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地方本科院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研究丰富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我国学者冯之浚对于区域创新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区域创新系统是指某一地区内企业、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的创新系统。(11)在传统的创新理论中,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政府共同主导着整个创新的过程,作为大学,只局限于提供教育的功能。而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成为创新活动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因而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活动的三个主体——大学、企业和政府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大学在知识经济中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要素之一,为产业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是新技术企业(New Technology Based Firms)的温床。(12)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之一,致力于人才培养和提供技术服务与转移。将地方本科院校作为独立的创新主体来研究其作用机制,既有助于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深入理解,也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和政府制定有效政策来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已经成为各种类型区域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的一个宽泛框架。虽然区域创新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高校是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之一,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知识源泉,这一点得到了全社会的基本共识,而且从多个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对区域创新系统主体要素的研究较多集中在企业和政府,而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机制和作用研究对于完善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将地方本科院校作为系统主体要素深化了研究的内涵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服务社会的中坚力量。教育部发布的《201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3》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含独立学院292所),本科院校1170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674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57.6%。地方本科院校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分布范围上都占有“重头戏”的位置,同样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13)
国内外将高校作为区域创新系统要素进行研究时主要是针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科研实力强大,科研设备齐全,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较大,知识传播和转移的速度更快,社会接受力更强。而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主体的地方本科院校与全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比,科研实力相对较弱,优势学科相对较少,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较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应该有与全国综合性大学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互动模式。因此,本书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作用,这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对于推进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加快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将地方本科院校作为系统主体要素进行研究,深化了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内涵。
1.2.2 实践意义
1.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创新机制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地方本科院校依托区域经济社会以求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以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为支撑,二者互相促进,成为一个综合体。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不是盲目地发展,而是要与经济发展挂钩,与社会发展结合,以推动当地各生产要素全面发展为己任的综合全面、有明显特色的发展。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必须以本地区基本情况为基础,利用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特色来发展区域经济,构建合理、高效、有序的区域创新系统,从而创新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这就对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具有了相应的导向作用和借鉴意义。
2.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研究基础来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创新机制,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具有实践意义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我国将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深化地方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紧密结合。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突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强调了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地位与使命,特别指出高等学校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14)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多学科综合优势,促进原始性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生产力转化,高效整合经济建设与高校科技工作。《规划纲要》还指出,高等学校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利用智力集成和创新思维,借助人才学科环境的竞争优势,深入研究分析国家、地方、社会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构建实施公共管理、制定内政外交政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高校科技发展战略之一就是实施科教互动战略,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高等学校要根据各自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强化产学研合作,在国民经济建设重大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应用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通过集成创新,利用学科的交叉性和技术的融合性,争取早日突破行业的关键性和共性技术。高等学校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坚持产学研合作,及时转化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化进程。特别强调,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主场上,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多种方式的合作,广泛进行人员沟通,合作研发,合办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积极建立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有效的联系渠道,积极参与以企业为核心,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环节,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成为高新科技成果转移和高新科技产业孵化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中的思想库、知识库、人才库和成果库,成为激发创新思想,传播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的中心。
国家的政策不仅引导和鼓励着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还为高校的地方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5)但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职能的发挥,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尽管地方本科院校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的模式,但还是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产学研合作没有取得较好效果在于没有建立适当的机制。笔者认为,只有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强调,区域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如企业、政府、大学、科研院所等)应协调合作,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从区域创新系统作为理论研究基础的视角,审视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不仅有利于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对全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