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目的
大学对区域创新的作用、大学服务地方已得到理论界的共识,就已有的研究而言,缺少针对某一特定类型大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研究,特别是缺少对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创新系统的微观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是其基本职责,也将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本书将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研究基础对其进行审视,发现其机制难以建立起来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办法。
1.5.2 研究方法
第一,案例研究法。本书立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对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创新研究进行剖析,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借助关于制度的理论知识现有成果,案例研究方法常常是推动我们积累关于制度变革理论知识的唯一方法。”(101)根据研究的定位和需要,以山东省35所本科高校为例,进行详细的数据挖掘和实证差异性分析,发掘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类型差异及其机制制约问题。
第二,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指以各种文献材料为对象而进行的研究,文献法一般包括文献的收集与查阅、文献的鉴别与整理、文献的解释与分析、文献研究等具体阶段。本书主要是在收集与查阅现有教育政策和法律文本、相关著作和学术论文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的6所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教育改革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取关于当前地方高校教育政策与制度现状的经验性信息。文献材料包括各种相关文件文本、学术论文、内部通讯、新闻报道等,如潍坊学院制定的关于《潍坊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及金融支持》《潍坊市竞争劣势分析》《潍坊市民间融资机构设立申报工作指引》以及《潍坊学院服务潍坊行动计划》等文本,用来收集当前相关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改革的最新动向信息。
第三,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考查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或现象,寻找其异同,力求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本书对济宁学院和潍坊学院、青岛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济南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三种不同类型高校服务地方的经验进行对比描述和分析,印证了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三个类型的特点。对美国相关高校服务地方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借鉴,对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研究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1.5.3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一章,绪论。介绍选取“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创新研究”题目的历史背景、目的和意义;界定地方本科院校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概念,并对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思路进行简要阐述,简单介绍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章,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作为研究基础的价值。在这部分,本书主要讨论三个问题:如何评说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本书的关系是什么?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研究基础的内涵与价值是什么?之所以讨论它们,原因在于:一是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是本书研究的基础,我们必须对其形成过程、基本内容、优点、缺陷等有基本的了解;二是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本书的关系,是我们研究的起点;三是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在本书中的价值,将帮助我们理解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为何难以取得实效,并找到主要的解决方法,从而创新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
第三章,分析了山东省高校社会服务和地方服务的发展现状,以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对其服务地方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在对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现状简单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35所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依据大小进行分类,依据经济学中供给需求关系理论对高校类型的分析,将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理论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分为三大类型,即供给主导型、需求主导型和前两者的中间类型供给—需求型。
第四章,继续以山东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对其服务地方的活动进行差异性分析。本章重点选取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典型指标,对山东省35所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活动进行验证性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对供给主导型、供给—需求型、需求主导型三类高校服务地方基本数据进行均值比较。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三个类型的特点。
第五章,国外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的途径及启示。这部分属于比较研究部分。高校服务地方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社会实践不尽相同。高等教育发达的欧美及日韩高校,都可以作为世界范围内服务地方的先驱和典范,也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这部分主要论述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高校服务地方的途径,比较中国与欧美及日韩高校服务地方的差异性,进而总结、思考对于中国高校服务地方上的借鉴意义。中国高校应在思想观念树立、法律法规政策支持、课程与专业设置、政府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方面有所作为,这是缩小中国与欧美及日韩高校服务地方差距的途径。
第六章,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这部分是在针对山东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山东省乃至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如地方本科院校服务质量的外部性问题、人才资源的培育问题、低水平重复研发问题、知识溢出的无效性问题,并对上述问题重点从运行机制入手,对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的负外部性、服务评估体系的单一性两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
第七章,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创新。这部分讨论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映照下,创新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即地方本科院校为服务地方,与区域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的创新。这部分从区域系统内的驱动机制创新、协调机制创新、约束机制创新和保障机制创新四个方面对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机制创新进行研究,以期通过这些对策将政府、企业、高校以及中介机构和科研院所联动起来,形成协同的、循环的创新机制和创新系统。
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本书的基本思路见图1-2:

图1-2 本书基本思路框架
(1)魏署光.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演变及其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94-195.
(2)李欣旖,刘晶晶,闫志立,王景瑞.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过程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研究[J].职教通讯,2018(3):6.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801/t20180117_874123.html.
(4)李立国.现代大学治理形态及其变革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8(7):10.
(5)吴韵兰.二战后康奈尔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54.
(6)刘福才.大学智库文化的特质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19(2):94-103.
(7)陆正林,顾永安.应用型大学若干问题探析[J].职业教育,2013(34):5-11.
(8)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专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moe.edu.cn/s78/A16/A16_ztzl/ztzl_kjs2011/
(9)吴韵兰.二战后康奈尔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5:1.
(10)2011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dedu.gov.cn/sdedu_jygk/default.htm.
(11)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2)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12:3.
(13)王冬平.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东省韶关学院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4.
(14)康小明,何晋秋,薛澜.政府对大学系统科技计划资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建议,2008(6):2.
(15)朱向群.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11:13.
(16)蒋华林.论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与发展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70-73.
(17)霍刚.地方本科院校科技服务能力的评价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0,6:8-9.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释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朱向群.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8-9.
(20)孔凡莉,于云海.浅析地方高校的社会职责及区域分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2).
(21)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5.
(22)张国军.浅析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及其几对基本关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46-148.
(23)杨晓玲.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建设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7:10.
(24)刘福才,张继明.高校智库的价值定位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7(10):59-75.
(25)程肇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谈研究——以江西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5,11:4.
(26)杨文明,韩文秀.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与作用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03(6):52-54.
(27)Freeman C.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 London: Frances Pinter, 1987: 81-96.
(28)王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情景下产学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1:26.
(29)陈宗友.区域创新系统中研究型大学与伙伴互动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5:6-7.
(30)Philip Cook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General Findings and Some New Evidence from Biotechnology Clusters[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2(27): 133-145.
(31)毛艳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2007(2):84-90.
(32)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81.
(3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10.
(34)李景鹏.论制度与机制[J].天津社会科学,2010(3):49-53.
(35)E. F. Denison. Why Growth Rates Differ?[M]. Washington D. C. Bookings Institution, 1967.
(36)罗亚非等.高校R&D投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国际比较[J].科研管理,2012(4):116-123.
(37)锁冠侠.地方高校如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J].发展,2011(8):130.
(38)李蕴等.陕西高校科技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3-105.
(39)王灵珅.论区域经济发展中高校的公共经济服务作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9-52.
(40)李俊英.对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J].科学与管理,2009(1):55-57.
(41)鲁林岳.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地方高校发展与转型的价值导向与追求——以浙江省经济发展特色与高校建设为个案[J].中国高教研究,2009(1):71-73.
(42)彭国甫.推进高校发展的思考与探索[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18.
(43)刘福才.大学智库文化的特质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19(2):94-103.
(44)程肇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研究——以江西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5:4.
(45)柳国梁.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地方高校转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1.
(46)汤易兵.区域创新视角的我国政府—产业—大学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12:5.
(47)Elias G. Carayannis.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project/program management: the role of extranets, intranets and intelligent agents in knowledge generation, diffusion, and leveraging[J]. Technovation, 1998(11): 697-703.
(48)Atlan, T. Bring together industry and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hools, in getting more out for R&D and technology[R]. the conference board, research report, 1987(904).
(49)Bronwyn H. Hall, Albert N. Link and John T. Scott. Barriers Inhibiting Industry from Partnering with Universities: Evidence from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Volume 26, Numbers1-2(2001), 87-98, DOI: 10. 1023/A: 1007888312792.
(50)黄胜杰等.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模式及其网络特性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30-33.
(51)周静珍等.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3):70-72.
(52)王文岩.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37-40.
(53)宁凌.产学研合作的主导模式及其比较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11-113.
(54)Clark, Kim B. And Wheelwright, Steven C. Managing New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M]. The Free Press, 1993, New York, NY.
(55)S. Karmarkar, Integrative research in marketing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6(5): 125-133.
(56)C. Fyvie and A. Ager. NGOs and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aints in Development Assistance Work in The Gambia[J]. World Development, 1999(8): 1383-1395.
(57)Michael Lubatkin, Narasimhan Srinivasan, and Hemant Merchant. Merger Strategies and Shareholder Value During Times of Relaxed Antitrust Enforcement: TheCase of Large Mergers During the 1980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7(2): 59-81.
(58)Mowery, D. C.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U. 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R&D Policy[J]. Research Policy, 1998(27): 639-654.
(59)Archibugi, Daniele and Alberto Coco. A New Indicator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for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Development, 2004(4): 629-654.
(60)董彪等.基于Nash模型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方法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6(1):30-32.
(61)杨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0):150-151.
(62)曹静.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18-21.
(63)Rosa Grimaldi, Nick von Tunzelman. Assessing collaborative, pre-competitive R&D projects, the case of the UKLINK Scheme[J]. R&D Management, 2002(2): 165-173.
(64)Roberto Fontana, Aldo Geuna, Mireille Matt. Factors affecting university-industry R&D projectes: The importance of searching, screening and signaling[J]. Research Policy, 2006(35): 309-323.
(65)金芙蓉,罗守贵.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3):43-46.
(66)邓颖翔,朱桂龙.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J].科技政策与管理,2009(12):16-19.
(67)郭斌,谢志宇,吴惠芳.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12):140-147.
(68)王秀丽,王利剑.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DEA评价[J].决策参考,2009(3):54-56.
(69)程肇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研究——以江西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5:63.
(70)Andersson, M. andKarlsson, C.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Region. Acritieal Review and Assessment[M]. Working Paper, Jonko P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2002(2).
(71)胡志坚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1999(6):20-24.
(72)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调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天津:北方工业大学,2007:3.
(73)龚荒,聂锐.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组织结构与推进措施[J].软科学,2002(6):22-25.
(74)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讨论[J].科研管理,2000(5):43-48.
(75)胡志坚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1999(6):20-24.
(76)王稼琼等.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与特征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9(2):53-55.
(77)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讨论[J].科研管理,2000(5):43-48.
(78)柳卸林.中国投资.[EB/OL].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1-02-23/488369.html.
(79)王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情景下产学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1:27.
(80)薛捷.基于知识和交互式学习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1)Wolfe, R. A., Putler, D. S. How tight are the ties that bind stakeholder group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2, 13: 64-80.
(82)Cooke, P., Asheim, B. T. & Boscham, R. et al. Handbook og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growth[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1.
(83)王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情景下产学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1:29-30.
(84)[美]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68-70.
(85)资武成,罗新星,陆小成.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学研创新集群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5-6.
(86)苏竣,何晋秋等.大学与产业合作关系:中国大学知识创新及科技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7)Acworth, Edward B. University-industry engagement: The information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Community (KIC) model at the Cambridge-MIT institute, Research Policy 37, 8(2008): 1241-1254.
(88)Lehrer, Mark, P. Nell and L. Gather. A nation systems view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ism: Inference from comparison of the German and US experience, Research Policy 38, 2(2009): 268-280.
(89)钱宗霞.浅析三螺旋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2):38-42.
(90)黄利梅.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6):25-29.
(91)姬郁林等.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231-232.
(92)刘福才,张继明.高校智库的价值定位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7(10):59-75.
(93)乔颖等.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6):47-49.
(94)Ramos-Vielba I, Fernández-Esquinas, M, Espinosa-de-los-Monteros, E. Measur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in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J]. Scientometrics, 2010, 84(3): 649-667.
(95)Abramo G, D Angelo C A, Solazzi M. Assessing Public-private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s it Possible to Compare University Performance[J]. Scientometrics, 2010, 84(1): 173-197.
(96)智瑞芝.区域创新视角下高校衍生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日本为例[J].经济地理,2009(8):1336-1341.
(97)Audretsch D B, Lehmann E E. Does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Hold for Regions[J]. Research Policy, 2005, 34(8): 1191-1202.
(98)杨忠泰.一般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途径与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24-127.
(99)苏金福.需求视角下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路径探讨[J].武夷学院学报,2009(6):94-98.
(100)周元等.关于我国创新体系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6(10):15-19.
(101)[美]格拉斯·诺斯,张五常等著.李·J.阿尔斯通、恩拉恩·埃格特森等编.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