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词搜索
作者:南宋·辛弃疾
题目:《青玉案·元夕》
亮点: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代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首,却没有人认为其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杰作”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可见精彩之处在下阕。读到篇末,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焰火、凤箫和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令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俏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人而设,倘若没有这个人,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催开了千树花,焰火纷乱坠落,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后形成的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大街。凤箫那悦耳的声音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流转着明亮的光华。整个夜晚,鱼形、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发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前经过。千百次地在人群里寻找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她正站在灯火零落处。

这首词里的“那人”到底是谁呢?
整首词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比宽阔的想象空间。经过一个夜晚的等待、寻找、焦灼、失望之后,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自己的意中人原来就在身后,那种从天而降的惊喜谁都能想象得出来。
词中“灯火阑珊”的“那人”,定是个青春妙龄的少女,她在词的最后才在模糊的昏暗处露了一下脸。然而读者感觉得出,这是一个聪明活泼又有几分淘气的女孩子。等她的人在明处,她却在暗处,也许她早就发现他了,却不急着与他相见,先考验一下他的耐心,再看看他着急的样子,然后悄然无声地跟在他后头,等到最后再给他一份意外的惊喜。
而那个青年男子呢,元宵节热闹的盛况他视若未见、毫不在乎,只关心那张可爱的熟悉面孔。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辛弃疾对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是大学问家不拘泥小儿女的情感的真知灼见。
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名“坦夫”改为“幼安”,目的在于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金兵。其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所用典故也来自霍去病的故事。
在江西任职时,他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更从老农以学稼”,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的庄园取名为“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
和其他文人一样,辛弃疾非常喜欢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有一次,他醉倒在松树旁边,还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松树当然不能回答他。词人在醉眼蒙眬中,误以为松树要来扶他,他还用手推着松树说:“去!”酒醒以后,他就挥笔写成《西江月·遣兴》,把这件逗人发笑的事写了进去。
喝醉了酒,不仅耽误工作、学习,而且会损害健康。于是,辛弃疾下定决心坚决戒酒,还特地写了一首《沁园春》词。在词中,他以古人为例,讲了喝酒如何有害。可是有一天,他在山上游玩,见朋友拿了酒来,又急不可待地喝起来,一直喝到酩酊大醉。事后,他按《沁园春》的韵脚,又写了一首词,说饮酒如何好。可见,辛弃疾戒酒就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