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学
对血脉的呵护
经历十月怀胎,母亲诞下孩子,重视血脉延续的古人,便开启操心模式,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业进展,期待他们一朝金榜题名、出将入相、光耀门楣。
这一讲要讲的,便是对孩子身体的呵护——“保”,以及与他们学业有关的“学”。
保/古代的保姆/
“保”字是一个很有爱的字,我们透过它能看出古人对血脉的保护和爱意。
甲骨文中的“保”非常形象,左边是一个人,他的手向后背过去,身上背着一个“子”,即孩子。所以,“保”早期有保姆的意思,也就是背起孩子、照顾孩子的人。到了金文和小篆,“子”的旁边加了一两个点,作为装饰。这个写法慢慢固定下来,于是甲骨文的“子”()就变成了“呆”。讲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我们保护的是小孩子,可不是小呆子啊!
“保”是保护孩子的人,也就是保姆。在古代,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保姆,只有贵族才有。其中,天子的“保姆”最为高级,这个“保姆”当然不是普通人,要由朝廷重臣担任才行。
中国古代的皇帝,为了教育、辅导、保护太子,专门为东宫太子配备了三位“保姆”——太师、太傅、太保。三位老师各司其职:太师教导太子圣明君主如何行事,太傅教导太子父子君臣之道,太保负责保护太子周全——这是古代理想的政治制度。作为太子的老师和“保姆”,太师、太傅、太保地位尊崇,任职要求也高,既要德行高尚、知识渊博、声名显赫,又要是朝廷宰辅或社稷重臣。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太子老师,就有谢安、房玄龄、张居正等。
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讲完“保”,再来看“学”字。
古人和我们一样重视孩子的教育。《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汉字世界中,“学”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从人类文明诞生的那天起,学习这一行为就相伴而生了。
金文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它的上半部分与甲骨文相同,都是左右两只手拿着两个“×”。这两个“×”代表什么呢?有人说,它们是“爻”,是算卦时的用具。也有人说,它们代表算数时用的小棍子——算筹。无论是学算卦还是学数学,它们都是古人的教学用具。的下半部分画了一间屋子,里面有一个“子”。一个小朋友在屋子里拿着教具学习,这就是金文的“学”字。
随着字形演变,金文“学”字中代表房子的部分,逐渐变成了小篆中的秃宝盖——“冖”(mì)。“冖”是古人用细纱布做成的罩子,盖在盛食物的鼎上,隔绝灰尘脏污。食物与外界隔绝,可以保持干净,但人如果被蒙在“冖”中,就会辨不清方向,看不清事物。就像《说文解字》中说的那样:“冖,尚矇也。”我们处在蒙昧无知的状态中,就仿佛被罩子蒙住了一样,这是心灵的遮蔽状态。
《说文解字》说:“学,觉悟也。”“学”的实质,是通过知识的获取和心灵的思考,来获得生命的觉悟,跳出“冖”所代表的蒙昧状态。在古人看来,“学”并不只是简单地学习知识,不只是认得一个字,背会一首诗,算出一道数学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学”的过程中,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前进方向,看清生命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