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汉字里的古代生活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布 手持工具的人穿着衣服

其藏曰泉,其行曰布 ——郑玄

“布”作为一种制作衣服的织物,这是它今天使用最多的义项;不过在古代,“布”的含义可没有这么狭窄,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布”同时还用作钱币的代称。

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布”,这表明“布”是一个后起字。金文字形A,上面是一只手持着一个棒状的工具,下面是“巾”。多数学者认为上面就是“父”,用来表音;下面的“巾”用来表意,指衣服。也有学者认为上面的字符表示一个男人手持棒状或斧状的农具在耕作,下面的“巾”表示用来遮蔽身体的衣服。

布,小篆字形B,上面有所讹变,但基本还能够看出来手和工具的样子。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布”字,已经看不出来这个形状了。

《说文解字》:“布,枲织也。从巾父声。”“枲()”是不结籽的大麻,也用作麻的总称。段玉裁解释说:“古者无今之木绵布,但有麻布及葛布而已。”也就是说,“布”的本义即麻布,木绵布即棉布,其原料棉花直到东汉末年才由印度引种而来,因此,先秦时期的平民所穿的衣服皆为麻制,故有“布衣”之称;贵族则可穿丝织品“帛”。

不过,陈云鸾在《中国人走过的历程(第二集)》一书中则认为“布”的金文字形下面不是“巾”,而是用于锄草的青铜农具“鎛()”的象形,因此才可以作为钱币的代称。他这样写道:“贝为信物,有关交换,但非作为特殊商品使用的货币;布为工具,有关生产,为青铜所制……此涵义为周室推行农业生产,并发展部落交换。此后贝向财货字义发展,故货财字多从贝;至铁器逐渐发展而铜器渐渐退伍,青铜农具钱鎛之类乃变成货币,改称钱布若泉布,或变为钟鎛则为乐器,时已入于东周后期。”

对古代货币史不熟悉的读者朋友可能不太懂这段话。原来,周代的货币称“布”或“泉”。据《周礼》记载,周代“外府掌邦布之入出”,郑玄注解说:“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无不遍。”意思是说:“布”和“泉”只是同一物的两个不同的名称,收藏时称“泉”,用出去时称“布”,取泉水流淌而遍布之意。

不过,实际情况则更可能是,古代赋税以实物征收为主,而人人都离不开的纺织品是立国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布帛就得以作为货币单位使用。正如张友直先生所著《中国实物货币通论》一书中所说:“赋税的‘赋’源于布帛之‘布’,赋、布同音,声、义亦从‘布’出,‘布’为财货,赋字则从贝武,赋税之‘赋’本以征收布帛币而得名,赋税之‘税’则以征收谷物币而取义,两者都采取实物货币形式。”

《持布女子》(布をかざす女)喜多川歌麿绘,约1795——1796年

这是一幅喜多川歌麿最擅长的“大首绘”,如特写镜头般细腻描绘女子头部和上半身之样貌、神情。画中美人整齐挽着乌黑发髻,眉目清晰,鼻子挺直,樱唇微启,露出染黑的牙齿。她双手扯起一块半透明印花织物,遮住脸庞,不知是想挡一挡前面的光线,还是想借此隐藏自己的容颜或某种情绪。这块薄纱织物透明度如此之高,色调与印花也非常雅致。歌麿将织物轻薄滑顺的质感表现得令观者也情不自禁想触摸。女子脸庞圆润,鬓发如云,肌肤细腻,仿佛还带着体温,这种活色生香的美人画正是歌麿的拿手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