎、龙等。

(5)俏色技术 俏色玉器的出现时间可能很早,巧妙地利用玉材不同的颜色,设计、雕琢成某种器物,称为巧作。代表作品应是小屯北帝乙、帝辛时代房子遗址内出土的玉鳖,背甲呈黑色,头颈和腹部均呈灰白色。

以琢出笔直的阴线、薄片状仪兵玉器是商代早期玉器的风格,商代晚期玉器则更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的艺术特点,如一些立体的人物、兽禽玉雕,主要突出它们的头部及目齿等器官的特征,摈弃琐碎的细部,象征性地勾画,重要细部施以圆润婉转的阳线,呈现出浓郁的装饰意味。这种象征性与装饰性高度统一的艺术手法在商代晚期玉雕中非常盛行。另外还有一种简化型玉器,如玉鱼和玉刀,这两种倾向的玉器工艺都来源于远古并有所发展,也为西周玉器的发展做了铺垫。

3. 西周玉器纹饰

西周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西周玉器器形多样,圆雕相对较少,主要出现的是片形玉器。器类有礼仪性质的玉璧、玉琮、玉圭、玉璋、柄形器,葬玉类的口琀、覆面、玉握,装饰类的玉璜、玉组佩、玉鸟、玉鱼、玉鹿等,还有玉戈、玉扳指等。玉器造型多样,有几何形、动物形和人物形等,细部装饰纹饰精细,线条流畅。常见纹饰既有写实性的凤鸟、龙纹、云纹、雷纹、谷纹、虎纹、鹿纹、重环纹、羽纹等,也有神秘的夔龙纹、蟠虺纹、饕餮纹等纹饰。制玉工艺除了传统单纯的阴刻线外,还流行双勾阴刻手法,开创了一面坡镂刻技术。商代及西周玉器,装饰纹样除简单的圆、方造型外,在玉器表面还装饰着精美或繁缛的细部几何纹,如云纹、雷纹,并以网格、弦纹作界隔,线刻等细小纹样镶边,相互搭配的各种几何纹,井然有序。首先是变得写实。史前线条象征和写意意味较浓郁,此后写实成分越来越强,尤其是西周基本以模仿现实事物为主。如刻发线纹,良渚神人兽面均为怒发冲冠,夸张了怒气,发丝呈射线状;商代刻发线纹细致繁密,或略微卷起,比较写意;西周披肩卷发,非常写实。从其演化来看,展现了一个写实化的过程。其次是复杂化。商周玉器纹饰线条比史前玉器略加烦琐,显得迂回曲折。从出土玉器中的云纹、刻发线纹、雷纹中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商代玉器纹饰的线条以折线、短线为主,线条变化不大,显得有些生硬;西周的线条则变得丰富起来,出现了曲线、弧线的装饰,如云雷纹,显得圆润流畅;商代的折线大多有折角,西周则以弧线为主。

4. 东周玉器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纹饰越来越图案化,细部装饰纹饰多样,制玉工艺盛行浅浮雕、透雕和镂空,雕刻细致繁密。大多以几何纹、动物纹为主,人物造型为辅。几何纹以圆形、弧形和折线条为主,通常以对称、循环的样式出现。最常见的几何形纹有谷纹、涡纹、云纹、雷纹等。谷纹是凸出玉器表面的圆点,装饰整个器身,密密麻麻,是以剔地浅浮雕的方式雕刻,通常见于玉璧上。涡纹是以阴刻手法雕刻出来的纹饰,最早的涡纹出现于西周时期,形态像蝌蚪纹,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玉器涡纹产生了一些变化,形状有些像弯钩,和之前的相比较尾部变长了一些;到了战国时期,玉器涡纹逐步发展演变为千篇一律的旋涡纹。云纹,形如云头,大多是以阴刻或浅浮雕雕刻而成,一组云纹由两个单体相对的谷纹组成,或者是由涡纹尾部相互连接组合而成。这类纹饰是战国时期一种比较普遍的纹饰,战国时期的云纹类型丰富多样,有了云雷纹、勾云雷纹和云涡纹,其造型和云纹、卷云纹有些相似,极大地拓展了云纹的种类。战国中后期,部分勾云纹以阴刻线的方式出现,线条精如发丝,人们把它称之为“游丝毛雕”,这种雕法雕出的云纹,细密交错,展现了高超雕刻技术。雷纹是一种春秋早期出现的特有的纹饰,方折的线条,主要采用阴刻的手法雕琢。单体雷纹的搭配方式极其规整,类似连续纹样,一组图案由三个雷纹构成,构图对称,展现了理性且规则细密的雕刻手法。从雷纹和云纹衍生发展出的纹饰还有勾连纹,勾连纹多采用阴刻,是极为繁杂的一种图案,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常见。勾连纹的线条不是方折线,而是由圆弧线组成,构成元素是由单体雷纹或云纹相互勾连组成。勾连纹玉器在春秋中晚期较为常见,纹饰是由双勾线雕刻而成,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时代特征十分鲜明。战国时期的勾连纹融合了雷纹、云纹和涡纹的特点,线条流畅而端庄,工艺规则而有序,纹饰整齐而平稳。

东周动物纹玉器较为丰富,纹饰多样,包括龙纹、螭纹、卧蚕纹、虎纹等。东周龙纹在西周龙纹基础上,呈现动态化,战国时期的玉龙更加活力四射,大多是呈“S”形的躯体,一些阴刻线的装饰纹饰出现。大多密集的云纹、谷纹等装饰在玉龙表面。螭纹形式多样,包括回首屈体、一首双身、双体缠绕、寄生附体等样式。螭纹开始由爬行动物向走兽演变出现在战国时期。东周的卧蚕纹是由谷纹演化而来,盛行于春秋晚期,战国中期以后便难觅踪影。虎纹在玉佩中出现较多,且多见双首。

大型玉组佩饰大量出现是春秋玉器一个重要特点,随着装饰用玉越来越多,管、珠等装饰玉也越来越流行。装饰纹饰变化多样,常见的有云纹、谷纹、涡纹、乳钉纹等。到了战国初期,伴随着制玉水平的不断提升,工艺技术精湛,特别是采取有效的磨砂,让战国玉器呈现出美轮美奂的造型。战国玉器种类丰富多样,造型优美,纹饰越来越严谨,由简单向绚丽繁过渡,精湛而复杂的镂雕及联锁技术也在战国流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精品。

从琮、璧、环、璜、玦等先秦时期最为流行的五类玉器造型及其细部纹饰装饰的演变来看,其发展演变经历了从独立造型、形纹统一到形纹分离三个大的阶段:史前时期即为单纯的独立造型阶段,殷商西周时期纹饰统一于造型之中,东周时期装饰纹饰从其载体脱离。

先秦玉器的纹饰,是玉器纹饰审美意识的萌芽和起点。看似随意而简单的拼接和勾勒,积淀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沧桑更迭,浸润着一个民族绵延发展的审美记忆和审美情趣。通过对先秦时期玉器纹饰的探究,不仅可以体验到不同时代的玉器风格,还能欣赏和感受到古人的审美意趣、品位以及历史的韵味。让我们的民族自尊和家国情怀得以升华,让中国人凝聚在龙的传人这个名称下,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