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宝宝睡眠的深层次原因
1.母亲的焦虑
在我的咨询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一件事情是,很多打算找我咨询的妈妈,仅仅和我初步聊了一下孩子的情况,第二天孩子就莫名其妙地睡好了。有一些找我咨询过的妈妈,孩子后期有反复的情况,于是又找我简单地咨询了一下,然后孩子反复的情况就莫名其妙消失了。
很多人也许认为我的建议很重要,但是对于那些找我咨询的妈妈,我只是聆听了孩子的情况,并追问了有关孩子情况的问题。我其实并没有给过任何建议。我一向认为,在第一次接到咨询时首先要做的是聆听,贸贸然就下结论、给建议都过于武断,除非是非常简单的情况。
有位妈妈揭开了这个谜,她说每次感觉遇到状况后,找我咨询一下,孩子就复原了。她觉得是她的焦虑紧张情绪影响了孩子,孩子一哭她更慌张,就恶性循环了。咨询之后她放松了,孩子也就平静了。
焦虑是一种现代人并不陌生的情绪。自从我们做了妈妈开始,焦虑就开始伴随我们的育儿生活。造成焦虑的原因,有身体激素变化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当我们焦虑时,我们并不能更好地解决育儿和睡眠问题,反而会造成很多混乱。
我在前面反复谈到,成人也好,孩子也好,要睡好觉的话,有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放松。
父母的焦虑和紧张是会传染给孩子的。焦虑的来源是恐惧和不安,当我们恐惧时,孩子自然也会感到不安。也许我们不能理解,那么小的孩子,是怎么接收到父母焦虑的信号的。当一件新事情发生时,孩子并不知道这件事情对自己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他们依赖大人的反应做出判断。如果大人很放松,孩子就会觉得没有危险;如果大人很紧张,孩子就会觉得很不安全。具体到睡眠这件事上来,如果每次给孩子哄睡时我们都紧张无比,孩子自然会觉得睡觉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从而无法放松下来。
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在他的著作《游戏力》一书中提到了“第二只小鸡” 的实验。通过三步的实验,同时和不同时吓唬两只小鸡,得出的结论是:受惊吓的小鸡会观察第二只小鸡在干什么来判断环境的安全性。如果第二只小鸡在欢快地溜达,则第一只小鸡认为安全;如果第二只小鸡装死,第一只小鸡也会装死。他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二只小鸡”!
有个妈妈曾经问过我:“我心里焦虑,又没写在脸上,孩子怎么能知道?”其实我们的焦虑基本都会写在我们的身体上,只是你不曾意识到。曾经有一次,朋友提醒我有皱眉头的习惯,于是我就下意识地注意,自己每次紧张烦恼时都会皱眉头,同时整个身体处于紧绷状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紧张焦虑都写在我们的身体上,只是我们自己压根意识不到。这种紧张的状态来抱孩子,他是完全可以感受得到的。
焦虑还会导致妈妈无法对孩子的真实需求做出反馈。妈妈在焦虑时往往被情绪支配着,很难用心去读懂孩子的真正需求,而是按照自己的情绪和先入为主的想法做出反应。
举个例子来说吧,孩子哭闹时,如果妈妈正处于焦虑状态中,通常孩子的哭闹会让她产生很多负面情绪,比如烦躁(我曾经在朋友圈做过一个小调查,听到孩子哭感到“烦躁” 的人是最多的),甚至是悲伤。此时父母通常会认为孩子心里苦,把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孩子的感受。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投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孩子的哭声一般都是有含义的,或者饿,或者困,或者纸尿裤要换。孩子的哭声往往是中性的,只是一种语言。当我们给哭声赋予情绪时,孩子的真实需求(大多数都是生理需求),往往就被忽略了。如果我们不被焦虑的情绪主导,就能够客观地分析情况并观察,找到孩子的真实需求。
焦虑也会导致妈妈无法区分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夜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孩子在夜间醒来时,长时间处于焦虑的妈妈往往第一反应是“怎么又醒来了?” 然后下意识地想办法让孩子尽快睡过去,而不是去寻找孩子醒来的真正原因。孩子醒来的真正原因也许是热,也许是身体不舒服,也许是尿布湿了。这就在无意中造成了孩子的习惯性夜醒。
同时,孩子睡眠不好又会导致妈妈睡眠不足,妈妈长期睡眠不足也会加重焦虑情绪,甚至患上产后抑郁症。
有研究表明,由于身体激素的变化,70%~80%的妈妈会在产后经历一个短暂的轻度抑郁期,大多数妈妈会在产后2周左右恢复正常。而大约15%~20%的妈妈,抑郁情绪会严重,直到发展为临床抑郁。如果怀疑自己患上了抑郁症,要尽快就医。
如果妈妈只是比较焦虑,并未到抑郁症的程度,可以尝试下列办法来改善自己的情绪:
● 每天花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做运动。运动会让人分泌多巴胺,带来很多快乐。
● 把孩子交给爸爸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带几天,自己补个觉。睡眠对于情绪的修复作用非常强。
● 每天睡前冥想10~20分钟左右,时间长了会发现非常有帮助。研究表明,冥想对治疗失眠症、抑郁症和减压,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 当有烦躁情绪产生时,试着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 写生活日记,发掘和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片段。
2.家庭分歧
家庭分歧对孩子睡眠的影响是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因为有了孩子之后,家庭成员会增加,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会来帮忙,还有的家庭会请阿姨。虽然有人帮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能让妈妈更安心地工作,但是,在育儿这件事上,有时候未必是“人多力量大”。
老一辈人和年轻父母在育儿这件事情上的代沟格外深,宝宝睡眠更是重灾区。即使爸爸和妈妈之间也有很多分歧。这种分歧会表现在对待孩子睡眠时间的安排,入睡方式,夜醒的处理方式,睡眠环境的安排上等方面。年轻的父母会看各种育儿书学习,老人则更喜欢按照经验来。然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我们的父母的养育经验并不丰富。
家庭成员内部的分歧会导致孩子作息不规律,夜醒问题严重,睡得晚等。比如妈妈带孩子时可能白天2小时就安排睡觉,其他家庭成员带孩子时可能会让宝宝清醒三四个小时。
还有的家庭,孩子夜间哭闹不止,妈妈怎么哄都哄不好,可能其他家庭成员就会把孩子抱出去玩1小时。也有其他家庭成员会答应2岁多的孩子半夜到客厅玩的要求。这样就会造成孩子习惯性的长时间夜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