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
血脉的延续
男女结为夫妻,组建家庭,生育孩子,我们的生命才能传承不息,民族的历史才能随之延续。所以,原始社会中的人们有强烈的生殖崇拜,封建社会中还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训诫。在这一讲,我要介绍两个和血脉延续密切相关的字—“子”和“孙”。
子/大头儿子/
“子”字的历史非常悠久。“子”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典型的象形字,画的是一个婴儿,这个孩子尚未长大,胳膊和腿都相对较细,但脑袋大大的——小孩子的身材比例和成年人不一样,脑袋往往会更大一些。“子”是一个惟妙惟肖的大头娃娃!
“子”在古代指婴儿,也就是刚出生的小宝宝。古人认为“子生三月则父名之”,孩子出生三个月之后,爸爸要给他起名字。在这句话中,“子”就是婴儿之义。
除此之外,“子”还引申出孩子、儿子的意思,后来又慢慢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我们熟知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这些历史上的大思想家,都被尊称为“子”。
孙/家族血脉,延续无穷/
我们常说“子孙后代”,“孙”是儿子的儿子。在简体字中,“孙”左边是“子”,右面是“小”,可以被理解为会意字,比儿子还要小,那就是孙子了。
“孙”的繁体字写作“孫”,左边是“子”,右边是“系”。“系”有绳子的意思,有些人就认为,儿子忙着养孙子,就像被绳子拴住,不自由了。所以,能把儿子束缚住的就是“孫”。
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在古人看来,生孩子是大喜事,怎么能是一种令人无奈的束缚呢?那么,“孙”为什么“从子从系”呢?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系”的内涵。
大家看甲骨文,左边是“子”,右边的“系”就像一团丝线。金文和小篆也都是这样的形体。《说文解字》中说:“孙,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孙”是由“子”和“系”组成的会意字。“系”是一团丝线,它有延续相传的特点。一个大家族,从父亲到儿子,从儿子到孙子,孙子之下又有曾孙、重孙,绵延不息,代代相传。“孙”从子从系,反映了家族传承的特点。这个特点,也体现在古代的传说里。
我们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家门口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出行很不方便。他便下定决心,挖走这两座大山。有个聪明的老头叫智叟,跑过来嘲笑愚公:“你太傻了!就凭你老弱的身躯,怎么可能挖走两座大山呢?你连山上的草木都铲不动!”
愚公回答说:“你才傻呢!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继续挖。儿子能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我的家族代代传承,子孙无穷无尽,但山却不会再变高变大,总有一天能挖走!”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派出两位大力神,搬走了两座大山。
我们讲这个故事时,多强调持之以恒的精神与毅力,其实它还暗含着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那就是在中国人眼中,家族的延续是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是渺小的,但一个家族、一种传承是沛然而不可抵挡的。中国人注重家风、注重家世,都与这种传统观念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