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必考书法常识与文字知识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先秦、秦代书法

先秦书法

先秦书法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几个时期的书法。

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简牍帛书、盟书等。

所用材料有甲、骨、金、石、竹、木、帛、陶等。

金文四大国宝

即《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大盂鼎》

这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

用笔方圆兼备、端庄凝重,铭文常有粗画和肥厚的点团出现,形成特有的节奏感。

《散氏盘》

出现于西周晚期。用笔粗犷豪放,朴茂豪迈;结构上姿态自然,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字形开张,妙趣横生,在金文中可谓独一无二。

《毛公鼎》

这是迄今发现青铜器的最长铭文。

结构匀称准确,结体方长,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帖,显示出当时金文已发展得极其成熟。

《虢季子白盘》

线条讲究,清丽流畅,字形注重疏密避让;有些线条刻意拉长,造成动感十足的空间效果。

石鼓文

石鼓文被称为“石刻之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的代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共十石,每石约一米高,其形如鼓,故称石鼓文。其上之文为四言诗,因记载多为游猎之盛等,故又称“猎碣”。

是大篆向小篆演变过程中尚未定型的过渡性书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字体结构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自然流畅,显示出一种成熟的、富有修养的艺术匠心。

帛书

帛书墨迹,最早出现于战国初期。

帛书是古代中国人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又名缯书,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现存最古老的帛书实物于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中,是目前发现唯一一件战国时期的书画合璧之作。

楚帛书

介于篆、隶之间。笔法圆润流畅,字体扁平,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规范整齐中又有恣肆之色。

战国盟书

又称“载书”。

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

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鬼神。现存的盟书实物以晋系的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为最早。

侯马盟书

这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起笔粗壮,收尾尖细,字形圆扁且多弧形线条。

简牍

简牍墨迹,最早出现于战国初期。

简牍是古人记录文字的竹木材料,是纸张发明前手书墨迹的主要载体。

狭窄长条被称为简,一简只有一行字,偶有两行或两行以上的,常用于记录文献、书籍;简以绳索编连成策,策就是册,故有“简册”或“简策”。后世书籍分卷、册、编即来源于此。牍则较方宽,可以独立成章,常用于题鉴。

楚简

其上文字线条劲瘦,婉转流畅,字形扁圆。文字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期的风格。

秦简

变圆转为方折,字形从篆书的修长转向正方甚至扁方,用笔有轻重徐疾的变化,已开始出现“蚕头燕尾”的波磔雏形。

秦书八体

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小篆著名刻石

《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琅琊台刻石》等。

《峄山刻石》

传为李斯所书,内容是颂扬秦始皇的功德。字体为标准小篆。字形呈长方,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端庄稳重之感。

玉箸篆、铁线篆

小篆的笔画较细,有“玉箸篆”“铁线篆”之称,字形呈长方形,结构往往左右对称,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李斯

字通古,秦丞相,秦著名书法家,被称为小篆的鼻祖。其小篆也被称作“斯篆”,又称“铁线篆”。

秦小篆书法特点

结体匀称,字形长方,上下取纵势,偏旁部首基本固定,笔法圆转宛通,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章法上有行有列,行间距大,字间距小。

秦诏版

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一度量衡所发的诏书内容,或铸凿于权量之侧,或以印模制作于陶量之侧,称为“秦诏权量铭文”。有制成刻有铭文的一薄片诏版,镶嵌于权量上,称为“秦诏版”。

字体比较草率,结构上也有简省,有些比较接近隶书;文字在欹侧歪斜中,带有一种古拙的效果,别有一番特殊趣味。

虎符

属于国家重器,是用于调兵的符信,制作精美,有的甚至采用错金手法制成。

现存有阳陵虎符、新郪虎符,其上字迹至今保存完好,是秦小篆的重要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字体严谨浑厚,风格端庄,笔法规整挺秀,排列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