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卫懿公宠鹤误国
公元前669年,卫惠公去世,惠公的儿子公子赤继位,是为卫懿公。卫懿公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而不过问国家大事的昏君,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养鹤,他钟爱的原因是鹤的毛色洁白,形体轻盈,而且还能鸣叫跳舞,有相当大的美感。他一天见不到鹤就像丢了魂似的,因此卫懿公成天跟鹤在一起,而把他该管的国家大事、民生疾苦等通通丢在脑后。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卫懿公还给所养的鹤评定级别,并给予相应的俸禄(即饲料)。他还对献上优良品种的人加以重赏,对于鹤群的饲养员给予很高的生活待遇。他的鹤群需要很多粮食,卫懿公就向老百姓搜刮,使得老百姓饥寒交迫,怨声载道。有个叫作石祈子的大夫多次向卫懿公劝谏,他都当作耳边风。
公元前660年12月,处于北方的狄人要乘机攻打卫国,石祈子向卫懿公建议,派人到齐国求救,希望齐国出兵,帮助打击狄人。卫懿公竟然很自信地说,远水救不了近火,还是自己来吧。他临时派遣司徒(管理民事的官员)招募几百个民众,并发给衣服和兵器,当他们要出发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推托说:“让你的鹤跟狄人打仗去吧,你的鹤有官位,有俸禄,还可以坐车,应该为国家出力,我们的粮食都给鹤吃了,饿着肚子怎么打仗?”他们说完以后,就各自逃亡去了。
当狄人攻打到黄河北岸的荥泽的时候,卫懿公把一块玉玦给了大夫石祈子,让他在国都暂时代理国政,看来卫懿公是要亲征了,并让大夫渠孔为将,率领卫国军队在荥泽跟狄人决战。由于卫国军队平时没有打仗的训练,加上怨战,仗一开打,就溃不成军,卫懿公和大夫渠孔都被狄人杀害。根据《吕氏春秋·忠廉篇》记载,狄人在杀害卫懿公的时候,把他的肉吃了,把他的肝脏丢掉。狄人进而占领了卫国的国都朝歌(今河南浚县),灭亡了卫国。
卫懿公死掉了,国都也被占领。卫国大夫们在宋桓公(戴公的妹夫)的帮助下,聚集了从卫都逃亡出来的民众和共地、滕地的民众五千多人,渡过黄河,在漕邑(今河南滑县西南)拥立公子申为卫戴公,可惜卫戴公一年之后就死去了。公元前659年,齐桓公派公子无亏带领兵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保卫漕邑。第二年,又在齐桓公的介入下,由漕邑移到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北)作为临时的国都,并拥立戴公之弟公子燬继位,是为卫文公。从此以后,卫国有了卫文公的领导,才走上了转机和发展之路。
根据《左传·闵公二年》的记载,卫文公是一个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国君。他继位以后,穿着粗布衣服,戴着普通的帽子。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给商业的流通提供方便。兴办学校,还注重民众的道德教育,在官员的任用上,注重官员的品德和能力的考察。他继位的第一年,兵车只有三十乘(古代一辆车四匹马为一乘),到了第三年,已经发展到三百乘,说明有了初步的富国强兵。
在《鄘风·定之方中》这首诗歌中,卫文公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形象得到更强烈的展现:他登上漕邑的旧城,通过占卜确定楚丘作为临时的国都,随后,他在楚丘选择宫殿的位置,完工以后,又规划植树,美化环境,并使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大力发展。这首诗把卫文公重整家园、复国兴邦的过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该诗用这样的诗句赞颂卫文公:
及时春雨下得满,
文公命令小马倌,
劝农歇在桑田边。
辛苦操劳为百姓,
用心良苦谋虑远,
三千骏马跑得欢。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卫文公临危受命,能够接受卫懿公失败的教训,艰苦创业、励精图治,被灭亡的卫国得以复兴,人民能够安居乐业,雁过留声,《诗经》中留下歌颂他的《鄘风·定之方中》这首诗篇,可谓实至名归。
(参见《史记·周纪》、王贵民《春秋史话》)
百叶窗
何谓《诗经通论》
清代姚际恒著,为他的《九经通论》的一种。《诗经通论》除自序和序外,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卷前部分,包括《诗经论旨》和《诗韵谱》;一至十八卷为正文部分,诗歌的后面有论旨及有关问题的分析。该书广泛总结了前人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对各家学说的正确与否,多有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的见解。
他的说解《诗经》,除了注意分析思想内容之外,还致力于发掘《诗经》艺术上的精妙,他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时常可以看到他高论妙悟的艺术分析,给人以启发。他解释《诗经》,态度审慎,宁可阙疑,也不强解,但有时过于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