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
古人的弃子风俗
古人对血脉的重视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体现在温情的“保”“孝”等字里,坏的一面,则在这一讲要介绍的“弃”字里。“弃”是个让人揪心的字,它和抛弃孩子有关。
“弃”是简体字,它的繁体字写作“棄”。无论是简体还是繁体的写法,在古文字中都能找到渊源。
先看简体的“弃”字,它对应着《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字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字形关联。上面是一个倒过来的“子”,下面是两只手。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两只手把一个孩子扔出去。
再看繁体的“棄”,和与之对应的小篆字形,在双手和孩子中间多了一个部分,这是簸箕的形状。“弃”在甲骨文中写作,上面是一个“子”,这个孩子刚刚出生,他旁边的几个小点代表着血和羊水,中间是一个簸箕,下面是两只手——这个字描绘的是把孩子放到簸箕里扔掉。无论简体还是繁体,“弃”都是一个鲜活的会意字,展现出古人抛弃孩子的场景。
你也许会觉得奇怪,怀孕生子非常辛苦,刚出生的小婴儿又是那么可爱,古人为什么要把婴儿扔掉呢?
其实,这和古代一种很残忍的风俗——杀首子有关。“首”是第一个的意思,“杀首子”就是把第一个孩子杀掉。古人为什么要杀死第一个孩子呢?因为,在父系社会里,父亲的权力和财产必须要传给自己亲生的孩子。但在抢亲的时代,古人没办法确定抢来的女性是不是别人的妻子,是否已经怀孕。因此,第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不是自己亲生的。
在今天,人们可以去医院检验DNA,但古人可没有这项技术。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很残忍的办法——扔掉第一个孩子!这种办法当然可能误伤,但哪怕误伤,也要保证家族血统的纯正,“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就是这样可怕的逻辑。
“弃子”这种残暴粗野的原始风俗,封存在了“弃”字里,也封存在历史传说中。相传周人的始祖名叫“弃”,他的名字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可怜的、差点儿被扔掉的孩子。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弃”的母亲叫姜嫄(yuán)。有一天,姜嫄在郊游的时候,看到一个大脚印。踩下去的一瞬间,一股神秘的力量涌入她的体内——她怀孕了!生下孩子之后,姜嫄心里很别扭,觉得这孩子来得不明不白,想把他扔掉。
姜嫄一共扔了三次。第一次,她把他扔在马牛经常走过的小胡同里,马牛经过时,竟然全都避让这个可怜的孩子,没有一个用坚硬的蹄子踩伤这个小小的生命。第二次,姜嫄打算把他扔到深山老林里。可她刚一进山,就遇到许多猎人、樵夫。姜嫄担心抛弃孩子的行为被人发现,只好放弃。第三次,姜嫄决定把孩子扔在冰封的河面上。时值严冬,寒冰刺骨,她刚把孩子放在冰面上,空中突然飞来一只大鸟,温柔地将一只翅膀垫在孩子身下,把他和冰块隔开,免得他冻坏,又把另一只翅膀盖在孩子身上,为他保暖。
姜嫄震惊了,这太不可思议了!三次抛弃都失败了,这个孩子肯定不一般!既然他受到了上天的庇佑,自己就不能再逆天而行。于是,她把孩子抱回家,抚养长大。由于曾经想遗弃他,姜嫄就给他取名叫“弃”。
这个孩子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他善于耕种,让老百姓免于饥饿,后来成为周人的始祖,被尊称为“后稷”。
“弃”字背后,是古人的一段特殊的文化记忆。他们为了保证血统纯正,把权力和财富传给亲生孩子,推行过非常残酷的“杀首子”风俗。随着社会发展,这种风俗早已废止,只在古老的汉字中,依稀存留着野蛮残酷的历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