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经济外交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经济外交及其种类界定

关于经济外交(Economic Diplomacy)这个词,最早见诸日本政府1957年发表的《外交蓝皮书》中。赵可金:《经济外交的兴起:内涵、机制与趋势》,载《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西方国家使用经济外交一词比较晚,主要是西方学者不太愿意在外交前面加上限定词,认为外交的政治属性不可分割,但总体上倾向于把经济外交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的手段。Diane B. Kenz, Butter and Guns, America's Cold War Economic Diplomac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7, p.5.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大格局下,包含经济和外交两层含义、以服务对外开放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外交,顺应时代大势被逐步广泛践行并走向历史前台。高虎城:《让中国梦点亮美好世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外交思想》,载《求是》,2014年第7期。经济是外交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外交最根本的是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赵可金:《非传统外交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81页。列宁曾经说过,“我国的内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决定的。”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338页。经济外交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它比另外的外交分支能更直接地围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发挥作用,更直接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它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经济建设)而展开的总体外交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赵可金:《经济外交的兴起:内涵、机制与趋势》,载《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在新形势下,经济外交作为外交工作服务国内发展的直接体现,其深入推进事关全局,对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在世界经济领域话语权、推动与各国关系的发展,以及对营造更加有利于我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107-111页。

当前,学界关于经济外交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但由于对经济和外交之间关系的不同定位,对经济外交的概念界定、种类等问题仍存在争论。其中,鲁毅等在《外交学概论》一书中认为,经济外交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性质,第一种为利用经济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第二种在对外关系中着重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联系,以发展本国经济并通过外交手段处理经济事务。鲁毅、黄金祺、王德仁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167页。周永生在《经济外交》一书中认为,经济外交的特点在于经济性,具有经济因素的外交都可以看作经济外交。具体来说,一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外交,二是以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的外交。周永生:《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1-28页。何传添在《东盟经济外交研究》一文中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各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时代背景,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开展经济外交的根本目标。何传添:《东盟经济外交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赵可金在《非传统外交导论》中认为,所谓经济外交,不过是外交在经济领域中的拓展,是外交主体为执行特定的外交政策,以和平方式处理彼此间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摩擦与纷争的活动。赵可金:《非传统外交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83页。学界认为,经济外交由来已久,是一个理论落后于实践的范畴。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没有经济外交的说法,但当时各诸侯国的经济外交行为已较为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各国之间的送礼、纳贡、援助、谋取经济利益等;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采取的通商外交、金元外交等众多谋取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等行为,从根本上讲就是经济外交。周永生:《外交学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333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问题在外交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外交成为外交活动的最重要内容。高虎城:《让中国梦点亮美好世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外交思想》,载《求是》,2014年第7期。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变“政治挂帅”的思路,开始强调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与经济并重,经济外交的重要性开始显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外交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扩展,在总体外交工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比如,外交部继2012年成立国际经济司后,在2013年12月成立国际经济金融咨询委员会,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经济外交工作。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4年版,131-135页。

学界总体认为,经济外交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经济因素在外交领域、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姚家庆:《东莞对东盟国家的经济外交》,载《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2期。关于经济外交的种类,如果按照使用方式和手段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经济合作外交、对外援助外交和经济制裁外交三种。其中经济合作外交是经济外交最重要的方式,杨闯等:《外交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年版,170页。是基于国际经济合作需要产生的一种外交形式,是一种建立在双方利益均沾基础上的外交,赵可金:《非传统外交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85页。是为了开展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制定和实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与活动,一般通过国内立法、国际协定与合作项目进行。关于经济合作外交的具体经济目标,发展中国家注重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国际资金、先进的管理方式、国际人才等,发达国家的侧重点则在于利用对方国家的市场、资源等。周永生:《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323-341页。

由于学界对经济外交的定义仍存在较大争议,形成高度共识尚需时日,本书在此无意也无力拓展此项工作。为本项研究开展的需要并综合各方面研究,本书把经济外交的概念界定为:相关对外交往主体,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的各个地区之间、区域之间,为了实现其自身既定预期目标,所采取的各种国际经贸合作交往行为及手段的总称;这些行为及手段,既包括促进外经贸发展、招商引资、企业“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等,也包括相应的机构设置、相关的政策出台等。同时为了研究的便利,本书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经济外交的种类界定方面,与当前学界的研究共识保持一致,即为经济合作外交、对外援助外交及经济制裁外交三大类;国家内部的各个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外交的种类界定方面,将在下文予以阐述。

二、省域经济外交及其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中国一级地方行政区域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因此,省级区域指的就是中国一级地方行政区域。本书所强调的省域指的就是中国内地范围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一层级的地方行政区域。本书之所以提出并运用省域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正是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语境、省域对外经贸合作与交往的现实重要性以及当前学界研究趋向等综合因素,为更好强化其工作导向、政治经济属性和推进合力而导入。

从传统或狭义的角度而言,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鲁毅、黄金祺、王德仁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5页。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主权存在的时空正发生变化,传统外交所定义的概念、功能和机制必将随之变化,特别是外交的实施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以省域政府为代表的次国家政府行为体正以日益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了国际事务当中,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竞争者,也受到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熊炜、黄书铭、余长征:《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外交策略研究》,载《中国外交与北京对外交流研究报告(2017)》,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年版,141-216页。本书所强调的省域经济外交,就是基于外交的广义概念并运用次国家政府外交理论,对省域对外经贸合作与交往等相关工作的泛化表述,是经济外交在省域层面的体现。

就中国作为高度单一制国家的特殊国情语境而言,省域作为中国治理体系的基干和非主权的次国家行为体,其开展对外交往的合法性来自于中央政府的授权,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行为从传统角度也多被表述为外事工作。但无论采用哪种表述,省域党委政府系统承担大量的对外工作都一直为不争的现实状态而客观存在,总体上分为两大块:第一是坚决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为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服务;第二是在完成中央所赋予的全局性任务之外,其核心工作是紧扣围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一大局,统筹谋划和务实推进地方与境外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为省域更好完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头号目标任务而扎实发挥职能作用。基于中国特殊国情语境的这一总体分工部署,决定了省域对外交往的职责范畴,省域对外工作的主攻方向就是在中央顶层设计和授权之下扎实做好对外经贸工作,这也决定了省域经济外交的现实重要性。

实际上,自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东部沿海部分省域经济总量持续增大以及人员国际往来日益频繁,省域承担并开展了大量的对外交往事务,在新形势下拓展对外交往广度和深度的内在需求也愈加迫切,对包括经济外交在内的对外交往体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央也根据实际情况,有序扩大了对省域授权外交的深度和广度,以期更好实现央地共同利益最大化。比如2012年以来,中央大力推动中美省州和城市间经贸合作,中方25个省市与美国7个州市分别建立中美省州贸易投资合作工作组,调动双方深入推进经贸合作积极性;此后,地方合作被逐步上升为中外合作新机制。商务部:《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研究报告》,2017年5月,62-63页。在共建“一带一路”总体安排中,国家也授权省域及骨干城市深度参与,《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载《人民日报》,2015年3月27日。这自然要求地方充分发挥其所赋予的对外职能,主动推动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任远喆:《次国家政府外交的发展及其在中国跨境区域合作中的实践》,载《国际观察》,2017年第3期。

根据现实状况,一些学者对经济外交的实施主体进行了拓展研究,认为随着以跨国企业为主要推力的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许多次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经济交往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只关注国家行为体的传统类型经济外交已不符合实际状况。鉴于经济外交的实施主体已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政府行为体,包括省域政权在内的次国家政府行为体也可以为实施主体,学界对省域经济外交的合法性开展了初步研究。其中,尼古拉斯·贝恩(Nicholas Bayne)和斯蒂芬·伍洛克(Stephen Woolcock)编著的《新经济外交》(The New Economic Diplomacy)一书中,就对经济外交进行了更宽泛的定义,认为经济外交的主体已扩张到了非主权行为体,即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机构、组织,甚至包括跨国团体。Nicholas Bayne and Stephen Woolcock eds, The New Economic Diplomacy, Decision-Making and Negotiation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Ashgate, 2003.我国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近些年来聚焦省域等次国家政府外交开展了大量研究,他在《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一书中认为,和其他国家的经验相比,中国地方政府在开展国际活动方面并不逊色,地方政府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了中心角色作用,其国际行为带来了中央和地方的共赢局面。陈志敏:《次国家政府和对外事务》,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322-323页。该书将地方政府对外事务纳入国际关系视野加以研究,分析了全球化时代地方政府开展国际活动的动力、议程和形式,并将视野拓展到了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剖析了中西地方政府对外事务的异同,这当属近年来在国内国际关系学界引起较大反响的一本力作。杨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城市外交——以广州为个案的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0月。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教授在其编著的《经济外交事务》一书中,专门对省域等地方经济外交进行论述,认为商务部特派员办事处、地方商务局、地方外办等职能部门是地方经济外交的管理机构。何茂春等:《经济外交事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341-345页。还有学者认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许多非主权行为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因而只关注主权国家的传统经济外交定义则显得不合时宜。姚家庆:《地方政府的经济外交:东莞的案例》,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12月。这些研究,以较大创新勇气对地方对外事务的展开进行了理论拓展,也为本书提出和运用省域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此,本书在接下来的文献研究综述等章节中还将作更为详细的阐述。

提出省域经济外交这一概念,还有助于更好强化省域对外经贸交流合作的政治经济属性和推进合力。鉴于经济对外交流合作在省域对外工作中具有事关全局的突出重要性,当前包括广东在内的省域党委政府系统涉及此项工作的成员单位很多,主要有省外办、商务厅、发改委、侨办、贸促会、宣传部、文化旅游厅等职能部门,亟须聚焦“发展为第一要务”这一目标凝结更大合力。在实际工作当中,负有对外工作“牵头抓总”功能的省域等地方政府外办,尤其需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迎来送往、出国境审批”等传统业务,把更多力量和精力统筹凝聚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大局上来。实际上,在广东省外办的有关工作研究中,于前些年就提出要全面开展经济外交,强调“通过大力开展经济外交,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开展能源资源合作,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提升广东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的经济建设”。广东省外办编写的研究专集:《论地方外事工作十大关系》,2009年6月。这就表明,推进省域经济外交,已成为广东实际部门的重要共识和聚力方向。

基于此,本书认为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考虑到为了进一步强化省域对外交往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提出并阐明运用省域经济外交这一概念及原理适逢其时、很有必要,这将有利于强化省域对外工作中服务好国家总体外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属性。就其概念的含义而言,本书将其界定为省域党委政府及相关实施主体在服务保障好国家总体外交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在国家政治以及中央外交授权范围内,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国际交流合作行为及手段的综合集成。另外,本书所指的省域经济外交突出强调央省共赢,就是在落实央省利益最大最优这一大前提下,以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

鉴于当前学界对经济外交具体种类还没有定论,就国家行为体的经济外交而言,比较公认的有经济合作外交、经济制裁外交、对外援助外交三大类,周永生:《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275-336页。这为省域经济外交种类的界定提供了参考体系。在这三大种类当中,因经济制裁的权力掌握在国家,省域并没有获得授予这方面的事权,因此经济制裁外交是国家行为,省域顶多也是配合国家采取相应行动,可以忽略不论;对外援助外交主体也是国家事权,尽管中央政府综合各方面考量也授权省域适度参与,但具有较强特定性和国家政治属性,本书也暂且不展开论述。基于此,本书为了研究的便利,特别确立这样一个设定,就是省域经济外交的主要种类为经济合作外交,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合作外交可以作为省域经济外交的代名词,主要任务是在服务好国家总体外交这一根本前提之下,主动适应、扎实作为,突出服务好省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工作大局。鉴于中国是近40年来实现快速崛起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广东又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第一对外经贸大省,且省域经济外交又以国家顶层设计下促进地方发展为核心任务,因此,本书将以广东为例的省域经济外交的政策目标主要定义为,在确保央省利益最大最优的大前提下,以服务推动区域发展为根本任务。其主要手段方式为,通过展开国际经贸交流合作,从改革开放初期侧重于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国际资金、先进管理方式、国际人才等,到当下演进为既侧重“引进来”、也注重“走出去”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其具体体现为:一是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二是引进利用国际资金,三是利用对方国家的市场、资源、劳动力等发挥本国本地区的比较经济优势。同时,鉴于侨务、友城、商协会等国际交流合作是广东省域经济外交的特色实践抓手,本书也将其确立为广东省域经济外交展开的特色支柱和要件,在下文加以论述展现。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所界定的省域经济外交,第一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外交的含义,第二其开展的主体不仅仅是独立主权国家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而是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这种对外经济的合作交往,是基于这一特定广义概念展开本书研究的。也就是说,其可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交往,也可以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经贸合作交往。就广东而言,由于毗邻港澳,与台湾地区也相距不远,其早期引进的境外资金中有很大比例来自港澳台地区,因此更具有特殊的含义。当然,随着后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广东更多向全球范围拓展合作空间,2013年年底共建“一带一路”以来这一趋势更加进一步强化,但港澳台资金所占的份额依然较大。在这一演进格局之下,鉴于港澳台在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比较特殊,比如港澳地区分别在1997年与1999年回归之前比较特殊,回归之后也还有其特殊性,具体体现为其虽然同属于一个中国,但在基本法框架下享有“一国两制”的特殊政策。因此,基于这一特殊的国情语境并为了本书研究上的便利,也将其与内地所开展的经贸交流合作作为省域经济外交的宽广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