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有何用(人文智慧译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引论

第一部分 寻找线索

我们的脑海里都储存着很多碎片,不系统、不完整、不能解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每个人都试图将这些碎片拼贴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图案,以便解释各类终极问题,这就是哲学的使命。

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哲学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我们正在努力做的是什么?

我们既不是一无所有,从头开始,也不是将各种观点一览而过。如今有些观点模糊混乱,让人费解。人们一直在寻找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些观点的因素,比如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背景。有些观点在曲折中发展,零零散散但又不失公正,人们需将其归纳为一种模式——一种可以解释一切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趋于完善,我们有望称之为哲学。

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有时,我们想拼好一幅复杂的拼图,但这幅拼图中却混有取自不同拼图的零片;有时我们还想给各种各样的构想塑造同一种形状。的确,人类一直在做这些事情,因为人类从一开始就有意识。人类的脑海中一直有一些不完整的世界图像以及各种框架,这些框架中附加着零碎的经验碎片以及各类学科,如地质学、历史、数学、天文学等等。但这些框架不是自发地融合在一起,而是通过不同的渠道,或不同的社会团体相结合。每个社会团体有自己的思维框架,这些团体在我们看来也许很陌生,甚至彼此怀有敌意。

由此看来,即便现代物理学理论最初的发展离不开一群虔诚的教徒,但是,当代物理学家也许即便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到底要将其他人的宗教信仰安放于何处……此外,出于选择的需要,即使在我们自己的宗教或科学分支领域内,也要面临再次分裂。的确,一开始让人类产生质疑的点也是当代人争论之所在,要解释这个问题,只有两种解决方法。科学家的任务是发现(Discovery),这是普遍共识。我们正致力于新发现,即唯一的最终的答案。

探索量子

从两个角度解释量子理论而产生的分歧一直是量子理论的难点。从波的角度解释,还是从粒子的角度解释呢?哪种角度更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科学家要经过大量计算,再从中做出选择。回答这个问题不只是选一种科学家偏爱的解释,更是要构建宏观背景,即世界图像。

即便是再普通不过的问题,也会涉及构建宏观背景。比如: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但是人类光凭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如果接受了地球是圆的这个说法,我们就会不断地引申问题,比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如此一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解释宇宙其他部分的性质及地位和大自然的性质及地位。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问题,也不能只是在当代争论者提出的两个方法中选一个。相反,科学家研究的是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质。地球是一个多元化星球,这里有花鸟虫鱼、人类,还有神秘的地核。人类不仅仅是中立的观察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问题,更是与地球息息相关的生命,因为人类也是地球家园的一部分。尤其是现在,我们要从整体出发,在这幅巨大的生命地图上,将科学建议安放在正确的位置。

新发现叠加新发现,这种固定的发展顺序是科学的发展模式。相反,哲学的发展脉络不是一条直线。哲学要应对不可预测的事件,应对生活模式改变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紧急事态。

我们不用哲学解决有固定模式的问题。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对我们不断探索千变万化的世界有极大帮助。世界,包括人类自身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哲学永无止境。哲学的目的就是帮人类渡过当下难关。哲学与科学不是竞争关系,现实中的主流观点也与这一观点相契合。哲学的目的就是构建能够更好地将各种观点,包括科学观点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联结各门科学,也将科学与其他生命联系起来。那么,若观点要与时俱进,是不是也要一直进行改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