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汉字里的古代生活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衣 有领有袖有衣襟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馀芳 ——陶渊明

陶渊明在著名的《闲情赋》中深情地吟咏道:“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馀芳”。痴情到想成为爱人衣服上的领子,以承接到爱人脖颈上的馀香。我们来看看“衣”和“领”的关系。

衣,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象形字,上面是衣领,中间是衣袖,下面是衣襟合拢的形状,衣襟向左开。甲骨文字形B,衣襟向右开。金文字形C,字形更匀称,简直就像个活脱脱的衣架子,衣襟向左开。金文字形D,衣襟向右开。小篆字形E,衣襟向左开。楷体字形完全看不出衣服的样子了,更别说衣襟向哪个方向开了。

中国的衣服,据说是黄帝时的大臣胡曹所制,交领右衽。“衽(rèn)”是衣襟,所谓右衽,是指前襟向右掩,右边开襟,看起来像字母“y”的形状。这跟中原民族尚右的习俗有关。与之相反,中原以外的民族尚左,因而左衽,前襟向左掩,左边开襟。孔子有句名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就要像蛮夷一样披散着头发,衣襟开在左边了。但是我们看“衣”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左衽、右衽并没有如此严格的区分,金文字形中左衽甚至还多于右衽。小篆就更不用说了,明显是左衽。不知道为什么左衽和右衽的区别没有在这个字的字形中反映出来。如果允许猜想一下的话,“衣”字的不同写法是不是跟民族的融合有关?换句话说,不管是中原民族还是所谓的“蛮夷”,大家使用的都是同一套汉字系统,因此而出现了“衣”字左衽、右衽并存的现象。

《说文解字》:“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人所倚以蔽体者也,故曰“衣,依也”。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裳”不是今天穿的裤子,而是裙子,不分男女都可以穿。《诗经·东方未明》中有两句诗:“东方未明,颠倒衣裳。”“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天还没有亮就穿衣服,把上衣和下裙穿颠倒了。《诗经·绿衣》中也有“绿衣黄裳”的名句,是指绿色的上衣和黄色的下裙。今天的“衣裳”一词已经是泛指了。不过许慎根据小篆字形释为“象覆二人之形”是错误的。

儒家关于穿衣的礼仪有一整套不厌其烦的规定,在孔子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据《论语·乡党》记载:“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绀(g3n)”,深青透红,斋戒时所穿衣服的颜色;“z4u)”,黑中带红,丧服的颜色;“亵服”,家居时所穿便服;“袗(zh0n)”,单衣;“ch~)”,细葛布;“绤(x#)”,粗葛布;“缁(z~)”衣,黑色的衣服;“n!)”,幼鹿。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不用深青透红或者黑中带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者紫色的布做家居时的便服。夏天的时候要穿细葛布或者粗葛布的单衣,出门的时候一定要罩在内衣外面。黑色的衣服配黑色的羔羊皮衣,白色的衣服配白色的幼鹿皮衣,黄色的衣服配黄色的狐狸皮衣。家居时穿的皮衣做得长一点,右边的袖子短一点便于做事。睡觉时一定要有睡衣,长一身半。

同一章还说:“斋,必有明衣,布。”“明衣”是指在斋戒期间沐浴后所穿的干净内衣。孔子每当斋戒沐浴后,一定要穿明衣,明衣是用布做的。儒家礼仪是多么烦琐,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