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篆书24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小篆篇

第三讲 小篆《泰山刻石》

一、小篆初识

小篆,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使用的大篆籀文基础上,进行简化,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在中国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泰山刻石》原石局部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地将文字书体标准化的过程。小篆具有笔画复杂、形式奇古、圆转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 左右对称均衡、严谨工整的特点。小篆笔画均匀圆健,左右对称,长短精细没有差异。《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即为小篆代表之作。

李斯,?—前208年,为“小篆鼻祖”,汝南上蔡(今河南上蔡南)人。小篆又被称为“秦篆”,与大篆对应,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唐张怀瓘《书断》论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矣。”

二、《泰山刻石》初识

《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相传为秦代李斯书。泰山刻石立于秦王政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前半部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是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即公元前209年)刻。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及从臣名字。现立于山东泰安岱庙内。

《泰山刻石》拓本局部

《泰山刻石》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较为常见。传世拓本中以明代安国所藏宋拓本为最早,计存165字,最为珍贵,后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

唐张怀瓘《书断》云:“今《泰山》《峄山》《秦望》等碑并其遗迹,亦谓传国之伟宝,百代之法式。”李嗣真《书后品》称其为“秦相刻铭,烂若舒锦”。

三、如何写好《泰山刻石》

1.识篆

小篆《泰山刻石》是古文字。先秦古文字为大篆,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篆书为小篆。“写篆容易识篆难”,写小篆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字。认识小篆,理解“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可为临习小篆打好基础。学书者最好准备一本《说文解字》,以便查对。

《泰山刻石》拓本局部

2.《泰山刻石》基本特征

小篆在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讲究圆润浑厚,笔画粗细一致,横平竖直,曲线圆转流畅,线条力求挺劲自然。入纸藏锋逆入,收笔回锋。其笔画可理解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笔法的起、收笔为圆起圆收,行笔为平移,转笔用捻管法。字法上以均匀、对称、对比、呼应等结字原则为准。结体上整字外形一般呈竖向长方形,讲究平衡对称、上紧下松。章法上小篆一般讲究均匀疏朗,横竖对齐。

3.持之以恒地练习

学习小篆最难在于坚持不懈,只要方向对,勤加临习,就能写出一手好的小篆。小篆之美,是追求书法形式风格,笔里字间透发出文雅之气,个性笔法逐渐地自然形成。

四、小篆临摹和创作对比

作者临《泰山刻石》单字

肖汉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