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见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君正第三

【正本】

君正第三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节赋敛,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则知民力,三年节赋敛则民有得,四年发号令则民听令,五年以刑正则民不幸,六年民畏敬则知刑罚,七年而可以正则胜强敌。

号令发必行,俗也。男女劝勉,爱也。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贵贱有别,贤不肖差也。衣备不相逾,贵贱等也。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罚必也。

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

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耻,有耻则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号令成俗刑伐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法度者,正之至也。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

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

无父之行,不能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

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原文】

君正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民则力。三年无赋敛,则民有得。四年发号令,则民畏敬,五年以刑正,则民不幸。六年□□□□□□□。七年而可以正,则胜强敌。俗者顺民心也。德者爱勉之也。有得者,发禁弛关市之正也。号令者,连为什伍,选练贤不肖有别也。以刑正者,罪杀不赦也。□□□□□□□□。可以正者,民死节也。若号令发,必厩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斥,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战矣。号令发必行,俗也。男女劝勉,爱也。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贵贱有别,贤不肖衰也。衣服不相逾,贵贱等也。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罚必也。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耻,有耻则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清源】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节赋敛,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则知民力,三年节赋敛则民有得,四年发号令则民听令,五年以刑正则民不幸,六年民畏敬则知刑罚,七年而可以正则胜强敌

原文为: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二年用其德,民则力。三年无赋敛,则民有得。四年发号令,则民畏敬。五年而以刑正,则民不幸。六年□□□□□□□。七年而可以正,则胜强敌。俗者顺民心也。德者爱勉之也。有得者,发禁弛关市之正也。号令者,连为什伍,选练贤不肖有别也。以刑正者,罪杀不赦也。□□□□□□□□。可以正者,民死节也。若号令发,必厩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斥,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战矣。

三年节赋敛。原文为“三年而民有得”。清源的依据是原文后边有“三年无赋敛”,按形式逻辑的一致性要求,这句应该跟“赋敛”相关,但任何朝代都不可能无赋敛,后文又有“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故最终清源为正本样。原文中的“而”字,则是根据经文的总意而被删除的。经文的总意是,只有经过“从其俗”“用其德”“节赋敛”三个阶段后,君上才可以获得“发号令”“以刑正”“民畏敬”“可以正”的结果。

二年用其德则知民力。原文为“二年用其德,民则力”。从简洁性出发,中间逗号去除为好。从与前句“知民则”形式的一致性出发,则改“民则力”为“知民力”为宜。

三年节赋敛则民有得。原文为“三年无赋敛,则民有得”。据形式一致性要求清源。

四年发号令则民听令。原文为“四年发号令,则民畏敬”。“民听令”的依据是后文的“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

六年民畏敬则知刑罚。原文除“六年”二字外,其余缺失。根据语境,容易得出正本。

“俗者顺民心也。德者爱勉之也。有得者,发禁弛关市之正也。号令者,连为什伍,选练贤不肖有别也。以刑正者,罪杀不赦也。□□□□□□□□。可以正者,民死节也。若号令发,必厩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斥,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战矣。”一段很显然是后人的冗注,不仅与语境不合,且没有思想价值,故删。

贵贱有别,贤不肖差也

原文为“贵贱有别,贤不肖衰也”。改“衰”为“差”的理由是,“衰”的含义在此处甚不明了,估计是“差”的错别字,尽管古汉语也有“衰”训“差”的,比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有“迟速衰序,于是焉在”。再者,从“贵贱有别,贤不肖衰也。衣服不相逾,贵贱等也”进行逻辑推理,“别”“差”“等”三字更神近些,比如“等差”“差别”等。

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耻,有耻则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号令成俗刑伐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原文为: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耻,有耻则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知地宜,须时而树”显然跟经文前后不搭,究竟因为何种原因误入经文也难推知,只能删除。

“号令成俗刑伐不犯”的原文为“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就经文的内在要求来说,“而”字理应删除。

法度者,正之至也。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

原文为: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被删除部分一看就感觉是后人评注,理应删除。被删的“而”字也应该是后人误入。另外,此句必须单独成段。

无父之行,不能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

原文为: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

“不能得子之用”原文为“不得子之用”,据后文偶句“不能尽民之力”加“能”。

被删部分极大可能系后人误注误入,一则因为行文不像经文,二则因为含义过于浅显,故被删除。

【见知】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节赋敛,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

这七句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承关系,次序不可错乱,即前面的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条件和准备,起点是“从民俗”,终点是“使民正”。

需要特别见知的有二:一是“用其德”,它的含义绝非选用民众中有德行的人,而是指要因顺民众的天性,德在道家中的基本含义指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某一物类从道中所分有的原始属性;二是“可以正”,它的含义绝非是将“正”通假为“征”,然后解注为“对外征伐”,而是指经过前面的六步后,才有可能真正使民众回复到正常且正确的状态上来,这从本段末句“七年而可以正则胜强敌”上更可得到印证。可以征伐的时候,难道就能胜强敌吗?恺撒可以征伐,就胜强敌了吗?希特勒可以征伐,就胜强敌了吗?没有。相反,如果民众都处在正常而正确的状态,就一定可以胜强敌,无须举例。

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正确理解本句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本句的句眼。本句的句眼无疑是“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如何让天下万国都顺从自己呢?要“文武并行”。所谓“文武并行”,就是不能单独用文,也不能单独用武。但文是什么,武又是什么?《黄帝》的伟大之处,或曰道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将人世间一切事务的最终依据都定位在天上,而非人的意欲上。“因天之生也以养生”才叫“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才叫“武”,“文武并行”就是养伐合一,绝不偏废。唯有建立在天上的“文武并行”,才是决定国家的生死之道,或曰国家的养伐之道。“死生之正”亦即死生之道,唯道能正。人类的历史仍延续,中国的养伐之道仍存留。

法度者,正之至也。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

治道的最高境界不是法治,而是王治。道生法,《黄帝》已经开宗明义过,无须赘述,诚如黄帝知音老子所言:“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没身不殆。”黄、老、庄的天涯知音柏拉图在《法律篇》中也明确指出,法治只是第二好的政制,王治才是第一好的政制,法治在王治之内而不在王治之外,王治在法治之上而不在法治之下,法治是王治的结果,王治是法治的条件,这就叫君正,而非法正。

[今译]

真正的君临天下之道,就是在一开始要顺从民众的习俗,要因顺民众的天性,然后减轻民众的税赋,再然后才能去发号令,才能去正以刑罚,民众才知道敬畏,最终,民众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治理。一开始顺从民众的习俗才能知道民众的行事规则,因顺民众的天性才能知道民众的力量之所在,减轻民众的税赋才能让民众有获得感,再去发号令,则民众就会听从,再正以刑罚,则民众就不会心存侥幸,民众知道敬畏就会去了解刑罚,最终,民众得到真正的治理后就可以战胜天下一切强敌。

君王的号令一旦发出就能得到很好的执行,那是因为执行号令已成为习惯。男女能够互劝互勉,那是因为君王与他们全都相亲相爱。无论君王想大动干戈,还是休养生息,民众都没有不听从的,那是因为君王的动静时机把握得好。民众受到君王的奖赏没有感恩戴德,受到君王的处罚也没有怨恨之心,那是因为君王的奖赏与处罚得当。贵贱有别,那是因为贤德之人与不肖之徒本就存在差别。服饰用具不相僭越,那是因为贵贱之间本就存在等级。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那是因为民众的衣食得到了满足且刑罚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以有余来进行守护,则坚不可摧。以不足去进攻,会反招攻伐。

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因顺上天之生以养生就叫文,因顺上天之杀去伐死就叫武。文武并行,则天下莫不顺从。

人类的根本在于土地,土地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的关键在于时机,时机的运用在于民众,民众的使用在于力量,力量的使用在于节制。有节制地使用民众的力量就能带来财富,对民众赋敛有度民众就能富裕,民众富裕了就知道羞耻,民众有了羞耻之心就能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号令成俗刑伐不犯就成了守固战胜之道。

法度应该最为公正。所以,以法度来治理国家的人,是不可乱来的。而制定法度的人,也不可乱来。

节省民众的劳役,节制民众的赋敛,不去掠夺民众的劳时,国家自然就能得到安稳的治理。

君王没有父亲般的品行,自然就得不到子民们的用处。没有母亲般的德行,自然得不到老百姓的力量。既有父亲般的品行,又有母亲般的德行,自然也就获得了天地之间的一切德行。

君王的号令跟民心相一致,民众自然就会听从君王号令。君王兼爱无私,民众自然就会跟君王相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