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境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边境地区具有特殊性,同样是开放型经济,与其他地区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本节主要对边境地区、开放型经济和边境地区开放型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其中,尤以对开放型经济内涵的界定为重点。

一、边境地区内涵的界定

在法律范畴中的国际法看来,国家边界是指划分一个国家的领土与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或者一个国家的领土和没有被任何国家和地区占领的土地,或者一个国家的领土、领空和公海以及外层空间的界限。国家之间的边界可通过条约作书面上的规定,或以界标作实地规定。通常,国家、政治实体之间的边界地区有军队驻防。一般而言,个人和货物均不能完全自由地穿越边界。个人需要护照、签证等文件以获得在特定的边界进出有关国家的权利,运输货物越过边界时亦可能需要缴纳关税。个人没有经过授权而穿越边界就是偷渡,同样,在没有经过授权的情况下,货物穿越边界就是走私。在国际定义中,边界是划分两个不同国家实体及其所管辖地域的政治地理界线,对国家有着复杂且重要的影响。(1)

边境是国家间交流合作的通道和内政外交的窗口,也是维护边界两侧不同国家、地区和平的主要保障,历来备受关注。学界对边境地区的空间范围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一般而言,国际社会比较认同的边境地区表示的是:国家或组织边界线两侧15~20千米范围内的狭长地带。我国学者对边境地区的概念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李铁立等(2004)(2)、冯革群等(2005)(3)指出,边境地区表示多个相邻国家在毗邻处一起构成的公共地带。王东旭(2018)(4)认为我国边境地区具有历史特殊性和政治敏感性,在自然资源、地理区位、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具有其独特性。Sousa(2013)(5)表示,边境地区代表国家具有主权的、具有行政权限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能够行使有关政治、经济等事项的自主权,并且边境地区能够随着社会活动、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边境地区既能够对不同国家的合作起到阻隔作用,也能够实现彼此之间经济、政治等频繁往来。因此,学界关于边境地区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边境地区处于国家的边缘地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国家的整体发展起阻碍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边境地区虽然远离国家的政治、金融等中心地带,但是在和邻国划界而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促进边境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按照空间要素进行区分,边境地区可以从省、市、县3个层面进行划分。在本章的研究过程中,边境地区表示的是具有国家边界且与其他国家相邻的区域,仅是陆地边境地区,不包括海域边境地区。(7)按照这一定义,我国的边境地区有2.2万平方千米,共有140个边境县(市、旗、区)和58个边境团场,(8)涵盖东北三省、蒙、甘、新、藏等9个边境省区。这些省区因为历史条件与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大多集中在我国西北、西南以及东北边界沿线地带,总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3以上,边境地区中86%的区域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9)数据显示,我国有30多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10)约占55个少数民族的60%。另外,我国历史上多次进行移民戍边、迁徙屯田等活动,造成了多民族在边疆地区混杂居住的状况,形成了目前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也是我国民族分布的一大显著特点。很多边境地区同时也是民族自治地方,在边境九省区中有4个是民族自治区,分别为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在其余5个边境省份中,东北三省、云南、甘肃又设置有数目众多的民族自治地方,如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凉水朝鲜族乡、甘肃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见表2-1、表2-2)。因此,我国边境地区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双重特征。(11)我国还与哈萨克斯坦等14个主权国家接壤,“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我国边境地区形成面向东亚和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边境地区与邻国的贸易快速发展起来,打破了原先封闭内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点在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表2-1 中国边境九省区的民族构成

资料来源:吕朝辉.当代中国陆地边疆治理模式创新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表2-2 中国边境九省区历次人口普查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及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7)整理。

二、开放型经济内涵的界定

(一)西方的开放型经济

就概念内涵而言,西方的开放型经济即对外贸易型经济,与古典经济学中的封闭经济相对应。《国际经济学》可以看成是对众多经济学家国际经济关系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梳理,即对开放型经济的认识和理解。从亚当·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到近代边际学派和瓦尔拉、帕累托的均衡理论,到经济学集大成者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假设不存在对外贸易,并据此构建经济学理论框架和体系,其目的是便于研究分析。而实际上,从奴隶社会开始,已经不存在完全封闭的经济了。从19世纪初期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各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活动更加频繁,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并以多种形式存在和进行。这个时期的国家经济都属于程度不等的开放经济。“二战”后,科技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随之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全球经济日益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国际资本加速流动,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这种现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纷纷对此展开研究,逐步形成了一种开放经济学流派。不少经济学家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这些国家大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他们对这类国家采用贸易保护政策发展经济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并与西方贸易自由化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得出两者的优劣,并从开放经济的视角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开放经济学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日渐重要,成为其中一个独立的课题。(12)

“开放型经济”概念还指一种经济制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程度。通常,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是否属于开放型经济,主要看政府对对外经济联系的态度。如果政府对其自由放任或者干预很少就属于开放型经济,主要包括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果严格管制则属于封闭或者半封闭经济,主要包括中央计划经济、战时经济等。(13)

中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基本与中国加入WTO时承诺的内容保持一致。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打开国门、走向国际舞台就成了中国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中国已经做好了主动接受国际社会经济规则和惯例的心态。这种心态既是积极的,又是谨慎的。这一特点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设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试水区;二是按照首先开放沿海城市,然后逐渐向内陆地区推进的顺序进行。众所周知,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在诸多地区创办了海关特殊监管区。从本质上看,上述行为均是对边境开放活动的一种积极探索。(14)基于上述分析,本书对我国的开放型经济作出如下界定:从实践角度出发,以边境开放为基本特征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一方面履行了中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另一方面又在规则之外对其广度和深度作了进一步拓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探索行为已经逐渐进入境内开放和进一步制度、体制变革的深水区,虽然与国际经济学理论解释愈加接近,但是绝不会重合。(15)

(二)开放型经济的特征

1.运用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市场竞争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基础和基本规则,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来触发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激发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自由选择进行合作,实现劳动地域分工。(16)在全球范围内,基于资源稀缺性的差异化,贸易活动不断开展,投资活动持续深化,凭借低成本实现对全球资源的调控和配置,将那些源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聚集到特定区域,以此实现当地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和资源供给,促使当地资源或经济优势的形成。随着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全球范围内各产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以及相互关联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国际化分工特征愈加凸显。客观而言,在资源全球化配置过程中,生产要素打破了时空等客观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制约,不仅有助于区域原有禀赋结构的优化,还为产业结构更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要素支撑,实现了区域增长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为地区经济数量和质量的共同提高奠定了基础。在现代社会,以人力资本、科技技术等为主的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国际市场中,一国拥有的高级生产要素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与其市场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关联。(17)在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交往中,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理念以及劳动者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均是其中要素,且作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同时,良好的经济发展效果成为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18)研究显示,开放型经济能够以国际市场动向为导向确立发展方向,并据此制定发展战略,产生良好的开放效益,促进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有效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主体的自我发展。

2.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变化,覆盖范围较广

开放型经济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因此,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并非固定不变的。在经济社会,受科技条件和技术应用现状的影响,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尽相同。从发展历程来看,其内涵呈现出不断丰富与拓展的状态。同时,其影响力和重要性还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从本质来看,能够在制度上与国际接轨,是其发展动态特征的具体体现。想要使区域开放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势在必行。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与国际制度接轨,其次要对区域内外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尽可能满足区域经济提出的诸多要求。

封闭型经济具有环境单一的特点,而开放型经济涉及多个经济领域,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多元化特点。其发展对象囊括了发达国家(或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能够实现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的联结,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的联结。

3.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不确定性较大

客观而言,在发展进程中,开放型经济会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包括国家政策、国际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以及技术优化等。同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开放政策、制度安排等均有可能导致新矛盾、新冲突。总之,开放型经济受到众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对其发展状况影响很大。举例说明,在蝴蝶效应的作用下,某一国家或地区实施的经济政策很有可能给贸易合作伙伴或相邻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甚至在全球引发金融海啸。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更高,因此,受到的冲击也更大。(19)

同时,开放型经济由于与外部环境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因此,有较强的对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能够降低外部风险的冲击程度,减轻风险损害结果。另外,开放型经济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注重完善内部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有效抵抗各类风险的冲击,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发展。这也是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目标。

三、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封闭型经济、开放经济内涵辨析

(一)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区别

1.开放范围不同

就内涵和外延而言,开放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和区别。前者更加注重区域外经济的开放性,采用内外开放相结合的发展方式;而后者则主要关注国际市场,即只注重对外,因此,其内涵和外延都小于前者。当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放型经济的覆盖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几乎包括了所有外向型和内向型经济,切合了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多层次、全方位、多视角的开放,可以视作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升级。(20)

2.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外向型经济即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为境外客户提供来料加工服务的方式发展出口经济的一种对外贸易行为,是国家实施对外开放的常用战略之一。一般来说,在外向型经济中,企业能够通过资金的引进、人才的输入等实现顺势成长。研究显示,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多为发展中国家所采用。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后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用的就是此种发展策略,且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这一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同时有助于彰显其成本优势,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产业发展基础的快速创建,通过外贸出口盘活整个区域经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就是最好的实例。但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并非都是优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开始显现。1997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诸多专家学者开始对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性和局限性进行反思。

由上文分析可知,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后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资源转化能力,提高生产加工能力,并促进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更新等作良好铺垫。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独立发展。(21)

3.运作模式不同

开放型经济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外向型经济自身不具备良好的独立性,以依附其他经济体的方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外向型经济极易受到外部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在成长道路上具有较大风险。以此为基础,选择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主动性较差,极易处于被动状态,引入多但输出少,为了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常会为其提供诸多优惠政策、进行税费减免,长此以往,会导致不公平竞争。开放型经济注重内外活动的结合,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强调国外资金、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新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改变外贸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为跨国公司的创立、发展创建良好的前提条件。(22)

(二)开放型经济与封闭型经济的区别

封闭型经济是一个与开放型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属于一种常见的经济形态。它是指一国的所有经济活动,如生产、运输、销售等均是在国内实现的,以此形成了一个首尾相连的闭环。由此可知,封闭型经济的主要特点包括自给自足、内部循环、基本不与世界经济联系。(23)而开放型经济则恰恰相反,其主要关注一国经济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性,包括经济主体、生产要素以及经济活动等,并以此为据,对国内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分工中,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形成双向循环态势,依赖国际市场达到提升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就理论而言,封闭型经济与外部世界经济基本不发生联系,只围绕着国内市场这个核心运行。但在实践中,并不存在完全的封闭型经济。因此,该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即政府出于政治目的,采用严格控制政策对国内经济进行封锁,阻止其与外界发生联系。(24)

(三)开放型经济与开放经济的区别

“开放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D.格林沃尔德(1973)撰写的《现代经济辞典》一书中。他将其定义为“贸易能够实现自由发展的地区经济”。从理论上看,在开放经济环境中,一切生产要素都能够无障碍地流动,所有人都可以与本地区以外的经济主体进行业务合作。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戴维·W.皮尔斯将“开放经济”定义为“参与国际贸易的一种经济”,并提出了具体判断方法,即主要看某个经济体对外贸易部门在该经济体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与上述定义相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十分简洁明了,即“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著名经济学家曼昆(1997)则将其定义为“资本、劳务和商品的国际流动”。

从宏观角度来说,一切与外界具有某种经济联系的经济均为开放经济。就开放经济的发展历程而言,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弱及强的发展过程。通过区域开放,国家能够实现诸多资源要素在区域内外的自由流通,并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之中,一方面有助于国内内部结构的调整、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外部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国或地区的区域开放度及其自我发展能力等也在不断变化,逐渐催生了开放型经济形式。因此可以说,开放型经济是从开放经济中产生和逐渐发展起来的,没有开放经济作为基础,开放型经济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根本无法形成并得到有效发展。(25)

但也要看到,开放经济并不等同于开放型经济,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开放型经济重在“开放”。这个“开放”主要包括三个特点:一是强调与区域外部经济的联系。其他国家和本地区之外的所有市场主体和各类要素能够实现自由流通,形成贸易往来,不会受到任何限制。此时,各地区的关联度持续递增,能够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活动中。二是强调内部经济之间的流通往来。这种重视“外输”和“内引”同时发展的经济形式,与开放经济有着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其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另一方面,鼓励本地企业进行跨区域运营,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彰显自我优势,不断向外输送产品、服务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形成本地区内外部两个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三是注重整体性。即这种开放并非局部或者某个行业的开放,而是着眼于宏观经济的整体,着力提升开放程度。因此,对开放环境、市场规则等的要求很高。也就是说,开放型经济中的“开放”并不是单纯地打开一国之门进行合作,也不是追求短期利益的开放和小范围的开放。(26)

另外,开放型经济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减缓外部风险的冲击。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其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并且能以积极的态度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对风险的抵抗较为有效;二是其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且重视内部经济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以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促进自我发展,从而具备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开放型经济通过这种方式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最终实现自身发展的主要目标。(27)

四、边境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边境地区自身客观条件的特殊性,造就了其开放型经济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出台了多项促进边贸合作的政策文件,鼓励和提倡边境两国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积极展开贸易合作,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强调在加大对境外开放的同时,也要扩大对国内开放。具体地,通过在口岸地区建立试验区,然后逐步推进到整个地区的发展模式,逐渐建立起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总体而言,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由浅到深的过程。还有一些数量和范围都较小的辅助性开放形式,如互市贸易区、经济开放区、经济试验区和自由贸易区等。

与其他地区不同,边境地区与邻国具有共同的边界,边界以内受我国法律管辖和约束,其经济资源具有跨境配置的特点,因此,与邻国的合作对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边境地区开放型经济的特殊性还表现在边境地区比内陆地区更有区位优势,出入境交通便利,运输成本大大减少,贸易活动时间大大缩短。边境地区的贸易主体具有一定民族性,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同宗同源,语言相通,风俗相似,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上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跨境民族的往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加强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但这种跨境民族也容易受到国外反动势力的渗透和利用,危害边境安全。对于边境两边生活着不同民族的地区,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使得两边民族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引发民族争端。因此,边境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必须尊重跨境民族的民族情感和不同民族间的民族差异,维护好民族关系,平衡好双边民族利益。(28)为了发展边境开放型经济,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给予多方面的政策优惠。但边境地区相较于沿海地区,经济基础差,人口少、素质低,城镇规模小,尽管边境地区与沿海地区同样发展开放型经济,但两者有着极大的差异。一是开放对象的区别。边境地区的开放型经济主要针对特定的邻国,市场范围较小,并且这些国家多为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沿海开放型经济则面向全球,多为经济发达国家,市场范围十分广大。二是开放时间的区别。边境地区经济开放较晚,而沿海地区则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形成了开放型经济。三是开放程度的区别。沿海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远高于边境地区,由此形成了两者市场规模的巨大差异。

我国在边境地区实行的开放型经济政策,主要着眼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商品要素、服务要素、资本要素等的跨边境合理配置,不仅包括对外开放,还包括对内开放。而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可以说是边境地区开放型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注重外贸发展、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出口规模和积极利用外资。因此,这两个概念层次相比,边境地区开放型经济要高于外向型经济。(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