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警钟: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点睛提示

大学生诈骗案件是指以大学生为作案目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财物行为的案件。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被骗事件频频发生,尤为可恶的是,各类传销及变相传销组织、“套路贷”等如同一个个毒瘤,也不断地侵蚀着高校校园。大学生逐渐成为诈骗分子的作案对象,从事诈骗活动的犯罪嫌疑人,往往一开始通过“套近乎”的形式接近大学生,利用大学生思想上的弱点,骗取他们的信任,继而以兼职、高薪、恐吓、限制人身自由、情感满足等手段敲诈、骗取钱财。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交易安全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网络陷阱不断,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网络交易具有不可实地目测商品、不能当面验货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也就出现了网络招聘、冒充网络银行网站或公安骗取账号与密码、网络传销、网络无担保贷款等诸多行骗勾当。犯罪分子以这些极其低劣的手段行骗大学生却屡屡得手,这与大学生生活阅历、性格特点等有很大关系。同时,有不少大学生上当受骗后,因为爱面子,不会向公安机关报案,仅当作是吃了一个“哑巴亏”,也助长了诈骗分子的犯罪行为。还有个别的大学生意志不坚定,抵御不住社会的巨大诱惑,思想出现偏差,甚至成为诈骗他人的罪犯。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之所以容易上当受骗或去诈骗他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单纯,不加选择地结交朋友,抱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心理,随意答应某些人的要求,结果上当受骗。某高校保卫部门接到的17起学生受骗报案中,有10起案件是诈骗分子冒充在校大学生在路上拦住学生,编造理由开口向学生借钱,学生对骗子的谎言不怀疑,有的甚至连对方身份证明也没有查看的情况下便轻易将钱借出,事后才意识到上当受骗,后悔莫及。

(2)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辨别能力,遇事欠考虑,防范意识不强,轻信他人。

诈骗分子正是利用大学生防范意识差的特点,与学生拉关系、套近乎,接近学生,骗走钱物。某高校的保卫部门在受理学生受骗报案时,有几个受骗学生在较长时间还保留着诈骗分子留下的假姓名、假地址,天真地认为向自己借钱的陌生人会在不久的将来归还“借走”的钱款,谁知等来等去,仍然不见借钱者踪影,意识到已经受骗才到学校保卫部门报案。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轻信别人的心理。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大学生应该对随便检查自己物品的人员严词拒绝,不要轻信他人,不要轻易告诉他人自己的账号密码,更不要随意向不熟悉的人转款送物。如果发现可疑苗头,就要及时报警。

(3)贪小便宜,急功近利。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不良心态。“贪”与“贫”仅一念之差,因为这一念之差才会误入歧途。在贪欲心作怪下,才会上“中奖信息”“高薪”“无息低息贷款”等圈套。受害者往往是为诈骗分子开出的“好处”“利益”所深深吸引,自以为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和好处,见“利”就上,趋之若鹜。对于诈骗分子的所作所为不加深思和分析,不做深入地调查研究,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

(4)求人办事,成事心切。明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行的,但仍然存有侥幸心理,盲目地听信别人,从而导致上当受骗。

(5)误信网络,疏于防范。现在网络方便,很多用人单位也在网络上发布招聘广告,大学生在网上求职时没有防范意识,泄露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家校之间距离较远,联系不便和家长爱子心切的特点,向家长谎报学生遭遇意外,从而使该大学生家长落入其设下的重重陷阱中,造成了钱物被骗。此类向学生家长行骗案件当前时有发生,且诈骗金额较大,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诈骗分子惯用的作案手法往往是冒充学生的老师打电话给学生家长,谎称其子女出车祸、患重病、受重伤,现在正在医院抢救,急需汇款到指定账户。千万不能轻信陌生人冒充的身份,更不要急于汇款,以防被骗。

另外,在网上找工作时要尽量从正规渠道、可信度高的网站获取信息。不断翻新的骗术,顶着“网络”的光环,伪装巧妙,更具有极大的欺诈性和隐蔽性,危害很大。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急于求职,在选择工作时“慌不择路”,这给非法传销组织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急于就业的大学生被传销组织诱骗加入。另一些大学生则贪图钱财,忘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而误入传销。在这种情况下,传销被某些大学生当作“事业”来经营,是“一种新生事物”,上当受骗。近年来,网络通信诈骗、贷款诈骗来势凶猛、愈演愈烈,严重危害大学生财产安全,扰乱大学校园正常生活秩序,已经成为影响校园稳定的突出犯罪问题。作为典型的远程非接触性犯罪,网络诈骗犯罪颠覆了传统犯罪的概念范畴,打破了犯罪的时空界限。犯罪分子借助发达的现代通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科技手段,在空间上轻易地实现跨区域犯罪。

(6)心智不坚,沦为罪犯。有的大学生面对社会的名利诱惑,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了过上自以为的“好生活”,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不惜丢掉底线,企图不劳而获,最终沦为诈骗他人钱财的罪犯。他们害人害己,毁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通过以上的分析,现在将发生在大学校园中比较常见的骗术总结归纳如下。

(1)假冒身份。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假名片、假身份证与人进行交往,通常采用游击方式流窜作案,财物到手后即逃离。还有人以骗到的钱财、名片、身份证、信誉等为资本,再去诈骗他人、重复作案。有的冒充在校大学生、学校工作人员、有身份地位的领导来接近大学生,取得信任后,再编造各种理由来诈骗学生;有的利用手机发中奖短信诈骗;有的假称自己发生意外,利用同学的同情心理寻机诈骗。还有的不法分子假冒银行名义,在柜员机等处张贴告示:如果自动提款机发生吞卡或其他操作故障,可打所留的咨询电话。当受骗大学生拨打该咨询电话时,对方声称是柜员机发生故障,骗取大学生银行卡密码后取走卡里的存款,或者让大学生将其银行卡上的钱转入某个安全账号,第二天再到银行取卡,或者在大学生取款时,偷看输入的密码,以掉钱的方式转移取款大学生的注意力后乘机换掉银行卡,等大学生一走开,立即将银行卡上的钱转走。

(2)失踪战术。一些骗子利用高校学生社会经验少、法律意识差、急于赚钱补贴生活的心理,常以公司名义、真实的身份让学生为其推销产品,事后却不见人影,不兑现诺言和酬金而使学生上当受骗。对于类似的案件,由于事先没有完备的合同手续,所以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往往时间拖得很长,花费了许多精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3)设置招聘陷阱。勤工俭学已经成为大学生谋生求学的重要途径。因为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在校大学生非常希望能得到适应社会、提升工作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个机会,用兼职、招聘等名义对一些学生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某高校几位学生通过所谓的“家教中介”机构联系家教业务,交了中介费后,拿到手的只是几个联系的电话号码,其实,对方并不需要家教,但想要回中介费是绝对不可能的。

(4)以“求助”行骗。此类诈骗以一男一女搭配作案为主,或者是两三个人结伙作案。部分不法分子还驾驶车辆作案,以便使其谎言更逼真,更令人信服。不法分子以与师生走散、出车祸、被盗、银行卡被吞或购物为由向大学生借手机打电话,或者借银行卡转账,或者以(假)手机、(低值或假)外币抵押借钱,或者以双倍返还借款的方式诈骗大学生的财物。

(5)以“中奖”行骗。作案流程为:打事主电话→冒充某公司人员称事主的手机中了现金大奖→事主拨打联系电话→自称该公司的某主任称领奖前必须先交纳手续费→留下银行账号及账户名→收到事主汇款后再次拨打事主手机,编造其他理由(交纳税费、公证费、转账费等)叫事主再次汇款→如果事主继续汇款就不断地编造理由,直到事主发现被骗。

(6)以“传销”设局。通常传销人员会以“招工”或“发展事业”为名,将受害者骗至外地。等受骗者抵达后,即要求拉来人的“业务员”80%谈感情,20%谈事业,绝对不能讲有关传销的事,目的是谋取受害者的好感,为正式“洗脑”铺平道路。等到受害人被安顿下来后,其朋友会找一个借口带领受害者去听课,能说会道的“讲师”结合所谓的“成功案例”,向听讲者灌输快速致富理论。“讲师”用图表来宣传其虚假的高回报率,运用“几何倍增”“五级三阶制”等原理推算传销者能赚取的利润。在传销者的“家”里,5:30起床,先是读书、背书,一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做自己想做的人》《谁动了我的奶酪》、卡耐基的著作,以及李嘉诚等人的传记。接着站5分钟军姿,之后是开心一刻,每人讲一个笑话。最后是即兴演讲,锻炼口才。为了制造“磨砺意志”的假象,规定每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能超过几元,吃的都是烂菜叶子。男女同住,女的睡床铺,男的睡地板。生活是完全模式化的,受害者进来后,很快就被模式化的生活同化。此外,传销组织还积极营造出一种感恩的心态,实施“三捧”法则,主动捧“公司”、捧“上线”、捧“公司的理念”。这些原则的运用,使受骗者打心底感觉到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成功的平台,最终选择加入传销组织。

(7)冒充公检法机关行骗。利用改号软件,让大学生手机显示的号码为公检法机关的座机,冒充三机关人员利用多数大学生对法律不熟悉的心理,进行恐吓后要求将银行卡上的钱转出。大学生在接到此类电话后,切不可惊慌,“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机关人员也得合法合理,慢慢与其周旋。挂断电话后,可以再拨打110电话进行确认。切记机关单位绝不会让市民将银行卡上的钱转出。

(8)机票改签诈骗。多发生于寒暑假、春运等节点,手法多样,但不管何种借口,始终要求大学生打款、转账,且每次金额不会太大。大学生接到这种电话或短信,一定要先致电航空公司官方客服确认。

(9)手机短信网址植入木马。诈骗分子能准确说出接收短信的大学生的姓名,让大学生点击短信中的网址有惊喜,从而使大学生手机被植入木马。大学生在接收到此类短信后,短信中的网址切不可轻易点击,应该立即删除。

(10)“套路贷”诈骗。“套路贷”经常以网络贷款、“校园贷”等名义在网页、微信朋友圈、街边小广告中出现。由于大学生无稳定收入,所以一般无法通过银行或其他正规金融机构的借款审核。正规机构贷款审核程序复杂、耗时长,且不一定能申请成功。所以,“套路贷”行骗者往往以无息或低息借款、不需要抵押、快速放款来吸引急需资金又不能快速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资金的大学生。行骗者通常经过精心策划,不惜向借款大学生提供“个性订制服务”,使借款学生深信自己已经“走投无路”,只能通过行骗者提供的借款来解决眼前危机。大学生遇到困难,特别是经济困难时,一定要告诉亲人、辅导员、老师、同学等,寻求正确的帮助,切忌“病急乱投医”,让自己陷入诈骗者的圈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