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FOREWORD
创新是区域竞争的核心,大学是区域创新的关键。鉴于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显著作用,大学被国家赋予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新使命。大学致力于知识创新、技术转移与转化,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离不开地方本科院校的支持与服务,它是区域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尚未真正融入区域创新系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其中,机制创新水平是关键制约因素。
本书主要采用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指导下,选取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典型指标。以山东省为例,对山东省35所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情况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对各类型高校服务地方的基本数据进行均值比较,并对各类型高校服务地方的特点进行个案剖析,通过借鉴美国部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做法与经验,深入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瓶颈”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创新内容与措施。
借助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全省高校2012—2014年社会服务情况调查,选取近3年高校横向课题数量、向企业提供的技术专利总量、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总数、决策咨询参与总人数、为国家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培训总人数、大学科技园区孵化企业总量等12个关键指标,以及专业数量、一级博士点、一级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等10个普通指标,运用基于层次的聚类分析方法,分组结果显示35所山东省高校明显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山东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其特点是科研、教学以及综合办学实力较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较大;第二类包括潍坊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潍坊医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英才学院、滨州医学院、滨州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烟台南山学院、德州学院、菏泽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泰山学院、枣庄学院等15所高校,其特点是总体办学实力较弱,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贡献较小;第三类包括山东建筑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聊城大学、烟台大学、鲁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山东财经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等13所高校,实力居中,其特点是办学实力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处于前两类高校之间。总体来看,山东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其办学实力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校区位及学科专业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参考经济学的“供给—需求”理论,结合高校在服务地方过程中能否顺利地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实际情况,并依据高校服务地方所呈现出的社会实践方面的特征,可将上述三类高校分别称为供给主导型高校、需求主导型高校和供给—需求型高校。
进一步选取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5个典型指标,即高校横向课题数量和申请情况、高校向企业提供技术和专利数量与大学科技园区孵化企业数量情况、科技园区孵化企业年产值和校办企业数量情况、高校政策咨询与决策建议情况以及高校为政府提供教育培训情况,对供给主导型、需求主导型、供给—需求型高校三类高校服务地方的基本数据进行均值比较。研究发现,三类高校在服务地方的5个典型指标方面,确实存在着显著差异。然而,对三类高校服务地方的个案研究却表明,所有案例高校均十分重视服务地方这项工作,并能够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以期培养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也较为注重校企联盟建设,助力地方企业实现科研攻关,努力促成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即便是办学实力较弱的需求主导型地方高校,也会设法依托地方特色产业与资源推进社会服务工作,其服务地方的特色反而十分鲜明。但是,各案例高校也普遍存在服务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社会服务调研分析不够、服务项目浅尝辄止、服务深度与内容有待全面提升等问题,制约着高校服务地方的实效。
依据上述以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数据为例的聚类分析、差异分析与案例分析,并参照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部分高校服务地方的做法与经验,可以将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六个方面,即服务质量的外部性、人才资源的过度培育、低水平重复研发、知识溢出的无效性、社会服务的总体层次较低以及专业化管理机构和平台建设不完善。具体而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不够准确,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度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推行产学研合作育人难度较大,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难以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总体的科研水平较低,重复研发现象较为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高;在以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为例的研究中发现,山东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数量多,但规模较小,创新和研发能力也较低,热衷于技术转移而不是技术研发,也严重制约着高校服务地方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源,除高校实力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局限之外,高校服务地方的管理和保障机制不健全、不顺畅也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提高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水平,关键是要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协同各个创新主体,进行机制创新。具体来说,一是要进行驱动机制创新,通过创新服务理念、激励制度和组织机构以实现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使作为创新主体的地方本科院校能够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其他主体发生持续稳固的联系,协同推进相关技术创新活动。二是要进行协调机制创新,主要是指省(自治区)政府及各地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协调统筹者,应拟定有关战略、建立相关制度、设置相应机构、利用各种手段等,搭建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地方之间的桥梁,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三是进行约束机制创新,加强对区域创新资源、目标和过程的监控。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要督促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既要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又要规范各种创新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既要鼓励高校积极服务社会,又要防止高校在服务社会中迷失自我。四是要进行保障机制创新,重点是积极培育市场经济环境,运用市场的调节功能,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与创新资源整合;其次是加强各级政府自身建设,务必下放权力,切实转变职能,坚持服务型政府定位,把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系统作为重大使命抓紧抓好。总之,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与水平,主要取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状况。只有全方位地推进机制创新,才能整合各种创新资源,调动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形成政府、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