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励精图治建伟业
康熙的事迹,不少读者通过观看电视剧可了解一二,但他励精图治建伟业的故事更精彩。
康熙于8岁(1661)登基,是一位早熟的政治家。他自幼好学,善于钻研,深知儒家学说是治国之道,因此,在“听政之暇,即于宫中批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疲”。他从中体会古代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并实践于政事之中,以资治道。
因康熙初登基时年幼,故顺治帝临死之前,便遗诏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叫他们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可是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最为跋扈。索尼年老早死,遏必隆为人怯懦,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但势力太小,不敌鳌拜。六年后(1667)康熙宣布亲政,但有名无实,大权仍掌握在鳌拜手中。苏克萨哈就在亲政的当月7日被鳌拜诬陷致死。于是,鳌拜在朝广树党羽,把持大权,飞扬跋扈,独断专行,眼里根本没有这个年轻的皇帝。他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攫取权力和财富,并以维护祖宗之法为借口,把顺治时期的某些进步改革一一推翻。他还欺康熙年幼,经常在康熙面前呵斥大臣,甚至吼叫着同康熙争吵不休,直到康熙让步为止。
此时,康熙虽仅14岁,但他机智过人,加上平素努力学习历代帝王的统治经验,已意识到要想奋发图治,首先就要整肃朝纲,那就非除掉鳌拜不可。于是,他不动声色地开始了铲除鳌拜的准备。康熙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手段,先后加封鳌拜为“一等公”“太师”,假意抬高鳌拜的地位。另外,因鳌拜身高体壮,膂力过人,为保证捉拿,故暗中以演练摔跤为名,训练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为擒拿鳌拜做了准备。一天,康熙趁鳌拜入朝之际,来个冷不防,突然下令捉拿鳌拜。那群练摔跤的小伙子一拥而上就将他捆绑起来。康熙随即公布了鳌拜三十条罪状,软禁终身。这件事乍看起来好像是轻而易举,实则若非康熙沉着、机智、勇敢是难以成功的,因为在朝中到处都有鳌拜的党羽。
除掉鳌拜以后,康熙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诸如为受鳌拜打击迫害的朝廷命官平反昭雪;下令永远禁止圈占民地、限制奴仆的制度,并放宽逃人法;改革政府机构,恢复了被鳌拜取消的内阁和翰林院。随后,他又公布上谕,把自己励精图治的愿望公告群臣:“朕夙夜图治,切念民生艰难,必加意抚绥,各俾安居乐业,乃成久安长治之道。”他认真研究国内具体情况,认为三藩及河务、漕运为必须解决的三件大事,并对这三件大事,“夙夜廑(qín,同‘勤’)念”, “书而悬之宫中柱上”,时时察看,以示自警。
“三藩”是指明亡后投靠清朝的被封授王爵的明将,他们是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尚可喜。吴在云贵,耿在福建,尚在广东。他们在名义上隶属中央,实际各拥重兵,干涉地方,恣意横行,形成割据。再加上和他们互通声气的汉籍将领,其兵数的总和超过八旗部队,成为清政府的严重威胁。“三藩”之中尤以吴三桂的势力最大。
面对居功自傲、占据南方数省、久有异志的“三藩”,康熙果断指出,“三藩”久握重兵,已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吴三桂蓄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养痈遗患,不如及早除掉。因此,他毅然下令撤藩,果然,撤藩令下,“三藩”立即发动叛乱,一时战火燃遍长江以南半个中国,康熙制定了重点打击吴三桂,争取其他叛乱者中立、归降的对敌方针。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在“三藩”叛乱的同时,偏居台湾及东南沿海以郑经(郑成功之子)为首的郑氏集团也乘机向内地犯扰,并与“三藩”联为一气。因此,康熙在平定“三藩”之后,便决定解决台湾问题。
康熙二十年(1681),郑经死去,幼子克塽继位,内部矛盾重重。康熙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决定派兵台湾。他任用施琅为统帅到福建担任水师提督,“规复台湾”。施琅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率兵出发,经过澎湖海战击溃了郑氏集团的主力后,于同年八月登陆台湾。此时,郑克塽或逃或降举棋不定。康熙从大局出发,力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从前抗违之罪,尽可赦免”,而且保证他们归降后给予优待,从而使台湾最终以和平方式与祖国大陆归于统一,成为福建的一府三县,归属于清政府统辖之下。
康熙从小就把古代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实践于政事之中,练就了坚毅性格和孜孜求治的勤奋精神;他重视农业,发展生产,整治河道,疏通漕运,崇尚科学,振兴文教,为国为民着想,有益于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在平定准噶尔叛乱、抗击沙俄的侵略等维护国家统一、保卫国家领土的斗争中同样也表现出了他的卓越的政治才能。康熙励精图治建伟业的精神,至今还对现代官员以德为民、为国争光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