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之美:名诗妙句说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词搜索

作者:战国·屈原

题目:《离骚》

亮点:浪漫飘逸,忧国忧民。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节选)

楚怀王在位时,屈原因为个性耿直,主张变法,联齐抗秦,得罪了不少人,结果被反对派合伙陷害。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免职。后来楚国攻打秦国,吃了大亏,楚怀王才把他召回朝廷,让他出使齐国,商量联合抗秦。可惜好景不长,楚怀王轻信他人,被骗入秦,死在秦国后,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再次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屈原的远大志向无法实现,愤愤不平,因而写下了这篇《离骚》。

清晨我从九嶷山出发,傍晚到达昆仑山顶。我本想在神灵门前稍稍停留(看看众神聚集的壮观场面),可惜太阳落山,天色昏暗。我命令羲和慢一点赶车,遥望崦嵫山不要急于靠近。前面的道路遥远艰难又漫长,我要上天入地去寻找实现理想的地方。让我的马在咸池旁饮水,将马缰拴在太阳升起处的扶桑树上。折几枝若木去阻拦太阳,让我可以逍遥徘徊不慌不忙。

到底是路漫漫还是路曼曼呢?



用电脑检索一下会发现,“漫漫”和“曼曼”两个词语都出现了,细心的朋友也会发现,就在这一章里,标题的名句是“路漫漫”,诗词共赏栏目里却是“路曼曼”,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古代“曼”与“蔓”相通,原指缠绕的藤蔓,用在“路曼曼”一句中引申为荆棘丛生的道路。而“漫”,原指水波浩渺,用在“路漫漫”一句中引申为漫长的道路。结合屈原坎坷的一生,前者似乎更为合适,而且《离骚》的原文中用的也是“曼曼”。

只是后来“曼”也有了“长”的意思,有人便认为用“漫”更加直白明确,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在他的《彷徨》扉页上题的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编教材的老师受鲁迅先生的影响,也认为用“漫”更好,于是“路漫漫”这一用法正式写入教材,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老师教导下,牢牢地记住了它。

你明白“离骚”是什么意思吗?有人说,那还不简单,就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知道报国没希望,离开都城前,发的一顿牢骚呗。有这么点道理,至少北京大学教授林庚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在《中国历代诗歌选》中提到,“离“牢”是双声字,用古音双声或楚地方言解释“离骚”,便等于是“牢骚”。不少现代学者也同意这种说法。当然也有不少史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认为,“离”通假“罹”,指遭遇;骚,意为忧愁、忧患。屈原一生忠心为国,殚精竭虑侍奉楚王,却生不逢时,遇上两个昏君,于是只能将自己的不平遭遇、满肚子的忧愁苦闷写在了《离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