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让学生在未来拥有不可替代的决胜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关注与理解每一个孩子

 

教育的中心应该是孩子。教育机构之所以存在,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然而,在各类有关教育的探讨中,孩子却时常被遗忘。太多时候,参与教育的成人不会关注到孩子。他们关心的,是课程;是标准化考试;是考试成绩;是课程表;是五花八门的技术。他们关注的,是资助政策之争;是数学和阅读竞赛;是公立学校之间的相互竞争;是教师工会内部的纷争。他们关心学校运营的方方面面,却唯独忽略了学校是为谁而存在的,是为了孩子。

《终身学习》这本书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到了孩子身上。作者恳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关注到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明白,当教育更多关注到孩子时,学习情况会大有好转。

当我们用心去观察孩子时,就会认识到:孩子是多元化的。当他们来到学校时,方方面面都迥然不同——无论是天赋还是对于学习的热情、掌握的技能、知识,或是人际关系、性情、态度以及个人经历等,每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各不相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欣赏和有待长进的地方。每个孩子都拥有值得去实现的梦想,又都有我们可以满足的某种需要。

当我们用心去了解孩子时,就会明白:每个孩子在成为学生之前,他们首先是人。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主权这一基本人权。他们需要尊重、自主,需要学习如何去爱人以及被爱,成年人也应该给予他们机会去为他人创造价值。在学校里,每个孩子都应该像成年人一样得到平等对待。

当我们深入去理解孩子时,就会意识到:每个孩子天生具有学习能力,尽管他们感兴趣的或擅长的,并不是成年人所看重的。所有孩子都是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他们渴望去探索,去试验,去表达。他们很自然地、自发地想要学习新事物。因此,当他们对于我们希望他们学习的事物不感兴趣时,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去责备他们。

当我们努力去关注孩子时,也会最终理解:学校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利益而存在的,而不是与之相反。不同的课程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而不是限制他们去探索。标准考试是为了给孩子的学习提供指南,而不是去评判他们的价值。各类考试和测评是为了辅助孩子的学习,而不是去羞辱他们,给他们贴标签。假如我们真的这样想,就绝不会允许孩子的学习要受制于课程表、教学标准以及各类考试了。

《终身学习》是三位勇敢的教育家的日志。他们踏上了致力于更加理解孩子的征途。在本书中,伊拉·索科尔、帕姆·莫兰和查德·拉特利夫将他们这次旅程如实地记录了下来。这是一次令人兴奋异常、无比愉悦,又饱含情感的旅程,目的地是:未来。“在那里,所有的孩子都会在学校成才,是因为他们丰富多样的兴趣爱好,广泛的个人经历,以及他们的认同感,尽管他们依然是迥然不同的。”一路上,他们将自己看作是谦卑的学习者,承认自己也是会犯错的凡人,所以,他们可以尽情地展现在旅途中的沮丧与愉悦、跌倒与奋起、挣扎与欢喜。

在很多方面,帕姆、伊拉和查德都不过是普通人。他们反思自己学生时代的生活,并意识到他们是迥然各异的。像所有人一样,他们每个人在求学阶段都时常交好运,有时也会霉运当头。而对自己经历的反思如此之深刻,使得他们因此而卓尔不凡。当他们从事教育行业时,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出改变,可以让学校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孩子们更喜欢的地方,而且,他们不只是停留在理想上,更是一步步行动了起来。

他们在一所普通的学校里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这所学校和美国所有的学校一样,要面临各种令人窒息的考核,遵守各种教育政策。如同世界各地的学校中寻求改变的教育者一样,他们也面临着诸般挑战,如惰性、阻力以及一套老掉牙的教育范式。他们也承受着所有寻求改变的人都会有的焦虑:他们无法保证自己一步步计划的改变会被接纳,也没有人能够保证一定会成功。他们预料到会有风险,于是相互学习,充分准备,进而采取行动。这一行动是“迅猛的、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致力于改变我们沿袭的这一教育体系”。

但他们深知,所做出的这一系列改变,也并非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恰恰相反,在他们每做出一些改变,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于是,一旦要做出实现改变的行动,就仿佛踏上了一条不回头的路——改变,一直在发生。作者深知他们渴望实现“让世界上的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获得成功”这一理想,但是通往这一理想的道路却是漫长又艰难的。

《终身学习》这本书并不是本菜谱,尽管里面提供了很多配方,可以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这本书也并不是一副详尽的路线图,尽管里面提供了许多经验丰富的旅行者给出的指引,可以借之在教育改革这一艰难的处境中曲折迂回。阅读此书,读者会感受到作者是极富正义感之人,志在将自己所经历的错误纠正过来。他们不想再看到更多的孩子在“徒有其名”的学校里忍受煎熬,而是给孩子们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学校能够更加理解孩子,更好地帮助其成长。

眼下,是教育的关键时期。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世界政局动荡、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环境恶化、种族紧张关系日益升级、民族主义蔓延、科技变革日新月异。所有这一切,都在影响着未来世界。那时,我们的孩子将会成为主宰,我们(至少我们中的一些人)将会退出舞台。未来是极为不确定的,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准备好迎接这不确定的未来,也是极为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有关如何上大学、如何找工作、如何面对未来的教导会变得异常盛行,尽管这些思想本身是很荒谬的。我们的孩子无法预备好自己,进入一个我们为他们创造好的未来。相反,他们需要自己去创造未来。而他们能否让未来(包括我们的退休)更加和平繁荣,取决于今天我们在学校为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应当从了解孩子开始。在由帕姆、伊拉和查德所主导的这次旅程中,请记住以下几个问题:

 

当你看到学校时,会想到什么?

当你在课堂中观察时,会想到什么?

当你看到在操场上、马路上或者公园里的孩子们时,会想到什么?

学习,意味着什么?

成长,又意味着什么?

 

赵勇

堪萨斯大学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