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四十景
□ 正大光明
于雍正三年(1725年)建成,是圆明园的正殿。这部分的建筑是完全依照紫禁城里太和殿复制而成的。这里既是朝会听政的地方,同时又是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每年万寿宴(皇帝生日)、千秋宴(皇后生日)都要在这里举行。从乾隆朝起,每年清帝在圆明园必设“上元三宴”,即正月十四日宗亲宴,正月十五日外藩宴,正月十六日廷臣宴。其中外藩宴、廷臣宴也都是在正大光明殿举行的。皇帝每年举行生日受贺、新正曲宴亲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观庆龙舞、大考翰詹、散馆乡试及复试都在此处。
其殿堂高约39米,宽约19米,有7根直径约84厘米的柱子竖立在约1.2米高的台阶上。其设计典雅端庄,面宽七间、进深三间,带周围廊,采用灰色筒瓦的歇山顶,带斗拱,红色菱花门窗装修,坐落在较高的台基上。此景包括大宫门、正大光明殿和东西配殿等院落,是入园后的第一组建筑。正大光明殿高大庄严,殿上悬雍正手书“正大光明”四字匾额。
□ 勤政亲贤
建于雍正年间,它西与正大光明毗邻,功能类似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
勤政亲贤殿规模较大,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70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50平方米。殿内明间设宝座,后屏风上刻乾隆帝御书《无逸》篇;后楹高悬雍正帝御书额“为君难”,东壁陈乾隆帝御制《创业守成难易说》,西壁陈御制《为君难跋》。勤政亲贤殿东面的芳碧丛是清帝经常在夏天办公和用膳的场所;芳碧丛后面是面阔九间、前出抱厦三间的保合太和殿,殿内设有东西暖阁;再往北就是收藏有各种名贵字画、西洋雕刻和文具的富春楼。东为飞云轩、静鉴阁,北为怀清芬、秀木佳荫、生秋庭。静鉴阁东为保合太和、富春楼、竹林清响。
□ 九洲清晏
建于康熙朝后期,其名寓意九洲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九洲清晏位于圆明园西部。南面是前湖,与“正大光明”相隔;北边是后湖,后湖周围有九个人工岛,九洲清晏就在其中一个小岛上,占地约70万平方米,位于圆明园九洲地区的中轴线上。
九洲清晏由三组南向大殿组成,从南到北依次为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九洲清晏殿;中轴东有“天地一家春”,为后妃居住的地方;西有“乐安和”,是乾隆的寝宫;再西有清晖阁,北壁悬挂巨幅圆明园全景图,原图现存法国巴黎博物馆;道光十年(1830年)又在“怡情书史”附近建起“慎德堂”等殿宇,都是皇帝寝宫。
□ 镂月开云
建于康熙后期,位于“九洲清晏”之东,面临后湖。四周有水环绕,其西有小桥与九洲清晏相通,其西北过小桥可到“天然图画”,东南有小桥与“勤政亲贤”相通。“镂月开云”原名牡丹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牡丹花开时,皇四子胤禛曾奉迎清圣祖到此赏花,清圣祖降旨允许胤禛之第四子弘历(即后来的清高宗)扈侍左右,时弘历年仅十二岁。乾隆九年(1744年),易牡丹台之名为“镂月开云”,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高宗亲书纪恩堂匾额。其殿五间,四出陛,以香楠为材,覆二色瓦,前置牡丹数百本,后列古松。
□ 天然图画
位于九洲景区后湖东岸,“镂月开云”北面。建于康熙后期,旧称竹子院。其主体建筑为一方楼,楼北为朗吟阁、竹薖楼、五福堂、竹深荷静,西为静知春事佳,东为苏堤春晓。
临湖建有朗吟阁和竹薖楼,登楼可远眺西山群岚,中观玉泉万寿塔影,近看后湖四岸风光,景象万千,宛如天然图画一般。此景的园林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院内有翠竹万竿,双桐相映。五福堂阴,有玉兰盛开。该株玉兰为圆明园初建时所植,弘历儿时常至花下游,视其为同庚。此树被称作御园玉兰之祖。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弘历年龄已近八十,偶至堂前对花,多有感慨而成诗一首《五福堂玉兰花长歌志怀》,诗中说道:“御园中斯最古堂,其年与我相伯仲。清晖阁松及此花,当时庭际同植种。……忆昔少年花开时,乐群敬业相媳怡。”诗成后刻卧碑之上,立于花旁,并令饰新轩牖,点缀文石。东为“五福堂”,悬康熙御书三字匾,嘉庆帝幼年时赐居于此。
□ 碧桐书院
建于康熙后期,旧称梧桐院,位于九洲清晏景区后湖东北角。书院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15米,占地13500平方米。书院前殿三楹,中殿、后殿各五楹。南与天然图画为邻,西与慈云普护隔水相望,其西岩石上为云岑亭。碧桐书院是圆明园较早建成的一组建筑,雍正时期名曰“梧桐院”。碧桐书院四面环山,林木茂密,是一处非常清静的地方。建筑由错落有致,形态各异的大小院落组成,共三进院落,正殿檐下悬有雍正御书“碧桐书院”匾额。正殿内还设供皇帝休息的床、炕等。书院周围种植有大量梧桐树。古人将梧桐树喻为高洁、正直的象征,认为梧桐树能招来凤凰。雍正帝常年在此读书。乾隆皇帝在诗中也曾赞美道“月转风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厌清喧。即声即色无声色,莫问倪家狮子园”。
□ 慈云普护
慈云普护位于九洲景区正北,是一处寺庙园林。建于康熙后期,景名“涧阁”。雍正继位后,升格为御园。慈云普护欢喜佛场殿内供奉的是藏教密宗欢喜佛;正殿慈云普护供观音菩萨;龙王殿内供龙王;自鸣钟楼的自鸣钟用于提醒皇帝早起理政。该景区建筑虽少,但实用功能很强。
□ 上下天光
上下天光是圆明园较早修建的一组建筑,于雍正年间建成。其命名来自北宋文豪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中的诗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除了“上下天光”之外,“一碧万顷”也被用于命名园中的其他景区。
上下天光的主体建筑为“涵月楼”,是一座两层敞阁,外檐悬挂乾隆御笔“上下天光”。涵月楼是一组临水的建筑,前半部分延伸入水中,左右两侧各有一组水亭和水榭,用九曲桥连接在一起。这组建筑也因此而极为唯美巧妙。
至道光七年(1827年),上下天光景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本的九曲桥、水亭和水榭被拆除,主体建筑“涵月楼”也改建为模仿嘉兴烟雨楼而建造的“烟雨楼”。这次改建使原有的意境大为受损,但韵味犹存。
咸丰年间,在烟雨楼北侧搭建天棚,并恢复旧称“上下天光”。
□ 杏花春馆
杏花春馆位于九洲景区西北,为该景区最高点,意仿祖国之西北昆仑山。康熙年,胤禛称其为“菜圃”,雍正四年易本名,占地2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是一处以农村景象为题材的园林景观。
整个景群的建筑布局具随意性,矮屋疏篱,纸窗木榻。馆前的菜圃里根据不同的季节,种植有各类瓜果、蔬菜,有着浓郁的田园风味。盛时的杏花春馆,一到春季,杏花烂漫,这时皇帝总要来到这里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杏花。
杏花春馆的叠山艺术很高,与廓然大公、狮子林的堆山有同等的艺术价值。其东北是山石加土山,以土山为主,山中有山道和城关。其中部围绕着主要建筑的山峰为太湖石堆叠。与坦坦荡荡交界处为青石堆叠且有山洞及山亭装点。
□ 坦坦荡荡
建于康熙末年,初称“金鱼池”,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分南北两大景区,南面是一组中式建筑,中间一间正殿,外檐悬挂乾隆皇帝御笔“素心堂”匾。此堂一般是皇太后及帝后游玩、休息的地方。
在中式建筑的北面为“坦坦荡荡”的主要建筑——圆明园内最大的观鱼池。观鱼池平面呈正方形,中间建有一敞榭,外檐悬挂有乾隆御笔“光风霁月”匾。此处的整体布局与杭州的“玉泉鱼跃”颇为相似。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这里,每次到圆明园必来此处,并在此咏诗数首。
□ 茹古涵今
茹古涵今位于九洲清晏西侧,东临后湖,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本景修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前后,共有殿宇、房间、游廊、平台39座148间(游廊73间),重檐大亭一座,垂花门一座,随墙门五座。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有较大的改建。
本景为皇帝冬季读书之地,装修较豪华。室内有楠木樘板,四面窗装饰有紫檀木窗框,楠木窗芯。该景盛时植有松柳,竹香斋前为竹林。
茹古涵今主体为方形大殿,殿内悬挂有乾隆御笔“韶景轩”。韶景轩位于本景区最北部,韶景轩二楼是欣赏西山及后湖最佳的地点。为了更好地欣赏西山及后湖景色,茹古涵今四周很平坦,没有高山,其余建筑修建得也较矮。
茹古涵今四周宽敞清幽,一直是清朝皇帝与大臣谈古论今、吟诗作画的地方。景区内还珍藏着大量清朝历代皇帝及大臣们的书画原件。
□ 长春仙馆
长春仙馆位于前湖西面,正大光明殿之西,茹古涵今之南。南邻园墙,四围山环水绕,是一处园中园式的建筑风景群。始建时间不晚于雍正四年(1726年),初名莲花馆。该馆有殿门3间,正殿5间。自雍正七年(1729年)起是皇太子弘历的赐居之处,并赐号为“长春居士”,嘉庆皇帝即位之初亦曾寝居于此。道光中叶改建九洲清晏帝后寝宫区时,亦曾寝居于本景。本景可谓御园第二处帝后寝宫区。
长春仙馆四面环水,进出由木桥与其他景区相连接,岛上由四个院落组成,其中东院为正院,是一个完整的小四合院,由倒座房、垂花门、东西厢房、正房组成。正房外檐下挂乾隆御书“长春仙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生母孝圣皇太后去世,这里便改成了佛堂,以表示乾隆对其母后的思念之情。长春仙馆西边为绿荫轩、丽景轩、春好轩。它们曾是弘历年轻时读书的地方,嘉庆、道光时期又一度是嫔妃居住的寝宫。长春仙馆岛的西岸还建有御膳房、御茶房、御药房、太监值班房等。
长春仙馆正北跨溪建有亭桥一座,名曰“鸣玉溪”。
□ 万方安和
位于后湖西侧,建于雍正五年(1727年),旧称万字房。万方安和轩,造型独特,风景秀丽,四时皆宜择优居住。
万方安和建筑平面呈“卍”字形,整个汉白玉建筑基座修建在水中,基座上建有三十三间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的殿宇。这里是雍正皇帝最喜欢的景区。
万字房四面临水,中间设皇帝宝座,宝座上方悬挂有雍正御书“万方安和”。西路为一室内戏台,此戏台设计得十分巧妙,唱戏者在西北殿而皇帝则坐在正西的殿内观戏,中间用水相隔。
万字房的东南为一临水码头,皇帝平时来万方安和一般是坐船直接到此码头上岸。万方安和对岸建有一座十字大亭俗称“十字亭”,十字亭顶还安设一个铜凤凰,十字亭周围栽种了许多珍贵花卉、树种。
□ 武陵春色
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前,初名桃花坞,乾隆时更名“武陵春色”,弘历少年时曾被雍正赐居此处读书三年,书斋名“乐善堂”。
武陵春色位于万方安和之北,四面青山环抱,山外小河环绕。岛的东部三面为山,中间有一汪湖泊,从而形成了水绕山,山抱水,河绕岛行,岛中有湖的景观。湖的西边又是一溜青山,中间为一个狭长而不规则的小平原,从西边山脚下流出的一条小溪,小溪的南北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这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世外桃源。村落的北半部坐落在北边隐蔽的山坳里,有“桃源深处”“品诗堂”“桃花坞”“绾春轩”等殿宇。西北山边松桃掩映之下有一个小亭,南部山脚下也有一个小亭。村子的南部有由游廊合围而成的大院落,中有“全碧堂”等较大殿宇建筑。在武陵春色东南部的山中有一条小河“桃花溪”。青石架起的“桃源洞”横跨于桃花溪上。
□ 山高水长
建于雍正年间,初称“引见楼”,从雍正起,每年灯节前都要在这里设宴,招待外藩和外国使臣。元宵节时在此处举办大型皇家烟火盛会,从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九日止。
山高水长楼群位于圆明园的西南一处空旷之地,俗称“西园”或“西苑”,为一座西向的两层楼房,上下各9间;前环小溪后拥连岗,中间地势平坦,是专门设宴招待外藩之处,乾隆皇帝亲赐名曰“山高水长”。
山高水长是皇帝宴请外藩王公和各国来使观看火戏、杂耍的场所。每逢年节常在引见楼前广场搭设蒙古包,举行“武帐宴”,以顺外域俗尚。平时这里也是皇帝观看侍卫、皇子的较射场所。
□ 月地云居
月地云居位于圆明园西面,鸿慈永祜之南。整组建筑背山临流,松色翠密,显得十分庄重。山门前建有四柱三楼式牌楼一座,山门为三间,门额曰“清净地”。山门内东西为钟、鼓楼。过钟、鼓楼便可看见一座方形重檐攒尖顶大殿,前殿外檐悬挂有乾隆御书“妙证无声”九龙边铜镀金字匾。妙证无声殿后为“月地云居”殿,殿内供奉三世佛。月地云居殿东西各建有八方重檐亭一座,亭内供奉有必密佛与大威德金刚。月地云居殿后是藏经楼,外檐悬挂有乾隆御书九龙边铜镀金字“莲花法藏”。藏经楼内不但供奉有“无量寿佛”,还收藏有大量经文。
月地云居在乾隆、嘉庆朝时期佛事十分频繁,每到重大佛事活动时,这里均有大型活动。每月的初一、十五,只要乾隆在圆明园内居住,必定亲自来月地云居拈香、磕头。
□ 鸿慈永祜
鸿慈永祜又称安佑宫,皇家祖祠,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位于圆明园西北隅。
其仿景山寿皇殿建造,为圆明园内规格最高的建筑,重檐歇山顶,九楹,黄琉璃瓦。殿内正中为康熙帝神像,东为雍正帝神像,西为乾隆帝神像。殿门前为两道琉璃牌坊,各有华表一对。北为紫碧山房。
安佑宫有两道宫门。第一道门为琉璃门,上挂“鸿慈永祜”匾额。第二道门才是安佑宫的宫门。门内是第二道围墙形成的大院。北边汉白玉雕砌的高台上,巍然矗立着一座九楹的高大殿堂,这就是安佑宫。安佑宫面阔44.4米,进深20.1米,是圆明园内最壮丽的殿堂。殿前的月台上安置有鼎炉五座,铜鹿、铜鹤各一对,殿前两侧再配以碑亭、配殿,加之周围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气氛庄严肃穆。殿中供奉着康熙、雍正的遗像。乾隆、嘉庆、道光死后,也被供奉在这里。
安佑宫是园中皇帝的祖祠。凡皇帝从城内故宫来到圆明园、从御园回到宫中、外出巡游和回园、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清明、当今皇上的生日、先皇的诞辰与忌日等等,皇帝都要到这里叩拜行礼。安佑宫的祭祀无论寒暑风雨,都必须由皇帝亲自主持,届时,皇帝亲率子孙、宗室亲王向先帝神御跪拜,乞求他们的保佑。
□ 汇芳书院
建成于乾隆七年(1742年),位于圆明园北面,紫碧山房之南,安佑宫之东,是一处书院式的园林景观,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汇芳书院西、南、东三面都有水池。这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一组书院型园林。
其宫门外檐悬挂乾隆御笔“汇芳书院”,院内建有抒藻轩、涵远斋、翠照轩等建筑,抒藻轩内还建有戏台,乾隆经常在此读书看戏。抒藻轩东面为月牙形平台殿,一层殿外檐挂有乾隆御书“眉月轩”匾,二层为一平台,站在平台上可远观圆明园西北景区。
在汇芳书院东南还建有一敞厅,外檐悬雍正御书“问津”。在问津的东面立有一个石牌坊,牌坊楣额刻有乾隆御书“断桥残雪”。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
□ 日天琳宇
位于武陵春色西北部,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于雍正年间建成,最初叫佛楼,乾隆九年(1744年)改称“日天琳宇”。楼式规制皆仿雍和宫后佛楼,此地亦是御园斗坛所在地。
此处为一处大型皇家寺院,分西、中、东三部分。西边为并排两组佛楼,两组佛楼后部各建有后罩楼,前后楼由穿堂楼相连接,正面作不对称处理。偏西的佛楼楼下殿内悬挂乾隆亲笔御书“日天琳宇”,楼上供奉玉皇大帝。在楼的西南边为一转角楼,是座太岁坛。偏东的佛楼外檐悬雍正御书“极乐世界”匾,楼上供奉关帝。两座佛楼都供有众多佛像及大量手抄经文等。二楼规制皆是仿照雍和宫建造。
在佛楼东面建有供奉龙王的龙王庙,庙的山门悬挂有雍正御书“瑞应宫”匾。在乾隆朝后期,瑞应宫内又添建了雷神殿,殿内供奉雷神一尊。
日天琳宇在雍、乾时期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或正月十五日上元节都要举行大规模宗教活动,皇帝每次都要亲自来磕头、上香。
□ 澹泊宁静
澹泊宁静又称田字房。雍正初年建成,是清帝观稼验农之所。主体建筑是一个田字殿,四面均可欣赏风景,殿北面是一片水田,文源阁修好可北望文源阁。南面是平静的小湖,东面为一片松林,而向西可欣赏映水兰香景区。澹泊宁静是帝后在西北部的一处主要的休息寝宫,其殿内设有宝座,北面还安设有床,乾隆皇帝在西北部游览或在文源阁读书累了,便喜欢在此休息并进膳。殿东为曙光楼,北为翠扶楼,西门外为多稼轩,东为观稼轩、稻香亭,东北为溪山不尽和兰溪隐玉,西南为水精域、静香屋、招鹤磴、互妙楼。
本景宫殿的外形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田”意为耕地,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
□ 映水兰香
位于“澹泊宁静”之西,始建不晚于雍正朝前期,正殿七间悬匾“多稼轩”,雍正帝即有该轩“劝农诗”。
映水兰香之建筑为西向,五楹。其东南为钓鱼矶,北为印月池,池北为知耕织,又北稍东为濯鳞沼。西南为贵织山堂,是祀蚕神之所。以上除“映水兰香”额为清高宗所亲书,其余额均为清世宗御笔。
□ 水木明瑟
雍正五年(1727年)建成,时称“耕织轩水法”,园林主题是用西洋水法引水入室,推动风扇,供皇帝消暑。它是我国引进西欧人工喷泉技法之始。
水木明瑟主体建筑临溪而建,名叫丰乐轩。在丰乐轩北为“知耕织”和“濯鳞沼”殿。丰乐轩东北即著名的“水木明瑟”殿。“水木明瑟”殿又俗称风扇房,将水引入殿宇,模仿西洋水法,利用水力推动风扇,既图凉快,又有水声,泠泠瑟瑟。在炎热的夏天这里一直是帝后避暑的好地方。
□ 濂溪乐处
位于圆明园北面,汇芳书院之东南。又称“慎修思永”,为园内主要游憩寝宫之一。
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是圆明园较大的园中之园。
园中心是一个被湖面和小溪围绕的大岛,岛略偏西北,东南水面较广,湖四周被山团团围住,山水连成一片。
正殿九楹,后为云香清胜,东为香雪廊、云霞舒卷,南为汇万总春之庙。
□ 多稼如云
建于雍正年间,初名观稼轩。位于圆明园北面,在汇芳书院东北面,在鱼跃鸢飞之西。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周围为稻田。
多稼如云景区分南北两部分,南面是荷花池,北面为一组两进院落,前殿三间,外檐悬乾隆御书“支荷香”,此处是欣赏荷花最佳之处;后殿为正殿五间,坐北朝南,外檐悬挂乾隆御书“多稼如云”铜字匾,殿内还设有宝座,此殿是帝后欣赏荷花时休息的场所。
景区内种有大量荷花,是御园观赏荷花最佳处。每于盛夏荷开时节,乾隆皇帝便与其母崇庆皇太后在此进膳,观赏荷花;有时还率文武大臣与皇子、皇孙来此观赏荷花,并留有多首诗句。嘉庆皇帝在刚刚登基时,曾被赐居在此。嘉庆皇帝也十分喜欢这里,曾留有“十亩池塘万柄莲”的诗句。
□ 鱼跃鸢飞
位于圆明园北区中部,它的北面不远处就是圆明园大北门。该景观建于雍正时期,是清帝欣赏圆明园北部景区及四周田园风光的绝佳场所。主体建筑为二层楼阁,建筑很大,为两层四坡攒尖楼阁,一层四面开门,南门外檐悬雍正御书“鱼跃鸢飞”匾,一层殿内有床,殿内有楼梯可上二楼,由于圆明园北部其他景区修建都相对较矮,鱼跃鸢飞犹如一个庞然大物,二层四壁窗子打开皇帝坐在里面,向北可望圆明园墙外民情,向西可望西山风景,向南或向东望可欣赏到圆明园秀美的风光。另外,清帝每次外出打猎,都要在此殿休息,打猎归来有时还要在此殿院内察看打猎的战利品。
鱼跃鸢飞殿下由竹篱、游廊和围墙分割成大小不同、相互通透的三个院子,一道小溪从院内穿过,使得整个院落很有灵气。
鱼跃鸢飞殿北不远即大北门,又称北楼门,圆明园内种田的农夫及各类闲杂人员进出圆明园都要走此门。
□ 北远山村
该景区修建于乾隆九年(1744年),位于鱼跃鸢飞东面,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雍正时期就已建成为一处模仿渔村农舍的田野园景。该景没有任何建造精美的殿堂,简单朴实,建筑分布在河的两岸,如同农村一般。入此景要由东南的水关进入,水关上嵌有乾隆御书“北远山村”石匾,进入水关后便是一座座低矮的农家小院,这里很多院内都种有桑树,是园内主要养蚕之地。该景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五间两卷前出抱厦的大殿,名为“课农轩”。此殿在雍、乾时期并没有,只是一处临水建筑,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改建成大殿。在课农轩西边为一个小型庙宇叫观音庵,在观音庵西南还建有一个小凉亭名曰:观澜亭,坐在观澜亭内向东望可以欣赏北远山村全部的乡村景色,向西望可远观西峰秀色景区。乾隆时期,课农轩东建有正房三间,外檐悬乾隆御书“绘雨精舍”,又称绘雨山房,此建筑与江苏栖霞山春雨山房很相似。皇帝在御园中的“农村”赏景,算是对农桑的关怀。每当皇帝因为国事太劳累或心情不好时,便会到此住几天,感受一下乡村生活,扶一扶犁,品尝一下耕种的乐趣,亲身体验一下太平盛世的味道。
□ 西峰秀色
雍正朝建成,是一个四周环水的小岛,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此景入口不远处为自得轩院,院西为一堂和气殿。殿内设有宝座和床。殿西便是西峰秀色的正殿。西峰秀色正殿为五间三卷大殿,外檐悬挂雍正御书“含韵斋”,是清帝在西峰秀色的寝宫。含韵斋四周建有回廊,回廊四周种植有大量玉兰,这里是圆明园欣赏玉兰花的佳所。含韵斋西是一座临河敞厅,外檐悬雍正御笔“西峰秀色”。从敞厅西望,隔水是一座小型瀑布,乾隆赐名“小匡庐”。山体由巨石叠成,坐在东面的敞厅里欣赏瀑布,仿佛就置于庐山瀑布前。
□ 四宜书屋
建于乾隆九年(1744年),仿海宁安澜园而建。四宜书屋有殿堂5间。西南为无边风月之阁,阁之西南为涵秋堂;北为烟月清真楼,楼西稍南为远秀山房,楼北渡曲桥为染霞楼。四宜书屋之匾额为清世宗所书。
四宜书屋景又名“安澜园十景”,是因清高宗南巡时曾往游海宁陈氏隅园,喜其结构至佳,因四宜书屋左右前后路径位置,与陈园曲折如一无二,故赐名安澜园。
□ 方壶胜境
方壶胜境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圆明园福海东北角,是海神的祭祀之处。它的主要建筑由临水的一组对称的宫室组成,东西各有一组小型的建筑小品,东为蕊珠宫,西为仿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前部是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供奉着两千多尊佛像、三十余座佛塔,建筑宏伟辉煌,是一处仙山琼阁般的著名景观,主体阁楼实为一座寺庙建筑。
□ 澡身浴德
这是一组以儒家的修身养德思想为意境的景观。它位于福海西岸南侧,东临福海,以福海之广象征大海的注而不盈、镜域寥廓、包容万物,以福海之清、一波万顷,象征鉴心察己、澡身浴德。澡身浴德主要由三组建筑组成:以澄渊榭为主的一组三幢临水建筑,澄渊榭北面的望瀛洲,以及再向北土山包围中的深柳读书堂。澄渊榭为澡身浴德正殿,殿中在雍正年间曾悬有匾额“涵虚朗鉴”,但后来这一匾额被移至他处,并用作新景观的名字。澄渊榭楼前有平台和石阶,是游览时登船的码头。如今码头平台尚存,但房屋地基已经不可见。
望瀛洲在澄渊榭北面,是一个建筑在高台上的方亭,用来眺望福海景观,是乾隆、其后的道光、咸丰朝每年端午观看福海上的龙舟比赛的场所,嘉庆朝观看龙舟赛的场所为澄渊榭。望瀛洲旁原有昆仑石,上有乾隆御笔题诗两首,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望瀛洲亭子》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望瀛洲亭子戏成三绝句》,此诗碑现存北京图书馆北海西岸院内。
深柳读书堂在望瀛洲西北的土山包围中,雍正有诗“深柳阴重暑不侵”。此堂建于康熙年间,乾隆未登基前就曾有诗提及“年深柳更深,闻札戚犹今”。
□ 平湖秋月
于雍正六年(1728年)前建成。位于福海北岸,仿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而造,并与之同名。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是欣赏福海水景和赏月的最佳处之一。
正殿为三间大殿,檐下悬挂雍正御书“平湖秋月”匾。正殿北建有敞厅三间,外檐挂乾隆御笔“花屿兰皋”匾,西北角有游廊与流水音亭相连接,殿前有临水敞厅三间,临水敞厅紧临水面,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意境,坐在敞厅内可欣赏福海西岸与东岸的美丽景色,也是祛暑纳凉的好地方。
在平湖秋月殿东面有一座吊桥,福海的大型游船都是从此口进入北面的大船坞停靠的。桥的东端高台之上建有一座重檐攒尖顶木亭,亭外悬挂乾隆御笔“两峰插云”匾,与杭州西湖“两峰插云”同名。每到九九重阳节,此处是帝后登高之处。本景西部庭院,嘉庆时期改建成三卷大殿,增额“镜远洲”。
□ 蓬岛瑶台
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时称“蓬莱州”,乾隆初年定名为“蓬岛瑶台”。由三座小岛组成,在雍正时期,每逢良辰佳节,便赐王公大臣到福海泛舟、赏花或钓鱼。
在福海中央造方丈、蓬莱、瀛洲大小三岛,岛上建筑为仙山楼阁之状。
蓬岛瑶台结构和布局根据古代画家李思训的“仙山楼阁”画设计;宫门3间,正殿7间,殿前东列畅襟楼,西列神洲三岛,东偏殿为随安室,西偏殿为日日平安报好音;东南面有一渡桥,可通东岛,岛上建有瀛海仙山小亭;西北面有一曲桥,可通北岛,岛上建殿宇3间。
蓬岛瑶台中的大岛象征着“蓬莱”神山,在蓬岛瑶台大岛的西北和东南的小岛则象征着“方丈”和“瀛洲”另外两座神山,东南岛上还建有一座六方亭,岛上堆有大量山石,还有许多御刻石,这些石头中有部分至今还保留着。
□ 接秀山房
接秀山房建于雍正时期,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与涵虚朗鉴相似,都是沿岸布置,南北遥相呼应,使福海东岸景观显得十分和谐。
接秀山房主殿为西向三间大殿,檐下挂雍正御笔“接秀山房”匾。殿两端伸出游廊,将南面揽翠亭与北面的澄练楼完美地连接起来,增强了此景区建筑的整体感。
在接秀山房殿以南,原有一组独立的建筑名叫“观鱼跃”。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前后,拆除进行改建,建成南向三卷五间大殿。嘉庆御书“观澜堂”就挂在大殿檐下,新建成的观澜堂与九洲清晏的慎德堂很相似,是福海沿岸最大的建筑。观澜堂装饰得十分华丽,整个宫殿房梁、柱子、门窗和室内家具都采用了珍贵的紫檀木,上面镶嵌了金、银,以及珍珠、翡翠等珍贵宝石。堂东为佛堂,西设有宝座床可供皇帝休息,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都很喜欢居住在这里,并留有大量描写观澜堂的诗句。
□ 别有洞天
位于福海东南角,雍正时期此景就已建成,初名“秀清村”,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其选址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四周被高山围抱,两山之间形成一个狭长的湖面,湖西建有城关,建筑则分布在湖的南北两侧。正殿“别有洞天”殿坐落在湖北岸,初为五间卷棚悬山顶殿宇,乾隆中前期改建成三卷五间大殿。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别有洞天殿西添建了一个回廊小院,院内放置有一个太湖石——青云片。青云片与万寿山乐寿堂院内青芝岫系姐妹石,都是当年明代书法家米万钟从房山采得的,本来想一起运到自己的勺园内,但因各种原因被扔在了良乡。乾隆从西陵祭祖后遇见此二石,命人将此二石运至西郊,大的被放置在清漪园(今颐和园),小的就放置在别有洞天时赏斋内,并赐名“青云片”。在时赏斋院湖对岸临湖还建有石舫一座,乾隆赐名“活画舫”。石舫内设有大小桌椅可供休息,舫内还挂有《八仙图》一幅。
别有洞天南岸在乾隆中后期及嘉庆时期屡有添建,变化较大。其南岸亭台错落,环境幽雅,适宜修身养性、读书写字。所以南岸建筑多以书斋为主,如写曙斋、染碧斋、写琴书屋、自达轩等。
□ 夹镜鸣琴
夹镜鸣琴位于福海南岸,雍正时期就已建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其名取李白“两水夹明镱,双桥落彩虹”之诗意。东为南屏晚钟、西山入画、山容水态,西有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长春。
夹镜鸣琴主体建筑是一座横跨水上的重檐四坡攒尖顶桥亭,亭子上挂乾隆御书“夹镜鸣琴”匾额,这里的夹镜是指桥北面的福海与桥南的内湖用桥相“夹”,而鸣琴则是指桥东面山坡上小瀑布跃落,冲激石罅的自鸣。桥南的聚远楼是帝后到广育宫拈香途经的休息之处。
广育宫建在夹镜鸣琴桥亭东的小山坡上,用以供奉碧霞元君。碧霞元君为东岳大帝的女儿,民间称“娘娘”。皇帝在圆明园居住期间,每月初一、十五都有太监充当道士在此诵经。每到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的生日,皇帝及后妃甚至皇太后都要亲自来此拈香。
在广育宫东福海岸边还建有一座十字形亭,亭外檐悬挂乾隆御书“南屏晚钟”,此景与杭州西湖南屏晚钟同名,是圆明园西湖小十景之一。
□ 涵虚朗鉴
涵虚朗鉴位于福海东北岸,建于乾隆初期,整个建筑坐东朝西,临湖岸建有平台,乾隆皇帝有御诗“左右云堤纡委,千嶂叠青,面前巨浸空澄,一泓净碧,日月出入,云霞卷舒,远山烟岚,近水楼阁”,这里是欣赏湖景,远眺西山晚霞的好地方。
涵虚朗鉴景区分南北两个景区,北面建有一座重檐四方亭,亭上挂乾隆御笔“贻兰庭”匾,亭南建有平台,平台西设有栏杆,东建有月亮门可供进出,墙上还有各式什锦窗,平台南有“会心不远”殿与其相连接。
在“会心不远”殿南面湖建有抱厦殿三间,殿外檐悬挂乾隆御笔“雷峰夕照”匾。“雷峰夕照”也是与杭州西湖“雷峰夕照”同名,是圆明园内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夕照北为惠如春、寻云榭、会心不远,南为临芳众、云锦墅、万景天全。
□ 廓然大公
位于舍卫城东北面,是园中一组较大的建筑。其建于康熙后期,旧称“深柳读书堂”,在雍正时期有较大增建,亦称“双鹤斋”。
其主体建筑北濒大池,园内景色倒映水中犹然两景;另有诗咏堂、菱荷深处等景点。
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曰: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 坐石临流
建于雍正初年,包括买卖街、舍卫城、同乐园、坐石临流、兰亭等五部分。买卖街一年只开两三次,每次20天;舍卫城为一城池式寺庙建筑群,俗称佛城;同乐园为御园大戏园;坐石临流是仿自浙江绍兴古兰亭“曲水流觞”意境,雍正初建时俗称流杯亭。
□ 曲院风荷
位于九洲景区东部,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与杭州西湖曲院风荷同名,是圆明园西湖小十景之一。曲院风荷分南北两部分,北部是一个小院,正殿五间,坐北朝南,檐下悬挂乾隆御笔“曲院风荷”匾。曲院风荷地处福海与九州之间,是一个过渡景点,也是圆明园仿建西湖十景规模最大的一处。在曲院风荷殿西建有一座两层小楼,楼内供有佛像,乾隆赐名“洛伽胜境”,此楼是照浙江定海普陀山仿建的。
曲院风荷殿前有一座桥亭,因桥内铺棕,所以俗称“棕亭桥”。过棕亭桥就是一个人工挖掘的大荷花池,湖面南北长240米,东西宽80米,中央是一座九孔石桥,东西各立有牌楼一座,西边牌楼题匾“金鳌”,东边牌楼题匾“玉蝀”,所以此桥又称“金鳌玉蝀桥”,此桥也是圆明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在桥东还建有一座上圆下方四方重檐亭,乾隆御书“饮练长虹”匾就挂在亭中。
在湖南岸建有船坞一座,船坞停靠着供帝后游览福海的大小船只,是圆明园内较大的几处船坞之一。
□ 洞天深处
建于雍正年间,位于圆明园宫门区东南隅福园门内,是一处以皇子书房和住所为主体的建筑风景群。其主体是东西二所及西部南北二岛的上书房,东北部为清宫画院如意馆小院,东夹道外侧邻园墙则是长条状库房院。
圆明园如意馆,即清宫画院所在。西洋画师郎世宁、王致诚及众多中国画师均先后供职如意馆,在此作画。乾隆皇帝曾多次亲临如意馆观览。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共园居157天,曾八次到此看画师作画。
福园门内东西有两座院落,为诸皇子园居之所。初时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座住所,称福园门东四所。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奏准,福园门东四所大规模改建为东西二所,每所前设垂花门,正房改为前后三层各五间,添建东西厢房五间或三间。
乾隆九年御制《洞天深处》诗序曰:“缘溪而东,径曲折如蚁盘。短椽狭室,于奥为宜。杂植卉木,纷红骇绿,幽岩石厂,别有天地非人间。少南即前垂天贶,皇考御题,予兄弟旧时读书舍也。”