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 生鱼就像羊一样鲜美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
“鲜”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字,唯汉语才有,拼音文字中没有相对应的字眼儿,因此可称地地道道“最中国”的汉字。
不过在汉代以前,当作新鲜的义项使用的是“鱻”这个字。鱻,金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总共有三条鱼。小篆字形B,同于金文。《说文解字》:“鱻,新鱼精也。从三鱼,不变鱼。”段玉裁注:“谓不变其生新也。”意思是指用新鲜的没有变质的鱼作菜肴。汉代以后,繁体的“鮮”字取代了烦琐的“鱻”字,“鱻”从此废弃不用。
鲜,金文字形C,这也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只羊,下面是一条鱼,这并非是说羊和鱼烩成一锅即为“鲜”,而是用羊表示味美,下面的鱼则表示类属,意思是“鲜”属于鱼类。金文字形D,更加美观。小篆字形E,将上下结构变成了左右结构,左鱼右羊。
《说文解字》:“鲜,鱼名,出貉国。”现在明白为什么用“鱼”表示类属了吧。原来“鲜”本来是一种鱼的名字,这种鱼产于貉国。貉读作m7,跟“貊”是一个字,是对古代东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称呼。貉国的人喜欢吃生鱼,因此郑玄就直接把“鲜”解释为“生鱼也”。东北的貊系部落后来逐渐向东、向南迁移,其中一支进入朝鲜半岛,开始与当地土著混血,因此有学者猜测朝鲜国名中的“鲜”字就来源于貉国的这种鱼类,今天的日本人和韩国人酷爱吃生鱼片也是一条佐证。不过,十四世纪的李氏朝鲜自我解释道:“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鲜。”这当然是对国名之由来的一种美化而已。
老子的那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更是明证:小鲜就是小鱼,治理大国就如同烹煎小鱼一样。“鲜”字由此引申出新鲜、明丽等一系列义项,可以用到一切美味、一切装饰上面了。
“鲜”读三声(xi2n)的时候,字义为“少”,这也是从“新鲜”的义项引申出来的,东西多了就不新鲜了,因此“鲜”当“少”讲,正所谓屡见不鲜。《诗经·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汝)。”“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意思就是缺兄少弟,只有你我夫妻二人。“鲜”又由此引申出另外一个非常罕见的义项:夭折,早死。《左传·昭公五年》:“葬鲜者自西门。”其中的“鲜者”即指早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