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接纳和自己性格不同的人
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福尔格姆在《那些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理,我在幼儿园里都学过了》一书中写道:
我一生的处世之道和生活准则都是在幼儿园里学会的。智慧并非来自巍巍的学术殿堂,而是来自幼儿园的沙坑里。幼儿园教会我“与人分享一切”“做事公平”“弄伤别人要赔礼道歉”“饭前洗手”“每天都有时间学习、思考、绘画、唱歌、跳舞、玩耍及劳动”“观察并留意奇特现象”……
这本书让我笃信:幼儿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学知识。所以,当大家对“兴趣班”“潜力营”“特长培训”趋之若鹜时,我却陪着儿子在沙坑里玩耍,饶有兴致地看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玩耍,是培养孩子社会化能力的最好途径。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接纳的。这样,当他遇到与自己性格不同的小伙伴时,也能做到接纳别人。
我喜欢和儿子带着沙滩车和工具在小区沙坑中堆“城堡”。在这个游戏中,他学会了“与人分享工具”“不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给人鼓掌”等与人相处的道理。
上幼儿园之后,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要合作。我随之鼓励他“组成团队”。在儿子不情愿时,我就鼓励他关注别人的成功。当他愿意尝试了,我就奖励他。上中班时,儿子已经喜欢与人合作了。每天放学后,总有一群小朋友在沙坑边聚集。他们会为“谁做工程师”“谁做孩子头”等问题争吵不休。家长们就建议他们使用幼儿园“轮流做班长”的方式,学习“公平”的处事原则。
为此,我和丈夫一起为家庭制定了六种核心价值。我也将这些理念应用在“玩沙子”等儿童游戏上:
诚实:孩子要坦诚地告诉大人所有的事。在游戏中,不能骗人,不能说谎。
积极:遇到困难,选择积极面对。即使不喜欢某个孩子堆城堡的方式,你也要积极配合团队。
服务他人:尽力帮助有需要的人。当小朋友借玩具时,要慷慨。
责任感:明白自己的责任,并且主动履行。“城堡工程”没有完成时,不能随便放弃。答应小朋友的事情就要做到,不能说大话。
感恩:对微小的帮助和任何礼物都要心存感激。“城堡”竣工时,向每个参与的小朋友表示感谢。
顺服:即使不喜欢,也要听从长辈的安排,并遵守规则;即使正在兴头上,该吃饭的时候也要乖乖回家。
有段时间,一位七八岁的“霸道哥”常在沙坑捣乱,随意踢坏别人的城堡,并且嘲笑别人。有的家长会制止他,我建议让孩子们学习处理自己的问题,家长以“智囊团”而非“主导者”的角色介入这件事情。
我有一个每天对儿子说祝福话的习惯。每当我们在幼儿园门口分别时,我都会说:“祝福你今天平安快乐!”儿子在潜移默化中知道自己是被爱、被接纳的,他自诩说:“我是妈妈的小宝贝!”
我也会告诉他小区里的那位“霸道哥”,他也是父母的“杰作”。虽然他有缺点,但是小朋友们可以跟他成为朋友。“霸道哥”之所以欺负人,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只要你们团结起来不理睬他,他肯定会乖乖“投降”。
刚好,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观看《三只小猪》儿童剧——猪妈妈教小猪们团结的道理给了儿子启发。儿子意识到:必须将“小猪们”团结起来,才能制服这个“霸道哥”。
这一次,儿子小撒的领导能力也显露出来。他说服沙坑游戏中所有的孩子和围观的父母,每当“霸道哥”出现,大家就一起撤退,不理睬他。“霸道哥”踢毁城堡,得不到关注后,就无趣地走开了。一连几天,“霸道哥”果真不再搞破坏了。孩子们狂喜无比,我“趁热打铁”地启发儿子:“‘霸道哥’一定很孤独。如果你愿意邀请他一起玩,让他承诺遵守规则,他一定会成为你们的朋友。”
在我的鼓励下,儿子邀请“霸道哥”一起玩。孩子们为这个团队设立了“纪律班长”“工程师”“运输工人”“保安”等角色,并且讨论和制定“岗位职责”和游戏规则。当有人违反时,其余人就孤立他(她),直到他(她)道歉为止。当沙坑里有人哭泣,孩子们就停止玩耍,公平解决问题……
一段时间后,那个昔日的“霸道哥”也学会了为大家解决纠纷,成了受人尊重的“孩子王”。我们这些父母也和他的家长成了朋友。
聊天时,“霸道哥”的妈妈说:“没想到,他竟学会了遵守规则,还成了小领导!”我告诉她,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社会化能力。在游戏中模拟社会情景,让孩子用对的方式实现“领导欲”时,他就不会用搞破坏“求关注”了。
学会坚守底线和个性
“孩子在同龄人的圈子是否会分享”,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孩子能被接纳、受欢迎,具有团结并影响小伙伴的领导力,除了慷慨大气、乐于分享之外,孩子的自我形象与交际技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岁的涛涛有一对大大的招风耳,他长得较胖,运动能力差,幼儿园里的不少小朋友都嘲笑他。父母告诉他:“要得到小朋友的喜欢,就要懂得分享,要把你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要会来事儿,说让别人爱听的话!”
然而,这种教导并没有让涛涛感到快乐。他非常心疼地分享自己的零食,虽然应付差事般地赞美别人,小朋友们却不怎么跟他玩,认为他的分享和赞美是“装出来”的……渐渐地,涛涛成了一个敏感、爱哭、动不动就告状的孩子。如果别人用异样眼光看他一眼,或者随便说一句无关紧要的话,他就觉得人家在说他的坏话。因此,常常是一脸沮丧。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力,经常跟孩子讲小朋友之间要“分享零食”“一起玩”“送礼物”“说赞美的话”这些道理。但是,这些父母不知道,这些行动的背后有“减法式”和“加法式”两种思维模式。涛涛的经历,就是一个“减法式分享”的例子。
“减法式分享”,建立在“礼尚往来”“想更受欢迎”“如果不这样,别人会不喜欢”等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单向付出,一种出于礼貌不得不做的责任感。孩子受这种教育的影响,就会像涛涛一样在社交中越来越拘束,或是很容易过早地成人化。
相反,“加法式分享”则建立在更广博、更温情的“多赢思维”之上。“加法式分享”,分享的不仅是物质,更多的是分享对别人的欣赏、分享赞美鼓励的话语、分享好心情、分享新学会的知识与有趣的事情等。
让我们来看一个积极的例子:
小宝的爸爸在单位是一位管理者,颇具同理心的他在倾听别人讲话时,习惯性地看着对方的眼睛,不断回应点头说:“是这样啊。”
爸爸告诉小宝:“我们要跟别人分享‘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呢?就是让别人感觉到你喜欢他(她),你会认真听他(她)说话。”
小宝受爸爸影响,跟人沟通时也会认真地听,不断回应说:“这样啊。”这招让他很受欢迎。很多独生子女是“表演控”和“小话痨”,喜欢会聆听的朋友。即使面对孤僻寡言的孩子,小宝也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
这让小宝更受大家的欢迎,因此,他也更愿意与别人分享。
可见,在“加法式分享”中,给予和接受的双方没有回报的压力,这反而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而且,这种分享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被接纳、受欢迎、具备团结并影响小伙伴的领导力。
很多父母要孩子“分享”时,经常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只顾自己的面子。事实上,孩子就算因为屈服于大人而分享,内心也会受到伤害。其在今后的社交中容易不自信,常常委屈自己而讨好别人,也不会受到同龄人的尊重与喜爱。
要知道,孩子的世界跟成人一样,懂得坚持自己、相信自己,不因“害怕谁”或“讨好谁”而压抑、委屈自己的孩子,懂得坚守应有的底线和个性,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小马性格温柔,有点内向。为了不让他成为“受气包”和“老好人”,父母在教他待人接物时,经常鼓励他坚持自己、相信自己,不迎合或刻意讨好任何老师和小伙伴。
父母告诉他:“如果你舍不得,不愿意分享,那我们尊重你。如果你想分享,就要快快乐乐地分享,而不是为了讨好小朋友才那么做。”
遇到矛盾时,父母会说:“虽然模型很难,但爸爸妈妈相信你能搭好”“没关系,爸爸妈妈相信某某还会成为你的好朋友”“爸爸妈妈觉得这件事是你错了,你要道歉”……小马既能彬彬有礼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表达同理心,也懂得坚守自己的底线和个性——这正是高情商孩子的标志。
小马的父母对孩子社交力的培养,是一种典型的“加法式分享”。“教孩子与小伙伴相处”与“教孩子成为他(她)自己”并不冲突。与同龄人交往,应是孩子与他人的界限与需求互动的过程。父母应该悄悄观察、暗暗思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切不可越俎代庖或过度保护,平白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
有一位家长为女儿的“小气”“自私”而寻求老师的帮助。
老师建议他先撕去成人世界的社交标签,还给孩子“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的自由。即使女儿不愿意分享,也要理解并且鼓励她,告诉她与人相处时“可以空着手,但不能空着心”。
为此,老师建议:当别人向他的女儿表示慷慨和赞美时,引导她重视对方的快乐,而不是行为。同时,建议家长带着她多留意身边人“细微的需要”。
比如,邻居家的地板松动了,让女儿送去一管自家用的胶水;朋友要出行,让女儿送一顶帽子;旅游回来,给小邻居带个小礼物;进电梯时跟保洁阿姨聊几句……这些留心去做的小事不用女儿分享自己最心爱的“玩具、零食、手工绘画作品”,所以她很愿意做。
而做着做着,孩子的内心就会变得宽厚而温润,也自然愿意与小朋友分享,从而更受大家的欢迎。
这种建立在共赢思维基础上的“加法式社交教育”,无疑十分有助于潜移默化地教孩子坚持自我,并且自然主动地观察周围人的需求,关注他人的言行喜好,学会发现美、表达爱。同时,在体验共赢快乐的过程中,也更能挖掘孩子的潜能,发挥创造力,培养其反观内省的感受力和良好的共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