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把水酿的酒存进酒坛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李白
“酒”这个字的起源很早,所以甲骨文中出现了大量的“酒”字,造型不一,但大同小异。
酒,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中间是一个酒坛子,左右两边是水形,表示用水酿酒。甲骨文字形B,右边是酒坛子,左边是点点洒出的酒滴或者酿酒所用的水。金文字形C,水移到了酒坛子的下部。金文字形D,酒坛子里面的水形更形象。小篆字形E,结构又回复到甲骨文的字形。
《说文解字》:“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许慎所说,乃是因为酒的危害所生发出来的劝诫含义,并非“酒”的本义。
我国古代关于酒的制度早在周代时就已经完备,周代专门设有酒正和酒人的官职,酒正是酒官之长,酒人的职责是:“酒人掌为五齐三酒。”举行祭祀等事务时负责给宾客供酒等相关事宜。此处提到的“五齐三酒”是关于酒的详细分类,“五齐”分别是:“泛齐”,酒色最浊,上面有浮沫,故称“泛齐”;“醴齐”,甜酒;“盎齐”,白色的酒;“缇齐”,丹黄色的酒;“沈齐”,酒糟和渣滓下沉的酒。“三酒”分别是:“事酒”,有事时才酿制的,时间较短;“昔酒”,久酿的酒,冬酿春熟;“清酒”,酿制时间最长的酒,冬酿夏熟。
“五齐”就是所谓的“浊酒”,是相对“清酒”而言的。“清酒”是质量最好的酒,专用于祭祀的场合,“浊酒”虽然比不上“清酒”,但也不能说就是劣质酒,只不过相对“清酒”而言色泽稍微混浊而已。
与今天的蒸馏酒不同,三酒五齐都是发酵后直接饮用的酒,度数当然也就没有今天的白酒高。蒸馏酒的技法是从元朝才开始出现的。“浊酒”因为是现酿,不易保存,必须酿好就喝,所以李白的诗中说“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压酒即把刚刚酿好的酒的酒汁和酒糟分开。
酿酒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因此历朝历代都有为时或长或短的禁酒令,人们也就忌讳说“酒”这个字,于是出现了许多有趣的称呼: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还称清酒为“青州从事”,青州有齐郡,“齐”和“脐”同音,意思是清酒的酒气可以一直到达肚脐;称浊酒为“平原督邮”,平原有鬲县,“鬲”和“膈”同音,意思是浊酒的酒气只能到达膈膜以上。
三国时,有一年蜀国大旱,粮食不敷应用,于是刘备颁布了禁酒令,不准把宝贵的粮食拿来酿酒,派官吏深入家家户户搜查,发现酿酒的器具统统予以没收,并施以重刑,弄得怨声载道。有一天,简雍陪同刘备出门,路上看到一对青年男女一起走路,简雍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俩,故作紧张地拉着刘备的袖子说:“快!快!快!快派人把这个男的抓起来!他想要去行淫秽之事!”刘备一听大为惊奇,问道:“你怎么知道他要去行淫?”简雍回答道:“他明明长着男性生殖器啊!就跟那些私藏酿酒器具的人一样啊!”刘备听了哈哈大笑,回去后就让人赦免了那些私藏酿酒器具但是并没有酿酒的人。
《彩绘帝鉴图说》(Recueil Historique des Principaux Traits de la Vie des Empereurs Chinois)之“戒酒防微”约18世纪,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帝鉴图说》由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是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故事构成,分两编,“圣哲芳规”编讲述历代帝王励精图治之举,“狂愚覆辙”编剖析历代帝王倒行逆施之祸,每个故事均配以形象的插图。此彩绘版《帝鉴图说》大致绘制于清代早期,可能是当时的外销画,传入欧洲后添加了法文注释,并按照西方图书装订方法粘合成册。画面严谨工丽,略具西洋透视技法。
“戒酒防微”的典故出自“夏史纪”:禹时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 仪狄是相传夏禹时一位擅长酿酒的人。大禹为防止自己经不住美酒的诱惑而乱政误国,便预先疏远其人其酒,自律之严令人钦佩。画面上捧着酒坛边回头边要向外退出的就是仪狄了。大禹之言倒像是为他做了最佳的美酒广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