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年鉴.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1.3 党委工作报告

第一次党代会上,吴琦琳代表党委做了题为《凝心聚力 开拓创新 为建设省内一流高职院校而砥砺奋进》的报告,全文如下。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这次党代会,是学校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矢志不渝地追求“强校梦”,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而砥砺奋进。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建校以来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和产生学校新一届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

一、建校以来的主要工作回顾

学校始建于1958年10月,历经了广东省业余大学、广东省业余科技大学、广东省成人科技大学等办学时期, 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创办的一所公办高等学校。学校起步省科学馆走廊、转迁越秀下塘西、入驻天河渔沙坦,筚路蓝缕,自强不息,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又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

科学馆走廊时期,学校艰苦创业、勤俭办学。1960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

下塘西时期,群策群力建新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成为我省重点成人高校。2001年,学校主体搬进渔沙坦新校区。

2005年,学校经省政府批准转制更名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普通高职院校的一员。学校攻坚克难、奋发图强,克服种种困难,有效破解了编制、用地、经费、师资和实训基地等主要办学瓶颈,办学条件得到大大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3年学校成建制划归省教育厅管理。同年,学校被确立为广东省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韩启德、中国科协原党组书记邓楠、广东省原省长朱小丹等领导先后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现有党总支9个,直属党支部2个,党支部34个,党员789名。形成了完备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多次被省直机关工委、省委教育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全面贯彻从严治党的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全面得到加强,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的领导弱化,管党治党“宽、松、软”现象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党委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进一步得到强化。充分发挥了职代会、教代会作为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主渠道的作用,民主管理扎实推进。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订了学校章程,健全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社会监督”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学校紧跟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优化调整部门设置,大力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组建了广东工程职业教育集团。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空间逐步拓展,学校占地面积973亩,其中广州天河渔沙坦校区173亩,清远校区800亩。纸质图书75.12万册;实训设备总值达6882万元;建设了3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5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财力保障水平稳步提升,2008年,学校成为广东省生均拨款试点单位。2017年来,学校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以“保运作、保民生、保稳定”为重点,多渠道筹措资金,盘活资产,财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2015年,学校成立了省高职院校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马院作为“广东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单位”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主渠道作用。推动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规范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奖助贷工作,连续六年获得教育厅组织的国家助学贷款考核优秀。推进“青马工程”,提高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展暑期“三下乡”等志愿服务实践,屡次在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好成绩。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产学研能力。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专本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学徒制、三二分段中高衔接、2+2应用型本科人才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初具特色,有2个省示范性建设专业,1个省品牌专业(二类)和1个省重点专业。学校积极打造研发机构和科研平台,校企共建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和创新团队。近五年来,立项各类科研项目139项、总经费700余万元;公开发表论文626篇,出版论著等263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获国家专利26项。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创业成绩斐然。近五年来,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2013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2014年被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确定为全国六所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单位之一,2015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坚持人才兴校,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任教师由2006年180人增加到现在的54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72人,占专任教师的31.6%;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38人,占专任教师的62.1%;“双师素质”专任教师人数共480人,占专任教师的90.1%。

社会服务和开放办学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开展了成人业余、函授、自考本科、网络教育、在职硕士研究生等学历教育,近十年来共培养学生2.8万余人。大力开拓社会培训项目,每年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社会技能鉴定服务等达3000人次。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2013年与新西兰尼尔森马尔伯勒理工学院合办建筑工程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至今已培养学生256人;近五年来,每年与台湾的师生交流互访人数达60余人,接待国外高校来访40多次。

回顾学校发展历程,成绩来之不易。主要的经验和体会有: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关定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统揽发展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始终把握办学方向,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是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是工程人创业干事的本色。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本色,我们就一定能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众志成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三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坚持破除思想束缚,创新工作思路,主动推进学校改革,才能保持学校的科学发展,实现办学的突破和跨越。

四是必须坚持内涵建设、质量兴校。始终坚持把内涵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五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只有紧紧依靠师生员工,注重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办学积极性、创造性,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才能不断汇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推动学校和谐向前发展。

以上五个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我们要高度重视,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志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管党治党还需要加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突出;二是学校内部治理水平不高,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三是学校办学保障能力不足,办学经费较为紧缺;四是内涵建设不强,学校发展特色不明显。

我们必须看到差距,正视问题,迎难而上,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弥补工作中的不足,跨越前进中的障碍,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同志们!学校的发展和进步,有赖于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赖于历任领导班子、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共产党员的团结拼搏。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关心和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学校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全校共产党员、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未来五年主要工作任务

当前,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办学国际化等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继续坚持和深化发展的方向。走进新时代,我们必须切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转化为强大动力,紧紧抓住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机遇,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较大需求,奋发图强,浓墨重彩写好学校发展“奋进之笔”!

(一)未来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关键,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主动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广东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是学校“突破瓶颈,强化内涵”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到2023年,在抓好“创新强校”工程,完成省示范院校建设和清远新校区建设的基础上,体制机制创新有较大突破,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水平有较大提高,努力办成人民满意、工科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争当广东省高职教育的排头兵。

(三)主要工作任务

紧紧围绕强化治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工作要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真抓实干,压茬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发展,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奋力谱写内涵、规范、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1.学校治理水平提升工程

进一步完善决策与运行机制,确保管理顺畅。强化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制度体系和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机制,把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坚持把依法治校作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完善学校章程,切实发挥章程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内控体系建设为导引,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办事流程,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术委员会体系建设,拓宽教师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机制和渠道。

进一步推进“放管服”工作,加快改革发展。根据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有关要求,对上接好权,对下放好权,强化二级管理,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学校专业设置、人事管理、经费使用方面的改革。全面完成“定编、定岗、定责”工作,推动工作量考核、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建设,理顺责、权、利关系,逐步扩大二级学院人财物管理权限,创新二级学院内部治理机制,全面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

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能。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和执行力,建立健全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强化干部的政治担当,提高干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破解新瓶颈、开拓新局面的能力。做到管理上责权统一、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工作运行中决策、指挥、执行、监督有机结合,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2.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坚定不移立德树人,培养可靠接班人。紧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积极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扎实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建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激励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规划专业建设,推进专业“品牌化”。到2023年,全校专业总数控制在50个左右,其中工科类专业学生约占60%,文、经、管、艺类专业学生约占40%。推进以现有电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省级示范专业、建筑设计技术省级重点专业和软件技术省级品牌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发挥引领与辐射作用,争取在全国高职同类院校中形成特色或领先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专业,大力培育建设省级高水平专业、省级品牌专业。

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3+2”专本对接、“2+2”专本对接人才培养工作,深化“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校企共建、自主优化等方式建设一批装备优良、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完善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加强图书信息建设,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集学习研究、信息交流、知识创新于一体的校园学术文化中心。

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推进课程“精品化”。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坚持推进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构建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开放课程体系。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实现监控“体系化”。以“教学诊断与改进”循环体系建设为导引,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不懈地推动教风学风建设,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把培养人才当作首要职责,把教学工作当作第一要务,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能力,鼓励和支持教育教学创新。

加强就业创业工作,推进服务“个性化”。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坚持就业创业工作双“一把手”工程。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指导和服务的个性化,使学生充分就业、稳定就业、高质量就业。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大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为创业团队的孵化创造条件。

3.办学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积极筹措和优化管理办学经费,实现办学瓶颈新突破。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学的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实现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逐步解决办学经费的难题。广泛积聚社会资源,积极争取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和投入。深化学校社会服务创新改革,加大学校继续教育、技能技术培训等力度,提升科技开发与科技服务水平,推进社会服务收入与教师收入相挂钩的分配机制,确保社会服务收入较大增长,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严格预决算制度,通过科学化、精细化预算和严格的经费管理审计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计划性、科学性,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统筹做好校区建设,实现办学空间与功能新拓展。统筹做好广州天河渔沙坦、清远校区的规划,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20000人。渔沙坦校区全日制在校生逐步控制在8000人规模,清远新校区按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的规模规划建设。把清远新校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管理高效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新校区。以“数据中心”和“仪表盘”建设为导引,以建设“数字广东工程”为目标,整合各类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研究、生活等应用系统,全面进行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构建基于“云数据”为基础的智慧校园平台及校园信息安全体系,打造集智慧环境、管理、教学、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可管可控的云端智慧校园,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提高后勤服务和平安校园建设水平,实现办学保障新改善。完善物资采购制度和流程,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促进学校资产保值增值。坚持以满足师生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以逐步社会化改革为方向,建立可控、高效、优质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着力改善学生宿舍维修、热水供应、生活环境保洁等学生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推进节约型校园能耗监控系统建设,切实提高后勤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以创建平安校园建设为抓手,加强校园安全综合管理,建立人防、物防、技防、消防四位一体的安保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落实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管理机制,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4.人才强校工程

坚持引培并举,着力推进“两支队伍”建设。树立人才兴校的战略思想,建立引才聚才用才的长效激励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重点引进专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大力推进名师工作室和工匠大师工作室建设,打造一批工匠大师工作室;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乐于奉献、技能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打造一支精干高效、团结务实、敬业担当的管理队伍。

坚持绩效导向,着力优化分配制度。实施以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定编、定岗、定职、聘任和考核等措施,促进人员结构的优化和合理流动,建立自我约束、平等竞争的运行机制,实现由职务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过渡。推行以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贡献大小为依据,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收入分配体系,激活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文化育人工程

加强环境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设计、逐步推进,加大和调整学校环境建设,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统一。以建校六十周年为契机,积极推进以“校友林”为重点的爱校文化园建设。逐步推进体现“工于建构、成于创造”校训为重点的办学理念校园景观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管理,努力实现环境育人,处处育人。

推进管理熏陶,实现全员育人。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注重围绕学生、关照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坚持在管理中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和实现育人功能有机统一起来,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在学生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发挥服务、指导、教育的功能,实现全员育人。

落实活动渗透,实现事事育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系统推进爱国主义、感恩诚信、职业道德等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学术科技、文体艺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推进学生社团、协会的建设,打造校园精品文化,推进二级学院“一院一品牌”精品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实践文化启迪人、引导人、感染人、塑造人和培养人的作用。

6.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调创新。深化科研和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打造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及长效合作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整合校内科技人才资源,全面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以重大项目为引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深入拓展建筑信息模型(BIM)、电梯工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软件技术、互联网物流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推进行业领先、省内一流的省级以上协同育人中心建设。坚持产教融合,不断推进技术的转化应用,力争在发明专利、技术转化应用方面有较大突破。

坚持服务社会,深化继续教育。建设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多样化学习平台,提供优质职业继续教育。联合行业、企业,开发特色课程,逐渐形成继续教育课程包,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依托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大力开展社会技能鉴定;加大专升本、专插本以及成人学历教育力度,打造学生终身教育体系。

着力国际合作,扩大办学领域。建立健全国际交流合作长效机制,扩大国际合作办学领域。深化国际合作办学,在“土建施工类”专业2+1双文凭项目基础上,逐步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国际教学资源本土化,使部分专业与国际接轨,建设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优势专业,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三、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

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重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把党对学校的领导落实到把好办学方向、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促进内涵发展的全过程,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坚决落实从严治党新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更加紧密的结合。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将思想统一到学校发展上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为指导,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坚定“强校梦”的信心和决心,使全校党员、教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上来,统一到学校攻坚克难、破解难题的发展道路上来,统一到学校科学发展、成果共享的发展思路上来。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筑好“强校梦”的组织保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党委按照“把关定向、统筹指导、建强班子”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员干部管理,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突出正确用人导向。不断改进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干部教育培训,不断增强整体合力和执行力。创新基层组织建设,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大力推动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强化仪式感,打造党建活动新载体,培育特色党建品牌。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营造学校干事创业良好政治生态。坚持把巡视整改落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不断巩固整改的效果,注重标本兼治,着力长效机制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之以恒反对“四风”,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强化“权责利”相统一,切实改变“庸懒”行为,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不断完善领导班子联系师生制度,落实校领导下基层调研制度。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进一步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加强学校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统筹推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专题研究、工作督查和专项考核等工作落实。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积极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强化内审,强化追责问责。加强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二)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切实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一面旗帜管总,强化思想引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面旗帜管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用好新媒体手段,寓教于乐,讲好工程故事,唱响主旋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切实发挥好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思政队伍建设,完善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级组织协作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搭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立体育人体系。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继续守好站稳思政课讲台,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提高助学精准水平和心理咨询辅导实效。大力推进共青团改革,抓好青年学生骨干培训,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和志愿服务,加大力度推进社团建设,激励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凝心聚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严格落实双代会制度,加强学校民主建设。拓宽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和范围,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作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深化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切实保障党员和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推进民生工程,共享发展成果。以新时代广大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本着统筹兼顾、绩效优先的原则,更加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教职工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实现教职工收入随学校事业发展逐年增长,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师生。创造一个教职员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平台,让每个教职工“愉快的工作,出色的发展,快乐的生活”,在追求“强校梦”的实践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各位代表、同志们,蓝图催人奋进,实干托举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摆在我们面前,学校再创辉煌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落在我们肩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在新一届党委的领导下,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工科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实现“强校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