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汉字里的古代生活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镬 抓着鸟儿放进鼎中煮

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周礼》

“镬”读作hu7,现在是一个生僻字,但是却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这个字的字形也非常有趣。

镬,甲骨文字形A,罗振玉认为这就是“镬”的本字。这是一个会意字,外面是一只鼎状的器具,里面是一只鸟,会意为把鸟儿放进鼎中煮。这只鼎状的器具叫“鬲(l#)”,和鼎的区别是,“鬲”下面的三足是中空的。甲骨文字形B,鸟儿身边的黑点表示沸水。甲骨文字形C,鸟儿和“鬲”的形状都加以简化。金文字形D,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左边添加了一个“金”,表示乃金属所制;右边鸟儿的下面又添加了一只手,表示用手抓着鸟儿放进“鬲”里面煮。金文字形E,虽然更加美观,但是左边的鸟儿和右边的“鬲”的形状都变形得厉害。小篆字形F,定型为今天使用的“镬”字。

《说文解字》:“镬,鑴也。”“鑴(x~)”是大盆,其实从形状上来看,“镬”并非大盆之形。《仪礼·少牢馈食礼》载:“雍人陈鼎五,三鼎在羊镬之西,二鼎在豕镬之西。”雍人是掌管宰杀烹饪之人,羊镬煮羊,豕镬煮猪。由此也可知鼎和镬是有区别的。《周礼》中还有“省牲镬”的记载,牲镬是专门烹煮用作祭祀的动物的大锅。今天南方的许多地区还把锅叫“镬”或者“镬子”。

据《周礼》记载,周代有亨人一职,乃司炊之官:“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郑玄解释说:“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孰,乃脀于鼎,齐多少之量。”鱼腊即干鱼,“脀(zh8ng)”指把牲体放入鼎中。由此可知,先用镬把肉或鱼腊煮熟,然后再将煮熟的肉或鱼腊放进鼎中。鼎、镬乃是两种烹饪器。

古时还有用鼎镬烹人的酷刑。《汉书·刑法志》:“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镬亨之刑。”参夷指夷三族;大辟是死刑;凿颠指开凿头颅;抽胁指抽取肋骨致死;镬亨即镬烹,用镬烹煮人。秦朝刑罚之严酷,可见一斑。

古人最早的饮茶之法就是使用鼎镬。据南宋学者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记载:“《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瀹(yuè)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

在唐代陆羽《茶经》之前,中国人很少饮茶,陆羽首创制茶之法。陆羽煮茶,名目繁多:“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还没有烧开的水称“盲汤”;水刚滚称“蟹眼”,泛起的小气泡就像螃蟹的小眼睛;渐大就叫“鱼目”,像鱼的大眼睛。如鱼目,此为一沸;水边就像涌泉连珠一样,此为二沸;腾波鼓浪,水彻底烧开了,此为三沸。罗大经感叹南宋时煮茶不再用鼎镬,而是用瓶,无法用眼睛察看到沸水之态,而只能依靠声音来辨别了。

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局部)唐阎立本绘,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阎立本(?—673),唐代大画家,作品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有冠绝古今之美誉。 这幅画取材于唐人笔记,描绘监察御史萧翼奉唐太宗之命,骗取辩才和尚手中的王羲之真迹《兰亭序》的故事。现存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计有三本,除此本外,另两本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中左下画二仆煎茶。一年长者,满脸胡须,蹲坐在风炉前,炉上置放一“镬”,长柄带耳。炉火正旺,镬中水已沸。他左手执镬柄,右手持茶夹,似刚放下茶末,正要搅动茶汤。旁边一童子,弯身弓背,双手捧着茶托、茶碗准备分茶奉客。年长者专注备茶,童子小心等待,表情传神,刻画入微。炉边的茶几上置有茶托、茶碗、茶碾、茶罐等用具。由画中可看出,唐朝饮茶文化之盛,遍及民间,寺院中亦以茶待客。这一角画面形象展现了唐朝煎茶之器物、方式,以及唐人对茶之郑重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