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育+”模式 助力脱贫攻坚
——黔东南州2019年体育旅游发展报告
引言
随着人民对高品质健康休闲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近年来,国家决策层将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和体育业的结合作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一环来抓。“体育旅游”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按照“精心书写多彩贵州体育事业新篇章”和“以山地运动、民族体育为特色抓好工作”的总体要求,《贵州省“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明确提出:“整合山地民族资源优势,推动山地体育旅游加快发展,力争到2020年每个市(州)建成一个富有特色的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示范基地,打造贵州体育产业水、陆、空新亮点,开展全域体育旅游新局面。依托历史文化名镇、景区型小镇、主题型小镇,将体育与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有机结合,推动贵州山地民族体育旅游新发展。”
根据《规划》抓好“一市(州)一品牌,一县(市、区)一活动”的要求,为实现“体育生态化、生态体育化,体育旅游化、旅游体育化”,黔东南州积极构建“体育+”或“+体育”的发展模式,营造脱贫攻坚、体育助力的良好局面,真正念好做实全民健身“里子”、撑起竞技体育“面子”、盛满体育产业“盆子”这个“三子经”。
一、博观而约:黔东南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可择其精要者而取之
2012年国务院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贵州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旅游品牌,着力提高服务能力。”民族体育旅游是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结合的产物,国务院2号文件要求高度重视。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人口占82%,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比例最高的自治州,有苗族(42%)、侗族(32%)、汉族、水族等33个民族,是苗族侗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黔东南州民族体育旅游具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和“原生态”文化返璞归真、政策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等优势条件。
黔东南州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用自己的勤劳和质朴创造出了蕴含着民族特色、原始质朴又不失趣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体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黔东南州具备了打造民族体育旅游精品的巨大潜力。
黔东南州非常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不仅包括清水江、㵲阳河等流域的苗族划龙舟,黎平、从江的抢花炮,还包括舞龙舞狮、龙舟、漂流、侗族棋类等,其中斗牛、赛马、传统武术、民族舞蹈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民族体育项目不仅蕴含着少数民族生活的智慧,也彰显着民族文化的内涵,因此,黔东南州在民族体育资源开发中具有民族优势。
黔东南一年有民族节庆集会200多个,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当地民族体育活动是民族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影响力的民族体育节日有独木龙舟节、划船节、斗牛节、漂流节、摔跤节、花炮节、爬坡节等,展示了厚重的民族体育历史文化。在民族节庆活动上,苗族服饰(200种以上)和侗族服饰(约100种)进一步提升了黔东南民族村寨的民族体育文化内涵和魅力。
黔东南州以凯里、下司为核心的凯麻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旅游区,已成为黔东南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品牌项目。麻江下司镇是贵州省第一个少数民族体育村,凯里、施秉、台江、榕江等地民族体育资源优势明显,每年能吸引几十万群众参加,是“观光游”向“体验度假游”转型的主要产品。作为全省试点和领头羊,黔东南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优势突出。民族体育项目特色突出、品质优良等正面的客体性元素为黔东南州的体育旅游品牌的后期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存在基础。
二、厚积而薄发:黔东南一直在打造“民族体育旅游节”推广活动
建设民族体育旅游示范区,黔东南州早有准备。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离不开整个旅游业的大环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黔东南旅游发展已进入快车道。1999~2010年,黔东南州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增速之快、增幅之大,说明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成效十分显著,它已成为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黔东南州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活州”作为“六州战略”的一个战略重点,“四圈一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旅游经济圈就有3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州旅游业的发展。其中,使旅游成为黔东南的支柱产业、重要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龙头的是黔东南州的八大产业政策之一。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文化、体育、旅游、宣传”四位一体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倡导开发休闲、度假、康体等多种旅游发展模式。2009年举办的首届贵州黔东南民族体育旅游节吸引了7万余人次参与。黔东南州民委在制定《黔东南州着力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新机制》中明确提出要创新观念,将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纳入民族文化产业序列着力打造;提出发展的具体思路,即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传统节日、旅游宣传推介等活动有机结合,积极牵头协调文体、旅游和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的县、市有针对性地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活动统筹安排,使节日庆典活动与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文化娱乐有机结合。
黔东南州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借助本州丰富的户外体育运动资源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挖掘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尝试性地在施秉、镇远、雷山、下司和台江等地连续举办两届“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节”,成功开展了独木龙舟竞赛、漂流、露营、场地越野车表演、独竹漂表演、少数民族龙舟邀请赛、皮划艇、激流回旋、舞龙嘘花、斗牛和斗鸟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体育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提升了黔东南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做出了努力。
黔东南州所特有的独木龙舟和反排木鼓舞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定为“全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雷山和镇远成功打造的“雷山全国牛王争霸赛”和“镇远端午龙舟赛”民俗体育赛事,曾被《贵州日报》和《黔东南日报》多次报道,造就了雷山和镇远的品牌影响。这为黔东南州后期民族赛马、舞龙舞狮、民族摔跤等项目的开发和宣传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多品种、多项目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旅游开发整体提升了黔东南的旅游业地位。黔东南州抓住节假日等旅游旺季加大宣传,事半功倍地打造了当地民族体育旅游的新亮点。以黎平民族摔跤为题材的节目《摔》获得了2010年第7届贵州省民运会表演项目金奖。
民族体育旅游成为黔东南州打“差异”牌、走“特色”路的旅游发展战略选择。黔东南州各级政府借助本州丰富的户外体育运动资源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挖掘了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已在施秉、镇远、雷山、下司和台江等地连续举办多届“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节”,成功开展了独木龙舟竞赛、漂流、露营、场地越野车表演、独竹漂表演、少数民族龙舟邀请赛、皮划艇、激流回旋、舞龙嘘花、斗牛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体育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提升了黔东南州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民族体育产业化做出了努力。相继推出了台江施洞独木龙舟节、镇远传统龙舟文化节、黎平摔跤节、从江花炮节、凯里芦笙节、麻江下司斗牛节、施秉杉木河漂流节和雷山爬坡节等民族体育旅游产品。黔东南州又推出全国独竹漂邀请赛、“雷公山之巅巴拉河之夏”自行车爬坡赛、竞速赛、黔东南中国“牛王争霸赛”、斗鸡、斗鸟、斗猪等民族特色体育赛事与民族文化、旅游相融合。
在2013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上,贵州省有13个项目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入围率全国第二,而黔东南州就有5个项目榜上有名,入围率全省第一,分别是施秉杉木河漂流节(十佳精品赛事)、自行车环骑黔东南(十佳精品线路)、台江施洞独木龙舟赛、镇远传统龙舟文化节和雷公山山地自行车爬坡赛5个项目。黔东南州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反映出黔东南州的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贵州环雷公山超100千米国际马拉松赛事创办于2011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2012年荣获中国马拉松银牌赛事,2013~2017年连续五年荣获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在全国马拉松大家庭中独树一帜,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山地户外品牌赛事。
启示与思考
1.以媒体综合塑造品牌形象。通过良好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媒介多维信息传递,能够有效推动黔东南州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如何发现并解决制约黔东南州民族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种种桎梏,形塑并提升黔东南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品牌形象,对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突出意义。
2.抓住时代机遇,创新发展载体。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开发民族体育旅游产品。要认清内部存在的不足和外部环境的挑战,因地制宜,选择几个好的项目重点开发,以点带面形成产业优势,这样才能促进黔东南州体育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振兴地方经济,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重塑原生态体育旅游品牌。坚持原生态的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与品牌塑造是不容置疑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我国工业化程度持续提升的当今社会,人们从没有像今天一样向往蓝天白云的原生态景观。这一时代背景为黔东南州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营造了良好契机。科学有效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有助于当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融等多方面实现共赢。
4.加强基础设施服务。重视体育旅游营销调研,逐步完善体育旅游产品服务。游客在游览完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后对当地旅游资源的总体印象,将是他们在今后传播黔东南民族体育旅游观点的主要倾向。通过调查发现,正面评价者认为景区消费定价合理、传统体育项目民族特点突出,认为黔东南州民族体育旅游开发工作做得不错。负面评价则是对配套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抱怨较多,与当地人的语言交流不畅也成为游客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
5.扩大产业资源平台。体育旅游发展规模小、总量低,产业意识依然薄弱。丰富的民族资源是黔东南州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的前提,形式多样的民族体育项目也为黔东南州提供了较大的开发空间。然而由于黔东南州在资源开发工作方面的力度不够,开发人员缺乏产业意识,导致民族体育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与开发。黔东南州民族体育开展形式也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没有将生态休闲文化与民族体育资源相结合。
6.培育专业人才体系。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目的在于发展黔东南州的旅游产业,而旅游产业的人才储备与其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黔东南州在民族体育资源开发中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没有认识到生态休闲文化理念的重要性,也没有能力将民族体育与生态休闲相结合,因此导致民族体育资源开发工作效率不高。黔东南州民族体育资源开发人员之中,了解生态休闲文化理念、精通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的人员储备明显不足,而且了解和熟悉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也较少。
执笔:刘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